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邓稼先患癌做手术,国防部长在手术室门口站守5个小时
1985年,邓稼先患癌做手术,国防部长在手术室外站着守了5个小时
1985年8月10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手术室里,一台病况复杂的直肠癌手术正在紧张地进行。手术室外,已经75岁高龄、时任国防部长的张爱萍将军拄着拐杖,焦急地走来走去。
5个小时后,手术室的门终于打开,张将军第一时间走过去查看病人,询问医生手术情况,并一再叮嘱:“要千方百计抢救我们的科学家!”
是什么样的科学家值得年迈的张将军在手术室外守候这么久?他身上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01爱国情深的“娃娃博士”1924年6月25日,安徽省怀宁县邓家祖屋里生下一个男孩。此时,窗外金黄的稻穗正迎风摇摆。父亲为男孩起名“稼先”,“稼”就是指田野中饱满的谷穗。
他希望孩子今后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收获丰硕的果实。
邓家是家世显赫的书香门第。邓稼先的先祖邓石如,是清代的经学大儒、文坛泰斗。父亲邓以哲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哲学教授。邓稼先几个月大就跟随父亲来到北京生活。他从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在北京城非常嚣张,当时竟然还有个规定,凡是遇到日本士兵,中国人都要鞠躬行礼。这让邓稼先异常愤怒。他宁愿多绕几个路口,也不要向日本人低头。
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深深地烙在邓稼先的心里。
父亲一个学文的,对于日军的烧烧抢掠,深深地感觉到自己的无力。他对儿子说:“你一定要学科学,学科学对国家有用。”邓稼先牢记父亲的嘱托。
他和姐姐离开沦陷的北平,到昆明避难。1941年,邓稼先考上西南联大物理系。当时的西南联大是中国的最高学府。物理系云集了吴大猷、吴有训、叶企孙等国内顶尖的教授。
在这里,邓稼先还遇到自己的中学好友杨振宁。杨振宁比邓稼先高两届,早在崇德中学读书的时候,两个人就一起研究数学。此时的杨振宁也在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
在名师的点拨和好友的帮助下,邓稼先以全优的成绩完成学业。1946年毕业后,邓稼先被北京大学物理系聘为助教。他回到刚刚脱离日本铁蹄践踏的北平。
邓稼先的心中一直有“科学报效祖国”的信念。当时,美国普渡大学的物理系有着世界一流的实验室和教授。1947年,邓稼先通过赴美考试,次年来到向往已久的普渡大学。
在这里,他省吃俭用,每天都争分夺秒地学习。他将自己的研究方向锁定在“核物理”。他认为:国防科技,首推核物理。
在普渡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别人要花四五年的时间,邓稼先只用22个月。1950年8月,二十六岁的邓稼先成为最年轻的博士,他获得一个美称:“娃娃博士”。
天赋异禀,加上勤奋刻苦的努力,让他的导师预言:“你将来会得诺贝尔奖的。”并劝他毕业后跟随自己去英国深造。美国政府看到他的成就,给他优厚的待遇,游说他留下。
邓稼先不为所动。毕业九天后,邓稼先毫不犹豫地回到阔别两年的祖国,马不停蹄地开始工作,为刚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被安排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他与何祚庥、于敏等人在《物理报》上合作发表多篇核理论研究论文,成为中国核理论研究的开拓者。
1953年,邓稼先和许鹿希结婚,并育有一儿一女。
他是一位可亲可爱的爸爸。邓稼先每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陪孩子玩。女儿会叫“爸”后,他兴奋地抱着孩子,先是要求叫“爸爸”,然后是“好爸爸”、“十分好爸爸”
——听着女儿稚嫩的声音,他心里像吃蜜一样甜。
和儿子玩耍,邓稼先更能疯。他经常傍晚带儿子出去捉蛐蛐。儿子弄得身上脏乎乎的,妻子念叨几句,邓稼先总是为儿子开脱:“小孩子不要管得太死,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的。”
但1958年8月后,这种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在邓稼先的家里再没有出现过。
02隐姓埋名,荒漠里造“大炮仗”上世纪六十年代,核威胁是悬在新中国头上的一把剑。要想和平,中国必须有自己的原子弹。陈毅元帅讲:“中国人就是没有裤子穿,也要造出原子弹。”苏联老大哥也支持中国发展核武器,并答应给予技术指导。
中方的负责人由谁担任?时任二机部副部长的著名科学家钱三强,将邓稼先作为第一人选。他找到邓稼先,说中国要搞一个大炮仗,这个工作由邓稼先牵头。
邓稼先回到家,把孩子哄睡后,对妻子说:“我要调动工作。以后这个家就交给你。做好这件事,我这一辈子就很有价值,哪怕为它死也非常值得。”
妻子深明大义,知道“工作保密,也没有信箱”,那丈夫肯定是要干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既然国家需要,小家就要服从大家。没有“大家”的安稳,哪来的“小家”的幸福。
妻子默默地为邓稼先收拾行李,没有抱怨,只是含着泪不舍地说:“你放心,我一定把老人和孩子照顾好!”
