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榕 整理

澎湃新闻获悉,4月28日上午,京杭大运河迎来近一个世纪以来的首次全线通水,这也对“活化”这一世界遗产带来了新的文旅机遇。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堪称“活着的文化遗产走廊”,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部运河史,半部中华文明史。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研究中国大运河长达十余年。他近日表示,当下,更应通过活态的中国大运河之美,在“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视角下,讲好东西方美美与共的故事。

重塑京杭大运河(大运河全线通水)(1)

山东德州的四女寺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

重塑京杭大运河(大运河全线通水)(2)

中国大运河流域和沿线主要城市示意图

山东德州的四女寺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岳城水库水经卫运河与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工程水、引黄水汇合,进入南运河;位于天津静海区的九宣闸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南来之水经南运河与天津本地水汇合。此前,北运河水和天津本地水汇合,与南运河水在天津三岔河口交汇。至此,京杭大运河终于实现全线通水。

对于京杭大运河终于实现全线通水的文化意义,贺云翱在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认为,中国大运河原是一条运输河道,兼有灌溉、供水等功能,自2014年6月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后,更成为一条“文化之河”“故事之河”。2017年以来,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先后启动,流淌千年的大运河所积淀的文化得到更好的挖掘和呈现,古老而鲜活的大运河故事走进千家万户。运河的故事和历代生活在运河两岸的人民息息相关,要从运河历代的开挖者、规划者、管理者、维修者、保护者、使用者身上发现故事。还应通过运河考古遗址公园、运河博物馆等不同的文化载体建设,用不同的方式讲出运河故事。当然,今天是信息化时代,也要充分运用互联网途径,让运河故事在“云上”传播。

贺云翱说:“运河是历史的产物,因其位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各异的地理形态、功能需求、工程技术、文化背景等造成世界运河与运河文化的多样性。从唐朝开始,外国使者、高僧、传教士等不仅在中国大运河上行船,还留下许多文字记录及艺术作品。例如,唐朝时期日本高僧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宋朝时期日本僧人成寻的《参天台五台山记》,元朝时期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明朝时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利玛窦中国札记》、朝鲜人崔溥的《漂海录》、日本僧人策彦周良的《入明记》,清朝顺治年间荷兰人约翰·尼霍夫的《荷使初访中国记》、乾隆年间英使马戛尔尼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等。明清时期,甚至还有一些外国使节从大运河去北京时病故于途中,至今还留有山东德州的苏禄王墓,江苏淮安的琉球国京都通事郑文英墓等。

重塑京杭大运河(大运河全线通水)(3)

扬州瘦西湖

事实上,如果追溯中国大运河的原点,则不能不提到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挖下邗沟的第一锹土,隋炀帝杨广在邗沟的基础上开挖南北大运河,扬州由此成为中国大运河的“原点”。

作为与运河同生共长的原点城市、中国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和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城市,扬州通过感恩运河、守护运河、反哺运河的绵绵情怀融入城市的血液和基因中。坐落于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内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去年对外开放,是一座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展示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价值,以及大运河带来美好生活的专题博物馆。

重塑京杭大运河(大运河全线通水)(4)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澎湃新闻 图

扬州在运河文化提升项目上也做足文章。扬州市相关领导在最近的运河文化研讨会中表示,高标准高品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扬州段建设,塑好“世界运河之都”形象,以一个个优质项目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扬州样板”,让大运河扬州段承载的“老记忆”焕发出时代的“新魅力”。

“以北护城河的改造为例,在注重扬州历史与文脉的传承保护的基础上,主要围绕全域旅游进行规划。过去扬州传统的旅游项目是‘瘦西湖、大明寺、个园’,但事实上,旅游产品如果太单一是留不住游客的。扬州文化旅游的规划是围绕‘统筹、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进行深度规划,尤其是从北护城河到瘦西湖,把很多文化景点串成一条线,所以到扬州旅游并不仅限于‘烟花三月’而是多季节的,同时也可以夜游扬州。”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沈伯宏此前对澎湃新闻介绍说,“红园作为在北护城河文化旅游集聚区重要轴线上的景观,要与北护城河、大运河沿河景观形成联动,遥相呼应。”

