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湖南一个山区县溜达了一圈,几乎跑遍了所有乡镇。在希望与绝望共存的田野上,看到很多在各产业上返乡创业的年轻人。

不夸张地说,湖南大部分县市的产业发展都掉坑里了,尤其是山区县。所以,这个山区县依托年轻人返乡所形成的二次创业浪潮,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酝酿了近一周,写成这篇文章。不严格地讲一句,现在湖南村里的情况,没人敢说真的了解。本文也是基于部分了解和自己的主观判断,大伙权当一看。

其实,在一片愁乡的哀嚎中,主动返乡的很少,毕竟乡愁、情怀这玩意太虚,所以更多的是被动返乡。

其实,国家也希望有人能回村里去,毕竟都在城市扎堆,又没工作,很容易出事嘛!另外,乡村空间大,人口密度低,承压能力比城市强太多,经得起折腾。

回到村里,大伙肯定还能折腾点啥,除了解决自己就业,还能顺便创造点GDP。万一折腾大发了,还能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奔小康呢!

我们今天主要聊一个返乡妹子创业的故事,从她身上看返乡创业到底有多难,以及各县产业到底要怎么发展。

湖南自然灾害发布图(湖南掉进深坑里的各县产业发展)(1)

10年前,她因孩子教育问题从上海返回县城。那会儿,她日常下乡盯着老家的山林田野回忆当年。有那么一会儿,她决定在村里干点啥。

就像作家路遥当年行走在故乡空旷的原野上,他突然觉得自己在40岁前还必须干点啥,于是就有了《平凡的世界》,整整10年,他都活在自己悲壮的梦里。

有一天,她在村里转悠,突然闻到了鸡肉的香味。于是,她决定搞林下经济,也就是家禽养殖,带领大伙一起养土鸡。

湖南山地占比高达67%,最不缺的就是林地,湖南目前还有208个国有林场。早些年,建筑是砖木的,家具是实木的,林场很是吃香喝辣。电视剧《人世间》的红星木材加工厂,就是让人眼热的国营单位。

湖南自然灾害发布图(湖南掉进深坑里的各县产业发展)(2)

折腾几年,不仅盈利了,还越做越大。然后,各部门开始热心帮扶和对接,产业多元化、规模化等被写进了乡镇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报告里。

再然后,她的企业就稀里糊涂地成了龙头企业。其实,年营收也就300万左右,基本是挣面子丢里子。这也是我们的特色,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

这倒是有点像银行,从来都是嫌贫爱富,你没钱的时候,一毛钱都别想从银行借出来;你有钱的时候,他们求着你贷款。

可见,企业做大了真的不是自己的,而是社会的,为啥?因为企业会成为很多人的衣食所系、政绩所图。所以大伙会一起来拱火,政策扶持、贷款贴息、荣誉奖状,有啥好东西都会想着你,你都不好意思拒绝。

于是各种产能一起上,而且都是以百千万亿为单位:百亩水产基地、千亩家禽养殖基地,万亩种植基地,年产值过亿……

目前,她也有点迷糊,因为相关部门领导说要她搞“旅游 ”,她搞不清楚到底要怎么加?其实,应该是“ 旅游”,因为旅游本来就是个陪嫁丫鬟的命嘛!

因为工作关系,我长期在县里和村里溜达,接触过很多基层干部,可以说相当一部分是糊涂蛋,为啥?

湖南自然灾害发布图(湖南掉进深坑里的各县产业发展)(3)

一是学历低,有些乡镇干部连普通话都不会讲;二是不学习不思考,理念落后;三是不关心时事,跟桃花源中人似的。

比如前几天,美国在背后使坏,欧盟看热闹不嫌事大,逼得俄罗斯把乌克兰给胖揍了,连火星人都知道地球人在搞大事,竟然还有村干部不知道。

给人的感觉是,他装了个和大伙不一样的操作系统。就像大伙讨论员工去留,讨论的是学历、经验和表现等,到底留不留,他突然冒出一句,“把八字拿去土地庙算一下”,这就没法讨论了。

