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中石先生是哪派京剧(问道欧阳中石先生)(1)

欧阳中石 李世俊

时间:2014年10月30日地点:山东济南舜耕山庄

人物:欧阳中石 李世俊

欧阳中石:书法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学科,不能够简单地落实在艺术上。“书”什么?“书”汉字。汉字应该成为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同时又是艺术的结晶,但更重要的是文化。

李世俊:汉字、书法、书法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所在,一字千秋、文以载道、识字知书。先生作为中国书法教育的引领者,您对书法的思考是什么?

欧阳中石:我们首都师大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原来有人起名为“书法艺术研究院”,我决定改为“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书法”书写的是汉字,汉字是世界所有文字中以“形”承载文化的典范,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字多是表音的,声音要受到空间、时间的限制,记录下来的文字也同样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和客观事物不在一个层面上。而我们的汉字则不然,它是以形象代表着客观事物,所以不受时间、空间、人员的限制。

欧阳中石先生是哪派京剧(问道欧阳中石先生)(2)

欧阳中石作品

王鹏江:自上古结绳记事、仓颉造字之说,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艺之则,先生以为如何真正理解汉字?

欧阳中石:要真正理解了我们的汉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都清楚了。所以我认为我们搞书法,一定要搞清楚汉字的问题。我们书写的就是汉字,我举个例子来说:女同志的“女”怎么写?英文怎么说?日文怎么说?都能不能代表一个女人呢?不能。而中文呢,就是把它画成了一个女人的形象,一看就知道是女的。说这个女的多大了?很有年纪了,都有孩子了,好办,把她两个乳房一突出,点两点,就成“母”字了,这形象多清楚啊!有一些汉字仔细理解,比方每一个的“每”,在“母”字上面加一个“人”,那你说每一个人,只要是个人,他就有母亲。男的没法画,画不出他的形象来,你说画个秃头就行吗?不然。有个办法画,画他的能力。他是在田地里头出苦力的,上面一个“田”,下面一个“力”,这就是“男”的。汉字太奥妙了,我觉得中国文化很了不起。因此,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汉字,是艺术的结晶。

欧阳中石先生是哪派京剧(问道欧阳中石先生)(3)

欧阳中石作品

李世俊:以传统的笔墨来叙写时代的篇章,是每个时代应有的表达方式。文以载道,是书法教育亘古不变的历史话题。先生您以为应当如何写?如何载?载什么?

欧阳中石:所以我说我们搞书法的,讲的是让人看。那些写字不让人认识,这不是艺术,艺术怎么能不让人认得呢?写出字来歪七扭八变了形,还觉得很美,这种办法不是高明的手段。我是这样理解问题的,所以我强调说我们写字首先必须让人认识。如果觉得只剩美,不让人认识,这不算是书法艺术。基于我所强调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我们院里有个院训,叫作“作字行文,文以载道”。我们写出文字来,作字是为了行文,行文是为了载道,这是两句。再两句,“以书焕采”,书是干什么的呢?使它的文字焕发它的神采;焕发它的神采干什么呢?是“切时如需”,切合时代对它的要求。因此我说,这是作为我们首都师大书法文化研究院的院训:“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时如需。”当然了,我们在学校里头这样执行,至于社会上出现许多书法,我没有任何评论,不表态。但是我心里明白,文无论如何要载道,无论如何都要使每个人认得,光写得美,而每个人都不认得,这不行。这是我的总体思想。我始终不承认我是个书法家,我只说我是个书法工作者。近几年,我们国家领导人特别强调的书法,强调的不是艺术,强调的是容易认的汉字,容易看的汉字,所以我觉得我们搞书法事业的人,应该本着这种精神,弘扬我们中华文化。当然不排除艺术,但是更主要的是文化一方面,这就是我的基本思想。

欧阳中石先生是哪派京剧(问道欧阳中石先生)(4)

欧阳中石作品

王鹏江:在书法教育实践环节中,关于“传统和经典问题”是一个永远要发问的问题,个性与共性的讨论由来已久,先生您是怎样理解的?

欧阳中石:我觉得我们的祖先很了不起,不仅创造了文字,而且创造了怎么样表现文字的办法,这一点了不起。我们原来开始就用木头棍儿写字,以后逐渐地要写成大字,要很好地表现它,又发明了毛笔,这就很了不起。后来要求速度了,可以有草字,但草字离了格,神仙也不识。从草约之格可以看出,我们的前辈非常珍惜对汉字的表现。应当承认,汉字的表现不单具有它的可视性,也应重视它的艺术性。这些自然提高了我们学习书法艺术的要求,我们过去强调一句话叫“遍临诸体,最后汇成一家”,这种说法应该是从明清两代滥觞的,但是这两代里面成就了几位书法家呢?遍临诸体是学习他人之长,这句话没错,可是能自成一家的没有一个行的,所以我总觉得艺术的个性和共性谁也免除不了谁,但是更重要的是共性。大家都认为这样的好,我们就承认这样的好,个性包含着共性越多,越丰富,越了不起;如果个性离开共性一味地强调个性,孤家寡人完全行不通。所以我觉得我们来研究这个学问要尊重我们的历史,我们历史给我们划出道来,我们要承认它,学习它。

