前言

中国人祭祖的习惯源远流长。数千年来,祭祖的传统习惯一直延续下来,化作不可磨灭的文化符号融汇在我们的骨子血脉之中。

在当今社会,祭祖的传统在春节、清明节等节日中依旧传承。祭祖,顾名思义便是祭天法祖,祭祀天地,感恩天地给予了人类生存的基础,祭祀祖先,缅怀祖先们为后代生存发展创造了条件。

而祭祖往往离不开一样东西,那就是族谱。族谱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和血缘关系的继承与传递,告诉后人,你是谁,你从何而来,让你明白你的“根”在何处。

湖北十堰市房县刘氏祠堂(湖北十堰一村人全姓李)(1)

一、平凡古村来头大,李唐后裔。

“往上数几代,谁家没阔过?”

这是在网上一直流传的一句话!

中国煌煌数千年文明,25朝历史更迭,涌现过无数英雄人物,帝王将相也轮换了几番。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细说起来,先辈都有辉煌的时候,也谈不上对于所谓血脉的尊崇。

而且华夏大地幅员辽阔,也许在某个角落就有可能找到一个曾经的皇室后裔。

这话说起来,也许有人觉得夸大其辞,实则不然,在湖北的一个300多人小山村内,就全部是唐朝皇室后裔。

这个小山村名叫“麦峪河村”,就在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土门镇这地方。

湖北十堰市房县刘氏祠堂(湖北十堰一村人全姓李)(2)

但是一直以来,对于自己祖先是出曾经唐朝皇室的说法,一开始并没有被村里人所知晓。

对于一个破落的小山村来说,唐朝已经是一千多年以前的事,离它们太远。

在这悠久的岁月中,许多东西已经被埋葬在历史当中,其中就包括麦峪河村的传承。

这个事情之所以被发现,要从麦峪河村一次大规模的祭祖说起。

在麦峪河村的村头,有一座年代久远的祠堂,早在麦峪河村建村之时,这座祠堂就随之建立。

这座祠堂一般全村祭祖时才会开启,但祭祖活动往往一年或者几年才有一次。

值得一提的是,村中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来的大多数是失去劳动力的老人,平日里都是村里人逢年过节自己祭祀。

湖北十堰市房县刘氏祠堂(湖北十堰一村人全姓李)(3)

在2001年春节,村里面的老人们趁着年轻人都回了家乡,随即张罗着大规模的全村祭祖。

这次祭祖被安排的红红火火,麦峪河村全村人基本都动员起来。

然而,就在村里人高兴的举行祭祖活动时,一件东西的发现,使得全村人都被惊动起来。

原来是村中的老人李洪领在收拾祠堂时发现了一本家谱,上面记载着麦峪河村的家族谱系始祖不一般。

据老人说,他当时在打扫祠堂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很破的书籍,上面积满了灰尘,看上去有些年头了。

他便收捡起来,把它清理干净,书籍边边角角有些破损,但总体还保存完好,泛黄的封面残留着一些印记,却没有遮掩到字,上面写着“李氏家乘”四个字。

湖北十堰市房县刘氏祠堂(湖北十堰一村人全姓李)(4)

可老人并不识字,他只认得自己的姓“李”字,他大致翻看了一下,书中也有许多李字。

不认识字的他,出于对书籍的爱惜,准备将书收起来,到时候拿给别人看。

在他旁边的年轻人也看到了这本书,就向李洪领要来看了一下。

这一看,才知道书中记载的是一本族谱,上面记载了麦峪河村的宗族历史。

这如果只是这样,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可在族谱开头,赫然记载着麦峪河村的始祖——李恪。

只见《李氏家谱》的谱序写到:“李之先祖于唐太宗之第三子恪,封郁林王。”

在了解历史的人解释下,村里人顿时被惊动。

湖北十堰市房县刘氏祠堂(湖北十堰一村人全姓李)(5)

李恪是谁?了解唐朝历史的人可能才知道这个名字。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曾经差点当上太子,成为唐朝皇帝的存在。

如果麦峪河村的祖先是李恪,这就意味着麦峪河村人可能就是曾经唐朝皇室的后裔。

但是对于这个问题,村里面并不能完全确定,毕竟族谱上写的李恪,也有可能只是名字相同而已。

就在村里人验证这个消息时,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在当地传播开来,十里八乡都知道了麦峪河村的事。

湖北十堰市房县刘氏祠堂(湖北十堰一村人全姓李)(6)

这件事情甚至还传到了到当地的政府的耳中,最终上面派下来专业的历史研究人员,对此进行调查研究。

结果,在经过一番研究之后,麦峪河村的族谱居然是真的,麦峪河村人真是李恪的第46代后裔。

根据《李氏族谱》记载,自公元653年李恪去世到1944年族谱遗失这1200多年,李氏共繁衍了46代。并且《李氏族谱》清楚详细记录了每一代的发展状况,以及每代人出生死亡、迁徙和墓葬等信息。

