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不知道从何时起,便开始流行出一个词汇“大龄单身青年”。时至今日,前几年“单身狗”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其实很多人不是不想找对象,但找来找去都不知道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长得好看的又不多金,多金的又长得不好看,好看又多金的吧!人家又看不上咱!”这是一个单身青年最真实的内心告白。
这些天经常会看到一个影视片段,出现在很多年轻人的视野当中,片段出自1982年的电影《牧马人》。其中一个镜头便是“老许,你要老婆不要?”影片讲述了一个在西北牧场改造的青年许灵均和逃荒姑娘李秀芝的故事。故事热情讴歌了蕴含在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在小家与大家的抉择上,个人命运跟国家的命运密不可分。
虽然影片当中的片段,描绘了特定时段人们在婚姻恋爱观上的选择,但穿越到古代你会发现更多有意思的历史故事。有些时代,国家甚至还会分配对象!
《周礼》中载:令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也就是说国家当时规定的法定婚姻年限就是男子要到30岁才可以娶媳妇儿,成年女子也要等到20岁才可以出嫁。很多人比较好奇,那如果男子在30岁之前娶媳妇儿,女子在20岁之前出嫁会怎么样呢?
那自然没什么大的影响,国家既不鼓励也不提倡。当时为了帮助单身男女,官府还会在“中春之月”举办“相亲大会”,所有适龄男女都要参加。后世明代有人研究发现周代之所以国家这样规定,是因为可以帮助人获得长寿。
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战事吃紧,各国为了鼓励生育,纷纷出台法律强制脱单。“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就曾下令“女子十七不嫁,男子二十不娶,父母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这也是历史上第一部明确规定的“提倡生育”的法令。为了雪耻,越王还下令给生孩子的夫妇发放猪、羊、酒;如果生的孩子比较多,官府还会专门配备奶妈来帮养新生儿。
到了汉代,汉惠帝刘盈下令:年纪在15到30岁之间的女子如果还没有出嫁,官府一经发现,就要征收“五算”的罚款,折合粮食五六石。在当时,粮食可是“紧俏品”。毕竟西汉建立也不过几年光景,大力恢复生产,保障民生才是最为紧迫的事情。后来的“文景之治”也延续这项法令,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休养生息,增加人口。
魏晋南北朝时,到了法定年龄不结婚,可不止单纯地罚点粮食这么简单了。当时官府实行“连坐制度”,一家出现这种状况,整个家族都要受罚。不过这项措施也很容易激起民愤,随后到了唐朝以后,国家则不将法令直接归咎到个人身上,而是施加到地方官员头上。
“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婚姻及时……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地方官员只要完成“绩效考核”,增加人口,就允许升迁。可以说地方政府掏空心思来帮助单身男女脱单。
最常见的“元宵节”、“灯会”、“庙会”大都是当时的产物,一直沿用至今。到了明清时期,地方还专门设置“官媒”,来帮助地方青年做“月老”,强制为男女张罗婚姻大事。
不过除了官府这些一系列举措之外,民间也有常见的“元宵灯节”、“三月三”、“乞巧节”等等自发的活动,来帮助单身青年男女告别单身的境况。只要“门当户对”,一般的家庭都是不会反对的。更何况有些大户人家里的大家闺秀都是“上门提亲”的,根本不存在“剩男剩女”一说。
当然也有官府真的发媳妇儿的朝代,比如清朝的边疆就实行官府“包办婚姻”,将一些逃难的灾民或者流放抄家的女眷,分配给戍守边疆的青年男子。在“宋明理学”盛行以前,官府鼓励寡妇再嫁,光棍再娶。在一些偏远落后的地区,则实行“一妻多夫制”。
至于分配的名额里面有没有你的份,不如老老实实地想想如何穿越到古代?或者努力改变自己的现状,毕竟你若盛开,“蜂蝶”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