据介绍,运河北护城河的红园片区改造项目去年底完成,是扬州文化旅游改造的重要节点性工程之一,项目总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占地面积21000多平方米。基本保留原先的几大建筑群,主要对外立面进行改造,此外,在北护城河岸边也新建了部分古色古香的建筑。扬州瘦西湖旅商集团通过引入专业管理团队上海壹峨野商业管理公司,总投资额超过1.6亿元,多媒体沉浸式体验场景营造投入近2000万元,将这块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背靠瘦西湖、古运河、东关街三大自然客群流量高地进行提档升级,既要保留“红园”情怀;又由“园”到“元”,扩宽受众群体及游客,丰富业态,弥补缺失,打造文旅商业新模式、新概念—“仙次元”。

重塑京杭大运河(大运河全线通水)(5)

扬州“仙次元”效果图

重塑京杭大运河(大运河全线通水)(6)

“光影红园耀扬州”现场 澎湃新闻 图

作为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黄杰于2005年底因制作邮册与大运河开始结缘。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后,他在调研中发现,大运河沿线有的城市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重视不足。同年11月,他在撰写的咨询报告《将大运河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中明确提出:加强运河文化遗产和运河生态环境保护是第一位的大事,有序、合理利用应排在第二位。他提议,从国家层面来做好大运河的保护和利用工作,统筹协调建设经济运河、文化运河、生态运河的三者关系,将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运河旅游经济发展与运河生态修复有机结合。

2017年下半年,国家启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大运河保护和利用工作进入“国家行动”阶段。2019年2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出炉。黄杰特别强调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非遗保护。中国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沿线两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包括通州的运河号子、扬州弹词、中国蚕桑丝织传统技艺等等。

重塑京杭大运河(大运河全线通水)(7)

无锡市梁溪区清名桥历史街区。 新华社 图

对于大运河的全线通水,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乡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阎晶说:“全线通水对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运河全长3200公里,包括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三条河道,贯通了海河、黄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地跨8个省市途径35个城市的27段河道和58处遗址点,沿线人口占据了全国人口的15%,大运河的价值不仅仅是继古开今的璀璨文化带,山水秀丽的绿色生态带,更是享誉中外的缤纷旅游带。‘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建设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最重要的思路是“联通、交流、融合、发展”,联通的第一步先要有水,需要物理空间的有效联通。”从北京天安门东行25公里,是京杭大运河的北方重要节点通州,如今,这里正在大力建设成为北京副中心。

2021年年底,在北京市通州区“两会”上,大运河产业带打造成为热议话题。据北京时间报道,通州区人大代表林正航在“两会”上提出,北京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再现运河昔日荣光的重要抓手,也是运河繁荣的加速器。

林正航介绍,通州运河商务区已封顶100米以上楼宇至少19栋,手绘涂鸦钢琴、大运河灯光秀等一批网红打卡地层出不穷。

通州运河商务区管委会副主任黄之元则表示,运河商务区立足城市副中心总体发展战略和功能定位要求,对标伦敦金丝雀码头、上海陆家嘴等国际国内顶级中央商务区商业发展模式,已聚集300余家金融机构。

阎晶认为,大运河全线有水对于北京通州大运河而言,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先通水才能通航,随着北京通州大运河国家5A级景区的创建,这个景区将作为3200公里大运河缤纷旅游带上的重要节点,也将是北京市文化旅游的金名片,对全国运河文化游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非常期待能从通州坐上轮船体验下江南的感觉。

重塑京杭大运河(大运河全线通水)(8)

京杭大运河

据悉,水利部统筹考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置换沿线超采地下水、回补重点超采区地下水、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等需求,联合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四省市人民政府制定补水方案,统筹优化配置调度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北延应急供水工程供水、京津冀鲁四省市本地水、引黄水、再生水及雨洪水等水源,实施了京杭大运河2022年全线贯通补水行动。

此次京杭大运河贯通补水行动预计持续到5月底,预计可提供补水量5.15亿立方米,其中入京杭大运河水量4.66亿立方米,从京杭大运河卫运河段引走向衡水湖生态补水1.0亿立方米,从南运河段引走灌溉水量1.27亿立方米。

重塑京杭大运河(大运河全线通水)(9)

京杭大运河

(本文部分资料参考新华社、通州发布、中新社及澎湃新闻过往报道)

责任编辑:李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