这么一群糊涂蛋,二把刀的能力水平,怎么能带领老乡致富奔小康嘛!不把人往沟里带就感谢天、感谢地了。

目前,在各方认真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她基本掉坑里了。流转了1500多亩地,林地上千亩,农田500多亩。林地每亩40,农田从一亩200到500不等,每年流转费20多万。

常年务工人员40人,70%是60岁以上的老人和没啥技能的妇女,年人工费用130万。多说一句,现在的农村,不只是年轻人断层,50岁这个年龄阶段基本也是断层的。

湖南自然灾害发布图(湖南掉进深坑里的各县产业发展)(4)

收益基本压不住成本,她顺利地从岁月静好进入度日如年。好在她老公还在上海上班,为她提供强力支撑。就像电影《奇迹·笨小孩》中,易烊千玺扮演的景浩在高空擦玻璃挣钱养厂子一样。

这就是我们的农业,搞啥都不挣钱,为啥?因为我们采用了逆天改命的工业化生产模式,造成农业严重过剩。

比如汉寿县、江永县、望城区这样的蔬菜种植大县,到处是温室大棚,搞得蔬菜行业无缝内卷24节气,卷得跟包菜似的。

感觉面对农业,所有人的格局都太小了,怎么办呢?

搞立体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和体验农业!也就是“东亚模式”,“一产 二产 三产”,日本人管这玩意叫“六产”。

就是别逮着生产这一棵树吊死,要搞“利益均沾”,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利润也要拿。那到底能不能行呢?基本不可能,为啥?

还是我们一直讲的逻辑,理论很完美,但从不考虑摩擦力,现实世界到处是坑。

湖南自然灾害发布图(湖南掉进深坑里的各县产业发展)(5)

比如在村里建加工厂,首先村里得有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吧。但在上世纪的社办、村办和乡镇企业发展中,湖南较为落后,国家给的这类用地指标很少,湘中和湘西几乎没有。

沿海省份的村里都有这种地,这也是为啥广东那边能把厂子建在村里,村集体可以收租,躺着就把钱给挣了。村里没地就只能进园区,但收益又会被成本反噬掉。这就是先行者红利,后发连汤都喝不上。

至于销售,湖南人自古就是个二把刀,为啥?因为销售端基本被晋商、徽商等商帮垄断了。湘商主要做短途转手贸易,倒腾竹木、稻米、石材等傻大黑粗的土特产。

向北止步于汉口,向东止步于南京,把货物转手其他商帮。南下广州,必须逆湘江而上,成本巨高,基本没法操作。啥?怎么不向西,那不是经商,是湖广填四川。

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这也是为啥湖南很多古镇自称“小汉口”“小南京”,因为大伙只去过这两个地方嘛!

所以,村里没法利益均沾全产业链,还被牢牢锁死在生产端。目前,她一心扑在旅游上,主要是以农业生产为背景,搞蔬果采摘、研学旅游和乡村民宿。

湖南自然灾害发布图(湖南掉进深坑里的各县产业发展)(6)

蔬果采摘,如果以市民在地采摘销售为主,价格可提高到2.5倍左右,但又面临周末人满为患,周一到周四冷成狗的尴尬局面。所以规模不能太大,如果市区人口在20万左右,单品种植面积最好控制在10亩左右。

研学旅游现在是块肥肉,任谁都想咬一口,但基本是乱得一批,学生啥都学不到。因为研学只是外套,旅游才是内衣,外套可以随时脱掉,内衣却没法脱。

再说下乡村民宿,这玩意其实是个深坑行业,但很多人依然选择“亲爱的·客栈”作为创业首选。

从逻辑上讲,乡村民宿可以是集餐饮、住宿、娱乐等于一体的乡村生活综合体,最大限度把人流兑换成现金流,是终极杀手锏。但一定要搞清楚到底把床卖给谁,别想着挣所有人的钱,只能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从人群看,民宿收割的主要是28-50岁的城市女白领,为啥?年龄太小,要么刚上班,要么没嫁人,没办法转嫁生活成本。年龄太大,要么被下一代缠住,要么省吃俭用惯了。

她们是每座城市高逼格生活的突出部,这也是为啥有的民宿主会弄一栋贵到离谱的民宿,一晚8000,爱住不住。然后在边上建一圈800-2000的房间。

这么一顿折腾,你就住在8000元房间的隔壁了,格调瞬间就起来了。

湖南自然灾害发布图(湖南掉进深坑里的各县产业发展)(7)

