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中的体育理论知识(摔跤吧爸爸中的教育)(1)

最近好评如潮的电影《摔跤吧,爸爸》实际上是个教育电影。

影片讲了一个摔跤冠军爸爸马哈维亚偶然发现了两个女儿的天赋,自己转为教练让她们成才,摆脱了传统的乡村印度的宿命,影响了很多女孩的命运。

摔跤吧爸爸中的体育理论知识(摔跤吧爸爸中的教育)(2)

不能说里面的所有教育方法和理念都是正确的,至少我们可以一起回顾下,发现天赋后,爸爸的教育主张和方法哪些是可以借鉴的。

影片讲的印度全国摔跤冠军马哈维亚因为贫困回到村里,希望把一身本事传给儿子,但他和妻子连生了几个女儿。印度农村重男轻女,最恶毒的诅咒就是“愿你生一大堆女儿”。只有四个女儿却没有儿子,夫妻俩开始偏方求子,想尽各种办法,结果一连生了四个女儿,马哈维亚非常郁闷,在绝望的边缘。

早上五点开始,带着女儿们去跑步、练习体能、改变饮食习惯。

印度农村的女孩穿传统服饰,跑步不便,他就找人拿堂哥的男孩衣服改了,以短袖短裤作为训练服。

没有场地,马哈维亚在农田间割掉庄稼、搭建了一个棚子作为简易摔跤训练场。让他侄子也参与体能训练作为陪练。

摔跤吧爸爸中的体育理论知识(摔跤吧爸爸中的教育)(3)

为了练习女儿们的胆量,他要女儿自己从桥上跳到河里去求生。

训练中,不让女儿玩,她们很不开心,摔跤也不好好学,马哈维亚索性找了理发师,把女儿头发剪掉,变成男孩子发型。

大女儿哭着说,不要剪去头发,让我早点起来练习都行,后来还是被剪掉了头发,让女儿非常的不开心。马哈维亚说“凡是会阻碍学习摔跤的,我通通都会除掉。”

摔跤吧爸爸中的体育理论知识(摔跤吧爸爸中的教育)(4)

结果,被剪去头发的女儿们在街道上、学校里都被人嘲笑。

由于训练非常严酷,女儿上课时经常犯困睡觉。

马哈维亚妻子不肯破戒在厨房做肉食,他们在院子里煮鸡肉吃(摔跤手不吃肉是不行的,但他的妻子不吃肉)

马哈维亚没什么钱,他去买鸡肉,游说肉贩子:“我女儿将来拿了摔跤冠军,大家都知道让女儿是吃你卖的肉,你可以做广告,你说价值多大?”这样要了二五折的低价。

孩子们受不了了,来找妈妈哭诉。妈妈说这一年,你们忘掉有个妈妈吧。

摔跤吧爸爸中的体育理论知识(摔跤吧爸爸中的教育)(5)

马哈维亚妻子不明白为何在农村都是男孩子摔跤,女儿学这个有什么用。而且女儿们也不喜欢,对这一切表示疑问:“你不能让女儿承担你没完成的梦想!”

刚开始学摔跤,确实是这个爸爸的目标,两个女儿和妈妈都不认同,但是迫于爸爸的威权,大家只能够去默默承受。

女儿们采取了消极抵抗策略,各种小破坏层出不穷,练习摔跤时候也玩假摔,根本不用力气。爸爸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却无能为力。

有一次,女儿们偷偷去去参加朋友的婚礼,出了14岁出嫁的新娘不开心外,其他人都玩得很高兴,这时候爸爸知道了,跑过来,对她们一天没有训练非常生气。当场打了他们的堂哥一巴掌,怒气冲冲回去了。在场的所有人都愕然。

结果后来新娘却说非常她们,有一个为她们考虑未来的爸爸,新娘自己的命运已经被决定了,就是嫁给一个不认识的男人,然后在家做一些家务。她也希望能够改变命运,可是做不到,很羡慕你们的爸爸却在拼命帮你。

