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进行计划的时候船上四周选择的都是稻草,是为了方便收集对方的箭。这时候如果曹操选择火攻,诸葛亮这一方一定损失重大,因为不仅船四周的稻草是易燃物,船只本身也是木头所作,一旦遇到火就难以扑灭。出发之前鲁肃也善意地提醒过诸葛亮,若是曹操选择火箭,孔先生怕是难以保全自己,更不要说完成任务。诸葛亮却劝导鲁肃不要急,曹操不敢用火攻。

诸葛亮成功借箭后还不忘曹操(诸葛亮草船借箭)(1)

不过最可信的原因还是正史所记载的第三点。那就是这个时候火箭还没有被发明出来。虽然火箭是出现在三国时期,但是比草船借箭的时间却整整晚了20年。这个时候曹操想用也是用不上的。

三国时期有一个很出名的词语,草船借箭。这个词语来自一场战争中,是诸葛亮利用天时地利,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了想要的十万支剑的故事。就是诸葛亮的聪明才智,预测到后来的天气,借助这些来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诸葛亮成功借箭后还不忘曹操(诸葛亮草船借箭)(2)

那就是草船借箭的故事,诸葛亮他们的船上是有很多的稻草人,稻草人是很容易引起火灾的。

事情还得从诸葛亮出使东吴说起,他到了东吴之后以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告知孙权,之后又把曹军的弱点还有刘备一方的优势一一阐述出来,也直接促成了刘孙联盟的建立。而当时的大都督周瑜觉得自己的风头被诸葛亮抢走,这让心高气傲的周瑜觉得很没面子,他很想找回这个场子。

虽说周瑜文武双全,诸葛亮却仅是一个文弱书生,周瑜想杀诸葛亮再简单不过,但是碍于双方的盟友关系,他不能直接动手,于是想了一个阴招——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在十日之内造十万支箭,并打算在诸葛亮任务失败之后,依军法将其斩杀。可是诸葛亮却主动将期限缩短到了三日之内,于是有了后来的草船借箭。

经过了官渡之战,可以说曹操的野心也是日益变大,在占据了河北等等一大片北部的区域之后,他是将自己的志向转移到了征战天下当中,而在荆州也落入了曹操手中后,刘备的队伍也暂时没去处,此时诸葛亮是提出了“连吴抗曹”,在眼下是能够很好地解决蜀汉的生存危机的,要说诸葛亮出马,这基本上是志在必得。在经过了“舌战群儒”等等经典表现之后,他的才能是遭到了周瑜的妒忌,此人势必将来会成为东吴大敌,于是他就想着能够找机会除掉诸葛亮。

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二十只船,在每只船上都扎了上千个稻草人。待到第三天清晨,趁着这天江上雾气弥漫,诸葛亮率领这些船悄悄地接近曹军阵营,待到已经足够近时,诸葛亮命人击鼓,制造出即将发起进攻的态势。曹操生性多疑,又逢此时江面上雾气弥漫,不敢贸然出击,于是下令放箭迎敌。就这样,在大雾散去之前诸葛亮就从曹操处得来了超过十万支箭,完成了周瑜给他的任务。这就是著名的“草船借箭”典故的由来。

诸葛亮成功借箭后还不忘曹操(诸葛亮草船借箭)(3)

首先当天的天气诸葛亮已经算出,具备天时地利,当天雨雾的天气加上风向,能见度低,曹操不敢轻易用火箭,不清楚风向的话,很有可能会烧到自己。第二,火箭的射程远没有普通箭那么远,在雨雾的天气下,很难击中船,即使击中箭也被雨浇灭了,更别说能够击中敌人了,所以说火箭不具有很强的杀伤力。第三,火箭的制造业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在突如其来的敌军入侵时,也来不及准备火箭。

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懂得这天雾大。曹操又心思细腻,作战谨慎,由于不识庐山真面目,没有下令将士出营近距离冲杀,而是在本营寨放箭远攻。

而后人们在看这一历史故事的时候,经常有人会说“若我是曹操,就直接放火箭,让诸葛亮来得回不得”,这其实也是一种后人很容易产生的错觉,总觉得自己比那一些搅动天下风云的人物要厉害一些。那么曹操为何不放火箭呢?其实鲁肃也有过这个疑问,他问过诸葛亮这个问题:“若是曹操放火箭怎么办呢?”

文章图文素材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