欧阳中石先生是哪派京剧(问道欧阳中石先生)(5)

欧阳中石作品

李世俊:继承是承载与担当,传播是良知与责任。先生,如何解决好在书法教育过程中的“书法传播与继承”这一问题,我相信每一位学书者都会认真思考。

欧阳中石:我觉得要想让天下人都写一种字,都写某一家,这很不现实。各家都写,各家要求是什么,不管是什么,都要把共同的要求看清楚,不一定非得像哪一家,但是一定都要有所遵循,脱离开我们的遵循,我们就没道了,就乱走了。所以我觉得我们要站在历史的高度,追寻我们时代的前锋,希望时代的前锋和历史的高度走在一条路上,那就是说,我们的作品写出来要又高又新,如果只新而不高不算。

欧阳中石先生是哪派京剧(问道欧阳中石先生)(6)

欧阳中石作品

王鹏江:在书法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是拿来主义,是变他有为我有的过程。因此书法的学习途径和手段极为重要,当是疑惑解惑出惑的过程。

欧阳中石:因为我是教学的,我是教育工作者,总希望自己的学生取得成功。这是我的要求,这是我的责任,因此我为了使学生尽快地成长,就让他临一种体。过去,我曾经说过要临习多种字体,可后来发现错了。要独临一家,把这一家真正临好了,百家自然贯通,只是不习惯而已。但是如果一家也临不好,则是家家都临不好,一个通了百通,一个不通是个个不通。

李世俊:当下,中国书法文化的发展,党和国家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与重视。我们应当更加深入思考,深入学习,唱响中国书法的主旋律。

欧阳中石先生是哪派京剧(问道欧阳中石先生)(7)

欧阳中石作品

欧阳中石:咱们好好研究,希望真正把中国文化发展起来。我现在的研究课题主要是对汉字的认知,即怎么样认识汉字。过去讲,是很困难,现在看来,实际上并不困难,太方便了。咱们考虑一下,中国书法应该怎么办?大家都想成为书法家,的的确确难。但是也说明一个问题,要是真喜欢呢?真觉得有意义,这倒不错。可是该怎么走,才能越走越健康呢?好多书家最初不会写字,写着写着进步了,写得不错了;可一旦不错了,再写就让人不认识了,就“学坏”了,这个到底是不行的。咱们要让他们越来越规范,这样才好。但这才真正是本着中央的精神和中华文化的脉络往前发展的。

王鹏江:如果用一个字来理解书法,先生认为书法重要的是什么?

欧阳中石:我赞成关于书法的各种想法,咱们都应考虑。一定要跟大家都团结,团结成一家人,咱们往正道上走,起个好作用,都这样走。我就是讲个“和(he二声)”。这个“和”太有意义了。还有一个念法“和(he四声)”。你怎么走,我就跟你一样,“唱和”。还有一种“和(hu二声)”,打麻将“和(hu二声)了”一切都安排好了。所以,“和”字融汇了中华文化的多种美好的含义。就是大家都往好处走,没有错。这就是亲兄弟啊,我怎么说你,你也会支持我的。咱们都往好处走。“和”上一起前进。

欧阳中石先生是哪派京剧(问道欧阳中石先生)(8)

欧阳中石作品

李世俊:先生的书法人生,给了我们学习书法的方法与哲思,也给了书法教育的标格,定会给所有学习书法的人以启示。

欧阳中石:有那么几句话可以概括我。第一句话是“ 少无大志”。从一开始,上一年级我就没有很远大的志向。将来要成什么人物,我从没想过。第二句话是“见异思迁”。我曾经看见什么喜欢什么。该念大学了,定什么专业?我学了哲学系,哲学系里面我又认定了逻辑专业,又更专业了。到了毕业的时候受原苏联影响,我们的逻辑被原苏联的形式主义所侵蚀,这专业不能用不能教,我就只好改行。我改的行太多了,先教数学,以后教历史,最后教化学,学校需要我干嘛我干嘛,我没意见。还教过体育(北大篮球队)。第三句话是“不务正业”。我现在搞得这么些专业,包括学的、讲的都不是我最初的专业。可见我最初目的并没有到达,而今我所从事的并非是我的专业的工作。基于此,可以归结为“少无大志,见异思迁,不务正业”。最后一句话“无家可归”。

你说我算个什么家,什么家都不是。咱们就搞“和”、搞“文”,实实在在的,大家都认得。文化既有教育,教育也有文化。

转自《中国书法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