这个妹子的一期民宿是改的老房子,由当地一个老师傅操刀。老师傅很用心,能硬和不能硬的地方都搞得很硬化,瓷砖也到处贴,连土灶上都贴了,搞得没格调也没特色,所以入住率很低,好在只花30万改了2栋。

其实,乡村民宿的设计装修基本是两个套路,一是外面五千年,里面五星级,房屋内外起冲突;二是内外都是五星级,与乡村大环境起冲突。反正就是制造各种大冲突和小矛盾,把传统与现代往死里撞,直击人的内心。

二期民宿,她想把临村的老房子扒了重建,毕竟不好用,也大多是危房。但用地是个大问题,所以二期民宿会黄是大概率,为啥?

因为房是农民的,地是集体的,按照政策规定,要卖也只能卖给隔壁老王,不能卖给外地人。外地人只能租,而且最多租20年。这也是市民下乡最大的障碍,权益难以得到保护!

湖南自然灾害发布图(湖南掉进深坑里的各县产业发展)(8)

现在,虽说宅基地可以入市,但政府也没告诉大伙到底怎么入,为啥?

因为村里宅基地总量实在是太大了,还没容积率限制,就是怎么建都行,别说建别墅,建迪拜塔都可以。这玩意就跟原子弹似的,一旦放开,城市地产会分分钟灰飞烟灭。

当初,城市发展的第一桶金主要靠卖地,那乡村发展的第一桶金又在哪呢?貌似也只能靠卖地,但这玩意是城乡二选一的零和博弈。目前来看,咱们还是选择保城市。

没有土地买卖,资本肯定不会下乡,更不会傻到去干农业。只能是乡贤、市民和青年下乡了,然后银行跟着下沉到村里,给大伙搞点小额贷款。为啥?大额贷款怕乡亲们还不起嘛!

其实,关于这个妹子二期民宿的土地问题并不是无解,主要是把村里的宅基地收储起来,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签订四个合同来保证合法性。

一是土地增量合同、二是房屋代建合同、三是房屋装修合同、四是房屋租赁经营合同。有些地方胆子大,早就偷摸这么干了,湖南这边有点畏首畏尾。大伙如果有兴趣,我们可以专门开贴再聊。

没有第一桶金,乡村发展基本无解。啥?搞“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这玩意虽然有零星实践,但更多的是停留在鼓与呼的学术层面。

就算推行,湖南绝大多数地方也变不了,为啥?因为湖南很多地方基本是山无起伏,水无灵性,再叠加土地碎片化、交通边缘化等因素,资源注定没法变成资产,这就是“三分天注定”。

湖南自然灾害发布图(湖南掉进深坑里的各县产业发展)(9)

文末总结几句:

商业文明的核心是“收益—成本”,这个妹子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就是,只有消耗没利润,进退两难。就跟郑和下西洋似的,完全没利润,能搞七下已是奇迹。

10年经营,现在依然在坑里蹲着。但她觉得也没啥可后悔的,因为每个时代都需要有人站出来,去付出,去承受。

创业本来就是九死一生的事,尤其是内卷到基因的农业领域,更需要人间清醒。产业多元化和规模化,这玩意是诱惑,也是魔鬼。有时候,宁做专强的鸡头小公司,也别做拉胯的凤尾大公司,毕竟蹲坑很难受。

政府也要控制政绩冲动,少些锦上添花,多些雪中送炭。在乡村,一个年产值1亿的大公司,效果肯定不如10个产值1000万的小公司,100个产值100万的微公司效果会更好。

就像3个年入10万的,肯定比一个年入30万的对经济发展的效果好,6个年入5万的,效果会更好。所以要扩大中产阶级规模,说的就是5万这个阶层,不是30万。

所以县域产业发展,与其死盯一个大公司的产业多元化和规模化,还不如重点扶持小微企业的规模化和多元化,要尤其呵护小微企业的初创期,因为这是个最容易夭折的阶段。

如果觉得写得不错,就请点个赞吧,感谢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