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抗日老兵刘世雄(他参建了梅江桥)(1)

客名君按: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梅州侨乡月报”。客家人崇尚造桥修路,认为这是行善积德的其中一种高段位的做法(还有就是建学堂和医院)。客家人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有钱好做桥修路,冇钱捻开路边簕”,就是说,有钱人可以造桥修路,以此行善,没钱的呢,帮人捡开路上荆棘,也是行善。而本文的主人公刘仰曾先生,在世间仅35年,以卓越才华造桥建路,所积功德无量!梅江河天堑上那道美丽的白虹——梅江桥,1934年建成,栉风沐雨80多年,成了多少旅外梅州人之乡愁所托。2岁时就离开梅州的侯孝贤,在电影里面说,他的祖母年老时总念叨着带他回家,她说:过了梅江桥,就要转屋夸了……

广西抗日老兵刘世雄(他参建了梅江桥)(2)

梅城首次现代化市政建设

建筑师

梅城首次现代意义上的市政建设,是在彭精一1931年10月担任梅县县长后开始进行的,刘仰曾是当时一位重要的工程技术人员。除了梅江桥,白渡大桥、东较场公共体育场大门、原梅县图书馆(金山顶博物馆)、凌风路、城北会文小学等系列工程,也留下工程师刘仰曾的汗水与身影。

广西抗日老兵刘世雄(他参建了梅江桥)(3)

梅江桥历史照片

刘仰曾,字宏荣,生于1903年,梅县大浪口半街刘屋人。他出生于工商业家庭,哥哥刘耀曾毕业于东南大学,是20世纪中叶印尼著名的华文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侨领。

广西抗日老兵刘世雄(他参建了梅江桥)(4)

刘仰曾的母校

刘仰曾毕业于国内顶级桥梁设计学府——河北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大)土木工程系,师承国内著名桥梁专家侯家源先生。十数载寒窗苦读,他获得了学士学位。毕业后,刘仰曾先后在南京、广州、汕头、梅县以及广西灵山从事市政设计建设工作,为国家和社会默默地奉献着青春与热血!

广西抗日老兵刘世雄(他参建了梅江桥)(5)

▲梅县老县长彭精一

彭精一又名彭昕,梅县石扇堡人,早年就读于梅县东山中学,后转入复旦公学,随后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后为南洋大学)。毕业后曾回乡担任梅县东山中学校长数年,随后曾在粤汉铁路局、省政府、九江市政局任职。

广西抗日老兵刘世雄(他参建了梅江桥)(6)

▲在建中的梅江桥拱

彭精一担任县长的时期,正是号称“南天王”的陈济棠执政广东,当时他在广州展开拆城墙、拓马路的市政建设,成为广东各地的示范样板。彭精一就任后,制定计划,决定在原来已经修建梅松公路15里的基础上,推出兴建梅兴公路、梅畲公路、梅石公路、梅正公路、梅宫公路、梅丙公路、松杭公路等10条公路的建设计划。拟通过筑路委员会,吸收民间资金参与建设。这些工程建设,不少项目有刘仰曾参与的身影,成绩卓著。

广西抗日老兵刘世雄(他参建了梅江桥)(7)

▲参加梅江桥建设时的刘仰曾(三排右六)

出席堂兄弟婚礼

今天的凌风是老梅城的标志性骑楼街区。这里在民国初年又名井头街,位于城墙之外,南侧沿梅江一边是店铺,北侧则为城墙。城墙决定拆除后,当地商家决定重建南洋骑楼风格的店铺,同时拓宽街道,初拟骑楼人行道宽15尺至20尺,街道宽为60尺,总宽为90尺至100尺。90尺和100尺分成两种意见,政府希望路面宽阔一点,而商家为了经营的店铺面积大一点,则倾向于90尺的路面。

时独一师移驻梅县,师长黄任寰认为,初次拆城建设新街区,应该以顺从民意为上,才能推动以后的市政建设顺利开展,遂采纳路面狭窄一点的方案。这个方案得到商家的积极响应,一个星期内将原来的建筑拆除,开始凌风路的建设。

广西抗日老兵刘世雄(他参建了梅江桥)(8)

▲凌风东路

在新街道陆续展开建设的同时,黄任寰要求先完成下水道的建设,得到彭精一、曾举直等的赞成。即刻令工程人员测量水准标高,以确定水沟的深度。测量工作完成后,由工程师刘仰曾开始设计工作。