摔跤吧爸爸中的体育理论知识(摔跤吧爸爸中的教育)(6)

两个女儿触动很大,第一次发现,爸爸让自己这么苦地练习摔跤,其意义是改变自己的命运。比起让女人接受既定命运的安排来说,这个恶魔一样的爸爸其实是个好爸爸。

经常有一些发现自己儿女天赋的父母,用比较艰苦的方式来逼着孩子成长和训练,结果孩子比较厌烦,就是因为没有说明目标和意义。

还有很多家长说:“让孩子快乐最好,小时候什么都不要学,让他快乐成长就好了。”

儿童时期是发展特长、技能的好时期,如果家长忽视了孩子的天赋,不提供足够的训练和学习条件,可能是毁掉了孩子的未来发展机会。

往往家长回答不了孩子的问题:“为什么要学呢?”,这需要有智慧的家长,让孩子从小就明确学习的意义,并能基于自己的天赋和兴趣来进行刻意练习。

发现学习摔跤的意义,形成驱动力

既然两个女儿真正认识到,摔跤其实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她们当然选择了继续学习,这次的选择是她们自主的选择。

于是,她们都非常努力,连上课的时候都在练习手部力量。在具体学习摔跤时候,轻松干倒堂哥,进展神速。

Geeta曾被动地生活在父亲的魔鬼训练之下。父亲固执而自负,但他在给女儿按摩脚踝时,也质疑自己的严酷。即使霸道地替女儿选择了道路,他还是加上了一年的期限,不掩心中的担忧。

摔跤吧爸爸中的体育理论知识(摔跤吧爸爸中的教育)(7)

很快,爸爸觉得可以带女儿们去参加实战比赛了。带着女儿们去周边泥地摔跤场。

大女儿Geeta经过父亲的训练,第一次上赛场。四个男孩子一字排开,有的瘦弱,有的精壮,任由Geeta挑选。当然,所有观众都相信,即使最弱的男孩子,也能赢Geeta这个女孩儿。但Geeta选择了最强的对手。

就像全剧所有的摔跤场景一样,随后的搏斗真实而精彩。对手一开始不屑,吃了亏,很快学会小心应对。Geeta则全神贯注,想要抓住每一个机会。观众也从看戏的轻松心态,变得紧张而投入。Geeta最终输给了对手,却赢得了全场观众的尊重。但她自己还是很失望。父亲却说,她已经战胜了恐惧。

摔跤吧爸爸中的体育理论知识(摔跤吧爸爸中的教育)(8)

这样,Geeta一直和赤裸上身的男生比赛,以赛带练,打遍了周边所有摔跤场的男选手。

摔跤爸爸希望能够买一个正式的摔跤垫子,让孩子们学习垫子摔跤,得分制的,但是跟官员申请经费,却被拒绝。只好自己拿棉被做了一个非正规的练习。

在这么简陋的训练条件下,Geeta却一路进军,参加了全国女子摔跤比赛,并拿了三次全国锦标赛冠军,终于进入国家队。从此到了条件更好的国家体育学院学习,日子也过得好多了。

父亲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权威和向导的角色,成功地让女儿的天赋得到了最大化的成长。

屡遭挫折

Geeta进入国家队之后,马哈维亚起初想继续训练女儿,先是小心接触教练,试图和对方沟通。尽管马哈维亚是前全国冠军,教练根本没给他面子,反而当面呵斥他的女儿。要求Geeta忘记一切之前的错误技术,只学习他教的。

进了国家队,有工资补贴,生活条件改善了。目标自然是参加国际比赛。于是女儿跟着教练进行日常训练,训练比跟爸爸轻松许多,还经常与队友一起享受生活。

休假期间,女儿回到家里说爸爸教的技术不对, 还跟父亲打了一次,把父亲打败了。二女儿对姐姐说:“根本不是爸爸的技术过时了,而是他的身体不行了。”Geeta摔倒爸爸后,围观群众都害怕得说不出话了。

摔跤吧爸爸中的体育理论知识(摔跤吧爸爸中的教育)(9)