湖北十堰市房县刘氏祠堂(湖北十堰一村人全姓李)(7)

二、普通小县贤人多,名声远扬。

麦峪河村人是李唐皇室的后裔,在许多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

但是对于专业的研究人员来说,却并没有太多的惊讶。湖北十堰郧西县的历史和近些年来的考古挖掘早有暗示。

在郧西县城东郊的棒槌河边,至今还残存着两座坟冢的痕迹。相传里面分别埋葬着唐朝皇室成员李泰、李徽等近10人。郧西县人将这两座坟称之为大小“李王坟”。在湖北当地的省志、县志等文献,都曾经对这两座坟冢有过记载。

湖北十堰市房县刘氏祠堂(湖北十堰一村人全姓李)(8)

令人称道的是,两座大小“李王坟”所构成的墓葬群,是唐代除了长安昭陵、乾陵以外,最大的皇家陵墓。虽然20世纪60年达以来,该陵墓的砖石该当地的村名搬走,但是依稀可见其宏伟雏形。

可以说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郧西县这就已经留下了李唐皇室后裔的痕迹。

对研究人员而言,从麦峪河村发现的《李氏家谱》,可以更好的补全了郧西当地历史的“拼图”。

唐朝作为中国最繁盛的王朝之一,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全世界还在将华人聚集地成为唐人街,可见其影响力。

湖北十堰市房县刘氏祠堂(湖北十堰一村人全姓李)(9)

即使如此,作为唐朝的帝王,被称为“天可汗”的李世民,即使英明神武,在玄武门之变中获得胜利的他,也在继承人的确立下犯了难。

据《新唐书》记载李世民有13个儿子,太子李承乾不肖,被废黜,最后因为作乱被杀。

而在这些成年的儿子之中,只有三子李恪和四子李泰最为贤明,但是在争夺太子之位的权力斗争中,李泰被贬。李恪则被冤杀,他的4个儿子后来在武则天时期被流放岭南。

皇位最终还是落到了不被二人关注的弟弟手中,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李治。

公元652年,在李泰被贬的9年之后,郁郁不得志的他终究还是在33岁的那年含恨而死!

湖北十堰市房县刘氏祠堂(湖北十堰一村人全姓李)(10)

李泰死后,被葬于此,他的墓被当地人称“大李王坟”,他身前的王府也被改建成延寿宫,作为祭祀场所。

他的后代也没有好运,李泰长子李欣继承爵位,任颍州刺史。结果在武则天专权时期,被贬到广西,赴任途中被杀身亡。

而他的次子李徽,依靠先辈余荫,只凭封号征收银子和租税度日。在他死后被葬于李泰墓侧,当地人称“小李王坟”。

在整个唐代,李泰的后裔大多被葬在大小“李王坟”,李泰的皇家陵墓范围也在李泰后辈掌权时逐渐扩大。

湖北十堰市房县刘氏祠堂(湖北十堰一村人全姓李)(11)

可奇怪的是,在郧西留下了深刻痕迹的李泰家族却没有留下后裔,研究人员也没有找到任何有关于李泰后人的证据。

这不禁让人心生疑问,留下了一个大型唐代皇室墓葬群的李泰后人去了哪里?

原本与郧西没有太大关系的李恪后代,反而出现在了这里。

在麦峪河村的《李氏家谱》给出了答案,《李氏家谱》第一部分为《江西建昌磨刀李氏宗谱世系》,上面记载了在唐朝灭亡时,原来在李恪时期衰落的后代已经重回朝堂,复起的李恪十一世孙李道还被升为太子太傅。

湖北十堰市房县刘氏祠堂(湖北十堰一村人全姓李)(12)

当时朱温杀入长安,李道奉唐朝末代皇帝唐昭宗的命令,辞官带领部分皇室宗亲逃难,隐姓埋名跑到今天江西一个叫磨刀里的地方。

在《李氏家谱》的第二部分《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湖世系》里面,则记载了李道的第四个儿子李辂与长子李德正在宋朝初年,迁徙到江西武宁定居。

直到明朝江西填湖广的人口大迁移中,李恪第三十二世李庚松的三个儿子外迁,其中三子之一的李辛十迁到武昌府蒲圻县,也就是今天的湖北武昌浦西县。

湖北十堰市房县刘氏祠堂(湖北十堰一村人全姓李)(13)