据曾举直在他的回忆录里介绍,由于合乎标准的比高0.4%难以做到,经过反复磋商,据刘仰曾的设想,决定每百米开一沙井,每一沙井的出口再提高0.1%,其实比高,两沙井间由上沙井出口,比下沙井之入高0.4%,但下沙井出口比入口提高0.1%,如此循环,使得下水道出口不会低于程江的河床。

广西抗日老兵刘世雄(他参建了梅江桥)(9)

▲今天梅江桥夜景

建造梅江桥的设计图由法籍龚神父设计,全长278.5米、宽6.65米,设置13个孔,为连拱弧形钢筋水泥大桥。建筑工程师则为唐山交通大学毕业的刘仰曾和上海南洋路矿学校毕业的陈载睿。

广西抗日老兵刘世雄(他参建了梅江桥)(10)

▲梅江桥(高浪舟 摄)

彭精一在回忆录中回顾建桥的具体施工情况:“先从建筑桥墩基础说起,其法先在地面建筑一两头尖之梭形沉箱,长约三十尺,宽约六尺,墙厚约一尺,用钢筋混凝土筑成五尺之高后,工人从梭中挖出砂石,箱即下沉,至地面为止;再建五尺高之箱身,依次下沉,至石底为止。各墩中至浅者为十五尺,至深者为二十九尺,其深者工程至艰,先用畚箕锄头沉至水底,工人再下去挖砂石少许,即出水面换气,又再行下去工作,有时沉箱每日仅下沉尺许者,其艰巨可想而知;沉箱沉至石底时,即用混凝土封底,其比例为每丈厚一尺即可,俟混凝土干后,抽去箱中之水,即成一干井,再行建筑桥墩,其基础牢固,万无一失。”这种施工方法在白渡桥、锦江桥、梅东桥建设时使用。

广西抗日老兵刘世雄(他参建了梅江桥)(11)

梅江桥的建设历时两年又九个月,花费银洋11.3万多元,共有来自印尼、泰国、马来亚、新加坡、南非、日本以及国内的梅县籍热心人士8100多人捐资,在1934年秋完成,是当时广东省为数不多的钢筋水泥新式大桥之一。

广西抗日老兵刘世雄(他参建了梅江桥)(12)

▲彭精一所著的《期颐小集》内

写有关于刘仰曾督建梅江桥、白渡桥等桥梁的介绍

1934年至1935年,梅县地方政府修建梅松公路,路经白渡需要建桥,彭精一《期颐小集》保存的《新建白渡桥记》记载:“延刘君仰曾主工程事,而精一躬履监视,庀材唯良,择人唯良。”

广西抗日老兵刘世雄(他参建了梅江桥)(13)

东山大桥和嘉应大桥建成之前

梅江桥是跨梅江的唯一桥梁

在《一九三二年梅县拆城记略》里,彭精一介绍了刘仰曾参与建桥设计施工的情况:“至梅松公路之白渡大桥,则由市政委员会负责建筑。省政府陈伯南先生(即陈济棠)持电嘱,此桥有铁甲车经过,要特别坚固。建筑时,刘工程师仰曾住宿桥边,昼夜监督。桥长六百英尺,所费约十一万元。”

广西抗日老兵刘世雄(他参建了梅江桥)(14)

▲白渡桥(南加州大学图书馆照片)

同时,刘仰曾在梅县还参与了梅县县立图书馆、城北会文学校、丁窿坑河道疏浚的图纸设计或建设工作。其中,在梅州,他参与设计或建造至今尚存的建筑物有:公园红门、金山顶博物馆、凌风路排水系统……

修建抗日重要通道

殉职湘西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刘仰曾接到委任与调令,奔赴湖南主持和负责沟通华中地区与大西南地区的主要线路湘黔铁路渠江大桥的勘测建造工作。当年11月13日晚10时许,雷电交加,心系施工进度的他,不顾工作一天的劳累和天黑路滑,冒雨前往渠江桥墩工地现场,亲自指导施工。当行至第三号桥墩木架与便桥相连接的跳板时,不幸从十三米高处坠落河床,因公殉职,年仅35岁。

广西抗日老兵刘世雄(他参建了梅江桥)(15)