马哈维亚也一肚子气,很长时间都没有理女儿。

结果,在参加国际比赛时候却一直输掉。一开始,还是无所谓的,以为是运气问题,结果从未赢过,一直在首轮被淘汰。原因是她迷信教练的先进技术教导,忽视了父亲的经验。后来,二女儿Babita也拿到全国冠军了,同样进入国家队。

马上要准备参加英联邦运动会了,定了奖牌任务,连教练都急了,教练希望Geeta降级到51公斤级,与低一级的比赛,确保奖牌。Geeta都开始没信心了。

Babita跟姐姐说如果像你这样拿过三次锦标赛的人都不能够赢得国际比赛的话,印度就没有其他人可以了,相信她一定是没问题的。并让她向爸爸求教。

摔跤吧爸爸中的体育理论知识(摔跤吧爸爸中的教育)(10)

Geeta给爸爸打电话,马哈维亚被女儿摔赢之后第一次接到女儿的电话。他有一丝不乐意,但更多的是吃惊,一秒之后就呈现出了欢喜,赶着去接电话,生怕女儿跑了。听到女儿痛哭流涕,横冲直撞、无坚不摧的父亲一秒钟就原谅了女儿。

在困境中,Geeta选择了放下过强的自尊心,希望能接受父亲的方法,加强训练。

父亲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扮演了向导的角色,还作为伙伴,来到女儿的身边,在不同的时期,女儿需要的关爱完全不同,也是对父母的较高要求。

精心指导,终获金牌

爸爸立刻辞掉工作来到国家体育学院。

马哈维亚发现教练的一套方法是缺乏战略战术的,更多的是在讲究技巧,没有去分析摔跤手本身的特征,他认为不可能去教一个狮子学会大象的技巧和策略。狮子就应该用狮子的方法去进攻。

摔跤吧爸爸中的体育理论知识(摔跤吧爸爸中的教育)(11)

于是,马哈维亚开始对两个女儿进行秘密训练,讲了摔跤不仅是比力量,还是比脑子。示范和训练了假动作等。并提供加餐,结果体重没变化,Geeta终于暴露了。

被教练发现后威胁要开除学院,委员会评审过程中,爸爸对学院领导哭泣、煽情、告饶。最后委员们让女儿留在了国家队,给了机会,但是不让马哈维亚进入学院,女儿们也不能出来。

这反而可以让马哈维亚从更高的战略层面上来提供建议,他观看了女儿的比赛录像带,发现了女儿失败的根本问题。就打电话给女儿,边看视频边指点,告诉了女儿一些具体策略。然后一直用电话指导。

在英联邦比赛半决赛的时候,马哈维亚现场指导策略,女儿没听教练的,听了爸爸的,终于赢得了一场艰难的比赛,进入了决赛。

摔跤吧爸爸中的体育理论知识(摔跤吧爸爸中的教育)(12)

那个低价卖鸡肉给马哈维亚的商人,也带着女儿来到比赛现场,这么多年看着Geeta的成长,他自己也获益很多,他非常感谢Geeta打开了他们的眼界。

决赛的对手很强,多次打败过Geeta的澳大利亚选手。Geeta问爸爸,策略是什么?马哈维亚说“没人记得第二名”,你的策略就是让人记住的方式。也就是只能得金牌。得了银牌,大家很快就会把你忘记。金牌才能成功地让别人记住你,才能真正影响其他人。你的成功改变的可能是整个印度的对女人的偏见。

摔跤吧爸爸中的体育理论知识(摔跤吧爸爸中的教育)(13)