在家谱中还留下了“理连,字云成,迁郧西”等记载,李辛十后代李理连,在乾隆年间带着他的三个儿子李长安、李长宁、李长宝迁徙到郧西县。

也许是特殊的缘分,李恪后代在千年之后,历经岁月轮转又回到了,这个曾经李恪兄长李泰的封地,李氏家族重新在郧西这块土地上扎根。

200多年来,他们又在今天湖北十堰郧西县土门镇麦峪河村这里繁衍生息,发展成几百人的大家族。

湖北十堰市房县刘氏祠堂(湖北十堰一村人全姓李)(14)

三、家谱传承溯根源,宗族相认。

在郧西县发现的《李氏家谱》自出世后,不少专家学者也慕名而来进行研究。

根据专家研究,这套《李氏家谱》正是前朝嘉庆四年时,也即是1799年编纂而成。

《李氏家谱》共四卷,记录了自李恪之后子孙的家族谱系。

在家谱的首页还有着明朝时期主持编纂《永乐大典》,有着明朝三大才子之称的解缙作序,可见李氏后人虽然没有过去辉煌,但仍然没有完全败落。

湖北十堰市房县刘氏祠堂(湖北十堰一村人全姓李)(15)

除了解缙作序外,还录有李氏历代修谱的序言,共计有7篇修谱序文。

这些序文大多是明清是时由朝廷命官如工部侍郎、翰林院编修、布政使、大夫、知县等撰写。

其中留序的工部侍郎,便是清代名臣李凤翥在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为这本《李氏宗谱》作的序。而李凤翥则是李道后人,李术的第三十七世孙。

李凤翥作的序更加证明了《李氏家谱》的真实性,毕竟在清朝那个文字狱盛行的时代,因为文字被罗织罪名,抄家灭族屡见不鲜。

湖北十堰市房县刘氏祠堂(湖北十堰一村人全姓李)(16)

如果李凤翥这个李唐后裔没有充足根据证明他的身份,为李姓家谱作序自然有抄家灭族的风险。

许多李氏后人也带着族谱来认亲,希望可以与《李氏家谱》互相印证。

“在湖北省蕲春、大冶以及江西省瑞州的李姓,都是李恪的后人。”

在拿着自己祖传的《李氏宗谱》与郧西出现的《李氏族谱》对照之后,湖北蕲春的李汉池提出了这个说法。

湖北十堰市房县刘氏祠堂(湖北十堰一村人全姓李)(17)

原来在湖北蕲春的退休教师李汉池在得知郧西出现的《李氏族谱》消息后。他专门来到这里,将自己祖传的族谱与之对照,发现其中的记述与郧西出现的《李氏族谱》大致相同。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还列举出了郧西地区的李恪后人与其他两地的李恪后人都有着相同特征,那就是个头略矮,腰腹横大,嘴唇有须,下巴无胡。

不仅如此,他还带来在江西磨刀李姓始祖李道墓地的相关材料。

郧西县《李氏家谱》的发现,揭露了千年来李唐皇室后裔的家族世系。

它再次证明了“往上数几代,谁家没阔过?”这句话,今天也许在路上普通的路人甲,祖上也有着显赫的家室。

湖北十堰市房县刘氏祠堂(湖北十堰一村人全姓李)(18)

而中国人向来不以血脉称雄,在中国的文化内核中,大家都是炎黄子孙,发端于黄帝和炎帝,有着共同的祖先和起源,今天后辈谈起祖先,更多的是感恩和尊重。更别说大泽乡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那一声震天动地的呐喊,开启了否定血脉的时代。

虽然作为李唐后裔,但是在郧西县的李氏后人清楚的知道,这个身份所代表的只是曾经祖先的荣耀,他们也并不因为这个身份要求特殊的待遇,给自己的祖先抹黑。

在沸沸扬扬的家谱事件过去之后,今天的他们依旧和过去一样踏踏实实的工作。

而保存完好的《李氏家谱》也被老人李洪领在摘录之后暂时寄存在市档案馆,让国家代为保管。

湖北十堰市房县刘氏祠堂(湖北十堰一村人全姓李)(19)

总结

对于中国人来说,真正评判一个人,多半还是要看一个人的能力和德行,活在昔日血脉的荣耀中,自然不为世俗所肯定。

而后人撰写族谱,则是传承先辈的历史,给予后人智慧与经验,增强我们的根基和底蕴,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的更远。

湖北十堰市房县刘氏祠堂(湖北十堰一村人全姓李)(20)

参考文献

[1]《家谱揭秘千年传奇,十堰再现大唐皇室后裔》十堰晚报, 2016年

[2]《“郧县人”自何而来系列报道⑥大唐皇子梦断郧西》十堰晚报,2020年

[3]《“郧县人”自何而来系列报道⑦ 唐太宗后裔流落郧西》十堰晚报,202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