两人依依惜别,深知再相见不知何年何月。
从此以后,邓稼先开始隐姓埋名——不能发表文章,不能做报告,不能和亲人联系。
邓稼先从北京来到戈壁荒滩任核武器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带领一群刚毕业的大学生,从无到有,为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开始艰难地探索。
1959年,苏联突然单方面撤走对中方的支持,他们武断地认为中国独立研究原子弹,20年也搞不出来。
邓稼先他们却没有被吓倒。没有科学家,就用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资料,邓稼先把能找到的外文资料翻译好,再发放给年轻的同事们。没有高级计算机,邓稼先他们用手摇计算机,甚至连算盘都用上。
大家对苏联专家留下的一个关键数据有疑问。邓稼先他们三班倒,算一次要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总共进行九次精算,用时一年多,演算纸摞到屋顶。最终,确定那个数据是错误的。
不仅在研究所费尽心血,邓稼先还冒着严寒酷暑,在试验场度过8年艰苦的生活。十五次现场领导核试验,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
经过不懈的努力,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随着一声巨响,罗布泊沙漠上空升腾出一朵硕大的蘑菇形状的云,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也加快我国进入联合国的步伐。
蘑菇云升腾起来的那一刻,邓稼先仿佛被震倒一般,他感受到一股巨大的力量。那是祖国给他的力量,是十几亿中国人给他的力量。那力量,比原子弹的力量还要大。
他带着这种力量,和于敏等人马不停蹄地投入氢弹的研究中。邓稼先夜以继日地工作。有时思考太投入,就会忘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有一次,他骑着自行车想实验数据,结果掉进沟里,躺在床上好几天爬不起来。
但他一刻没有停止工作,哪怕是在家里躺着休息的几天。这种不辞辛劳、全身心投入的精神,使他带领整个团队高效完成氢弹设计任务。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仅有两年八个月。这使我国成为两弹之间,间隔时间最短的国家。
两弹的成功,使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稳步上升。这在海外的华人,感受最为真切。当时在南非,由于种族歧视,公共汽车只有白人可以坐前排。黑人、华人只能坐后排。
某一天,某华人像往常一样坐后排,司机大声招呼他:“你们国家的原子弹爆炸成功,你坐到前排来!”华人激动得流出热泪。
果然只有祖国强大,国民才能真正站起来!
邓稼先说:“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可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正是在这种大局意识的引领下,邓稼先舍身忘我地工作着。
03最后的牵挂依然是国防大业众所周知,核武器辐射污染非常严重。在邓稼先他们研究核武器的过程中,随时面临核辐射。当时条件所限,防护设施十分简陋,被辐射成为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被戏称“吃剂量”。
虽然大家都知道一旦被辐射,很难治疗,但都义无反顾,没有人退缩。
1979年,一枚氢弹从飞机上投下后,没有爆炸。当派出的一百多名防化兵搜索无果时,邓稼先一人深入沙漠内部,到爆炸地点找寻氢弹。大家都争着要去,但邓稼先说:
“我是总指挥,氢弹我最熟悉,理应我去找,你们都不要争了。”
五十多岁的邓稼先,在茫茫沙漠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氢弹终于被他找到。他捡起一块氢弹的碎片观察。经过分析,邓稼先认为是降落伞没有打开,导致氢弹没有爆炸。他对大家说:“安全了!”