这个目标驱动非常有效,唤醒了Geeta心中的猛虎。在最后父亲缺席的时刻,她选择了独自成长,用一个漂亮的彩虹摔赢得金牌,完成了一位独立女性的蜕变。

很多时候,形成一个伟大的愿景,是蜕变的开始。爸爸的一番话,让Geeta真正理解了生活的意义,摔跤金牌的意义。这是父亲站在更高的层面看到的村民的需要,国民的需要。

很多家长可能会觉得这种大目标很虚,往往很多杰出人才就是为了这样的大目标而坚持,做出了一些普通人无法做出的成绩。

银幕外的目标驱动

主演阿米尔·汗可能是我们迄今为止最熟悉印度明星,为《摔跤吧爸爸》的敬业付出,也让中国很多演员汗颜。

摔跤手的体重控制非常关键。为了演这部戏,阿米尔·汗先增肥成大胖子扮演老年爸爸,又练出一身摔跤手一样的肌肉,演年轻时的摔跤手。

摔跤吧爸爸中的体育理论知识(摔跤吧爸爸中的教育)(14)

52岁的他在片中要饰演19岁、29岁和55岁三个人生阶段,拍摄中他先完成19岁的戏份,然后在1个月内增肥56斤,增重到194斤,体脂高达37%,甚至穿袜子都很难完成,然后再拍29岁的戏份,为此他又花了5个月,疯狂瘦身50斤,体脂回到9.6%。

有人问过他为什么要这么折腾自己,直接拍完29岁再拍55岁不就好了。阿米尔说:那样我就没有动力瘦回去了。为了角色需要,他如此“折磨”自己真是不得不服。

摔跤吧爸爸中的体育理论知识(摔跤吧爸爸中的教育)(15)

这也是一个目标驱动的故事,因为他必须要完成这部电影。基于目标设定,坚持做到所需要的行动,他用自己的真实行为讲述了目标驱动的价值。

这个电影剧本是基于真实故事改编的,从这两个女摔跤手的成长来看,她们是非常幸运的,被摔跤手爸爸很早就发现了独一无二的天赋,虽然一开始的训练是基于天赋,却不是孩子兴趣的选择,造成了很多的困扰,差点半途而废。

摔跤吧爸爸中的体育理论知识(摔跤吧爸爸中的教育)(16)

好在,一些偶然的事,让孩子们明白了爸爸的苦心,坚定了自己改变命运的决心,形成了内部驱动力,一下子训练强度和能力都大幅提升了。

有天赋的孩子,需要形成内部驱动力,才能真正投入,训练和学习才有成果,这就需要家长能够培养孩子作为个独立的人,能够自己决定,自己寻找和选择机会。

一个朋友说她老大特别聪明,在西南位育读初中,但没有目标感。每天就是想玩游戏,总是用最短的时间把作业做完然后交差。他跟爸妈表示也不想做得最好,成绩总是中等,但是游戏玩的非常棒,后来从转到了私立学校转到了协和。

他问妈妈“为什么要把成绩读那么好呢?”。没有目标感的孩子只是在浪费他的机会,如果家长不能够有效地成为一个好向导,不能回答为什么要把成绩读好,确实也只能让他去玩游戏。

摔跤吧爸爸中的体育理论知识(摔跤吧爸爸中的教育)(17)

后来妈妈让他参加了一个机器人的学习班,参加了美国一个机器人比赛拿了冠军,有了模糊的目标。目前还在寻找长远目标和意义中。

说起儿子来,妈妈一脸叹息,家里有钱,有关系,只有有目标,资源不是问题。

这样的孩子不是少数,大部分孩子都在浪费自己的天赋和时间,也不知道未来要做什么。

摔跤吧爸爸中的体育理论知识(摔跤吧爸爸中的教育)(18)

芝麻学社创始人雨豪和世欣都相信,未来的智能化世界,人最宝贵的就是独一无二的特质。于是成立了芝麻学社,帮家长发现孩子的独一无二,给孩子个性化的成长指导和最合适的教育资源,让孩子快乐成长、高效学习。

很多有天赋的孩子都被埋没了,为什么?因为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天赋是什么。很多父母对孩子天赋的定义仅仅局限于考卷上的分数。有些孩子在数学上有天赋,有些孩子在文学上有天赋,也有孩子在体育上有天赋......对于一个合格的父母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将目光全部聚集在孩子的成绩单上,而是去了解孩子,发现孩子的天赋,帮助孩子成就孩子的独一无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