渠江

足见当年建桥人之艰之伟

刘仰曾的不幸离去,铁路总段领导、同仁及当地百姓无不悲伤感动,为弘扬他敬岗爱业的精神,铁路总段领导及同仁呈请铁道部将渠江大桥命名为仰曾桥,得到上级部门批准。刘仰曾的遗体则厚葬于渠江桥侧,按照他逝世前的嘱托,坐北向南,面对渠江,遥向千里之外的故乡,并由当地的一家刘氏族人照顾。

广西抗日老兵刘世雄(他参建了梅江桥)(16)

位于湖南安化县渠江畔的刘仰曾原墓址

刘仰曾去世的时候,儿女幼小,虽然得到一笔抚恤金,但其长子还因家庭困难,辍学失去上大学的机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的幼子、幼女先后考上北京政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前身)和北京邮电学院。由于路途遥远,从20世纪50年代起,墓地才由家人隔一段时间祭奠,平时得到湖南当地同姓的一家族人的妥善照顾,一度成为这家人篱笆果园的一部分。

广西抗日老兵刘世雄(他参建了梅江桥)(17)

刘仰曾英魂在湖南他乡遥望故乡近80年,他的一位孙女因承领一项工程的缘故,来到安化附近,了解到祖父墓地因历经年岁,环境狭窄的情况,且路途遥远、祭拜困难。

广西抗日老兵刘世雄(他参建了梅江桥)(18)

刘仰曾遗骸迁葬梅州南榕仙庄

图为原民国时期墓碑也移立在墓园内

后裔众人经过协商,丁酉年(2017年)八月,在其次子颖章、次女莲芳的主持下,在大浪口众刘氏宗亲的共襄努力下,经数月之劳,魂归故土。在南榕仙庄的高山,遥遥与梅江桥、东较场等梅城他曾付出汗水辛劳的建筑相望,他的英灵如果有知,应该感到安息。

~~ ~~ ~~ ~~ ~~ ~~ ~~ ~~ ~~ ~~

客家名人堂原创文章

索引一:名人荟萃(by名字)

李光耀 熊德龙 叶澄海 赖国传 刘水 缪寿良 邹锡昌 田家炳 李东生

黄馨祥 张一鸣 王兴 蓝灿辉 张德兆 蓝珍

周仰杰(Jimmy Choo) 温惠仁(Robert Wan)伍冰枝

丘成桐 郭华榕 邱晓华 陈兴动 黄旭华 杨伟光 蒲慕明 饶宗颐 张胜友

林风眠 李金发 罗大佑 侯孝贤 野曼 罗九香 李惠堂 张国荣 方文山 谢宇威 何雯娜 彭于晏 李丹妮 巫漪丽 张浚生 罗伟雄

叶剑英 罗卓英 抗战客家 孙中山 姚子青 蒲良楼 他信 英拉

太平天国 曾国藩(1,2,3) 罗芳伯 朱熹和他的客家后代

潘了拳 何南凤

……

索引二:文化随笔(by 风俗或者文化关键字)

文化:故居 山歌 楹联 堂号 武功 食茶 寻梦环游 客家女 长相 抗战 建筑 月光光童谣 互联网龙岩帮 大河 LOGO 萝卜丸 客家话 冬至 圩日 语文 学堂 正月半爱情 客家民谣 王子和公主 客家来源 祖先和福 文雅的靠椅 客家服装(蓝衫、大襟衫) 围龙屋 崇龙文化 上灯 客家阿婆 华侨家史 客家药、酒 、药酒

客家与一带一路

风物:客家茶 石扇咸菜 金不换 三华李 当梨 小动物

……

索引三:文艺作品歌词、小说、影视等原创文艺作品)

口述历史:“棠棣之花 | 华侨小商故事” 客家三赋

散文:姐婆

诗歌:感恩之歌

纪录片:故土 山歌 乡愁 诗歌与远方

歌曲:《水调歌头 · 遇见》 《快雪时晴》《五月之初》《小雅小雅》 《南山南【(北大版)》 《东中》《客家四季歌》《在》《一生所爱》《五二零》《朱颜》《暮春》

……

~~ ~~ ~~ ~~ ~~ ~~ ~~ ~~ ~~ ~~

这里写的是客家名人,看的却是全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