大家安全了,可他自己的身体却面临着不可承受的危机。因为这次寻找氢弹的行为,放射性钚进入邓稼先的身体。1克钚能够毒死100万只鸽子,足以见其毒性之猛。
邓稼先从那以后迅速衰老,便血状况越来越严重。一开始以为是痔疮,他工作太忙,没当回事。
1985年7月底,已经是中央委员的邓稼先到北京参加会议,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发现邓稼先气色很差,就安排他到解放军总院做检查,被确诊直肠癌,医生当即要邓稼先住院。
8月10日,邓稼先进行第一次大手术。手术室外耄耋老将军张爱萍,愣是杵着拐棍站了5个小时,终于看到邓稼先从手术室出来。张将军着急地问医生手术情况。
并嘱咐医生一定要救救我们的科学家,“因为他是我们的国宝!”
一个“国宝”,道出邓稼先对我国核武器发展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么厉害的人物,研究出两弹,国家应该给不少奖金吧?这个问题,他的好友、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曾问过他。妻子许鹿希回答:“十元。”
邓稼先纠正是二十元,原子弹十元,氢弹十元。这在五六十年前也算不上巨款。
当初我们国家一穷二白,对科研的投入倾尽国力。一个项目成功,国家只能拿出一万块钱,大家分到手就寥寥无几。科研人员的辛苦付出,纯粹是为国家,为科学发展,不计个人名与利。
邓稼先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
1986年6月,国家决定为邓稼先解密。于是,隐姓埋名28年的邓稼先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人们这才知道两弹元勋的事迹,知道邓稼先这个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国务院领导亲自到医院为他颁发全国劳动模范奖章。
在名誉面前,他没有骄傲,却说出这样一番话:“核武器事业是成千上万人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的。我只不过做了一部分应该做的工作,只能做一个代表而已。”
谦逊显示出他的大智大慧和灵魂的纯净,令人肃然起敬。
将近一年的时间里,邓稼先做了五次手术,依然无法控制病情的恶化。病痛让邓稼先备受折磨。止疼针从每天一针,到后来每小时一针。身上布满密密麻麻的针眼。
在病榻上,邓稼先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他写出《中国核武器发展建议书》。
1986年7月29日,62岁的邓稼先因大出血抢救无效去世。临终前,他握着爱人的手说:“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得太远——”
至死,他的心里装的都是祖国的国防科技大业。而接下来,我国的核事业正是按着邓稼先的建议书进行。
1996年7月29日,是邓稼先逝世十周年的日子,我国进行第四十五次,也是最后一次核试验。中国的核武器研究,正式进入实验室模拟阶段。
在邓稼先等科研人员的努力下,一代人干了别国五代人干的工作——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子弹,再到电脑模拟的核极限。他们使我国的核武器研制达到与核大国相同的水平,为我国的国防现代化以及全面禁止核武器试验、保卫世界和平做出重大贡献。
“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这是张爱萍将军亲自为邓稼先题写的挽辞,这两句诗不是什么溢美虚词,正是邓稼先的真实写照。他对国家尽忠竭力,死而后已。他唯一对不住的,就是自己的家人。
十年动乱,作为知识分子的许鹿希也没有逃脱被抄家的噩运。她把孩子送到父母家,一个人守着破乱的屋子里哭。邓稼先被特许回家看看。
当他见到妻子绝望地哭泣,心里疼痛不已。他鼓励妻子:“你一定要好好活着,因为你是邓稼先的妻子!”
妻子从他的眼中,看到坚毅,找到重新前行的力量。虽然两个人不在一起生活,但他们的心始终相伴而行。
邓稼先走了。他没有和爱人朝夕相处,没有父母床前尽孝,没有享儿孙膝下承欢之福。他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国家,给了我们每一个人。真正的国士无双!
没有邓稼先等先辈的负重前行,哪有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
他们是中国华民族的“脊梁”!
——向两弹元勋邓稼先致敬!向千千万万为祖国强大默默奋斗的科研工作者们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