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它是“诗圣”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所创作,讲述了其所居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当初面对怒号的秋风,无助的杜甫只能眼巴巴地望着自己屋上的茅草被风卷走了一层又一层,可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昔日的茅草房已成为国内著名的旅游胜地。如果时空可以穿越,想必杜甫今天也不用担心他的茅屋再为秋风所破了。

一座被历史遗忘的古村博物馆(今成国家一级博物馆)(1)

一座被历史遗忘的古村博物馆(今成国家一级博物馆)(2)

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浣花溪畔,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它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今天我们所见的杜甫草堂古朴典雅,清幽秀丽,是一座独特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虽然不是最初杜甫所居的草堂原型,但却是在其遗址上所建,而且从建好至今均未中断过修葺扩建,昔日诗人故居的田园风貌如今犹在。最重要的是,这里有着极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诗意氛围,是有关杜甫平生创作馆藏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一座被历史遗忘的古村博物馆(今成国家一级博物馆)(3)

一座被历史遗忘的古村博物馆(今成国家一级博物馆)(4)

春节期间,天气回暖,草长莺飞。浓浓的春意,让很多人都迫不及待的开启了踏春赏花之旅。为了迎接新年,成都市相关部门在年前就组织了专业人士对杜甫草堂的茅草屋进行了翻修。据了解,杜甫草堂的茅草屋修建和每次的翻盖修整都严格按照传统川西民居的工艺来进行。别看表面上只是平时川西坝子乡间常见的篾笆泥墙茅草屋的屋顶,这里面可是内有乾坤。竹竿为骨,茅草作瓦,还有那用来绑扎茅草的竹篾等等,无论是材料选取还是制作过程,都要一丝不苟的认真对待,牢靠与否,全靠师傅们多年积累的经验与手艺。

一座被历史遗忘的古村博物馆(今成国家一级博物馆)(5)

一座被历史遗忘的古村博物馆(今成国家一级博物馆)(6)

不管是定格在杜甫诗句里典型川西民居样式的茅草屋,还是经验老道的师傅们翻盖茅草屋的手艺手法,亦或是草堂本身所涵盖的文学历史意义,都是十分值得后人细细品味和认真推敲的。不过话又说回来,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杜甫草堂作为国内最著名的茅草房,每年多达百万余人次的游客量,可不全都是为了品味草堂内涵而来,还有很多人则是被草堂极其周边的秀美景致所吸引。因为成都浣花溪畔本就风姿绰约,当年陆游走马锦城,曾写下“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如今更是集中有四川博物院、青羊宫、浣花溪公园等多个著名景点,由此可见游人如织也在情理之中。

一座被历史遗忘的古村博物馆(今成国家一级博物馆)(7)

一座被历史遗忘的古村博物馆(今成国家一级博物馆)(8)

走进杜甫草堂,只见占地面积近300亩的景区内,小桥流水、阁楼亭台、茂林修竹、红墙花径……可谓是应有尽有。除了少陵碑亭、万佛楼、大雅堂、浣花祠等一系列底蕴深厚的标志性历史建筑,那一簇簇凌寒独放于枝头的梅花,当属草堂内早春最亮丽的风景。杜甫草堂有着悠久的梅树种植历史,除了传统梅花,还有一些如绿梅般的稀有梅种,以及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高的古桩腊梅盆景。二月的成都街头,没有雪,却常在清冷的黑夜有丝丝缕缕的小雨从天际飘过。细雨如烟的清晨,望着草堂内粉墙黛瓦间点缀的朵朵红梅,让人心领神会“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幽静清雅之感。

一座被历史遗忘的古村博物馆(今成国家一级博物馆)(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