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都之谜》导演手记

晏文君

其实第一集的故事,应该由导演吴钦老师来告诉大家。奈何吴导不是在外拍,就是在外拍的路上,那就由我这个副导演来代为向大家讲述吧。

加入这个导演组纯属意外。我曾做过很多类型的节目,访谈、综艺、历史、专题片和微纪录片等等等等,但在这样的大型历史纪录片面前,之前的经验瞬间变成零。不熟悉的领域、首次认识的战友,一切充满未知。面对一群有着丰富经验的导演,说不慌张那一定是假的。彼时有些心虚的我只有一个想法,既来之,就一定得撑到最后。

第一次到纪南城实地勘景时,我就傻眼了。那是个寒风刺骨的冬天,天地间一片萧瑟,纪南城遗址区荒无人烟。

来之前,我只在书里见过这座都城。书上说,它是战国时期中国南方最大的都城,也曾经一度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都城,车水马龙、繁荣鼎盛。怀着憧憬和好奇,原想能看到繁华过后留下的痕迹,但两千多年后的此刻,站在纪南城的烽火台上,荒草丛生,只听得远处农家传来的几声狗叫声。纪南城考古现场负责人闻磊老师绘声绘色向我们介绍,“这里是宫殿区,这里是作坊区,这里是平民区……”,但是现场除了依稀可见的残垣断壁,其他全靠脑补。这是一个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古城。

第一集的题目是《郢都之谜》,这确实是个难题,谜面如此模糊,谜底又该如何解开?

(一)跨越四季的追寻

我曾想,如果把第一集的拍摄过程,拍摄成一部纪录片,我一定会把它命名为《跨越四季的追寻》。吴导的车里总是塞满了各种设备,挤坐在设备之间,我们这一路跨越了一年四季,追寻楚人的足迹,追寻郢都的谜底,还有,解开我们自己心底的谜团。

这是一个丢失了太多碎片的拼图,是一段找不到起点的历史,究竟从哪里开始讲起?从楚人筚路蓝缕、创业维艰开始从头讲起?似乎专业性太强。从纪南城周边的数千楚墓开始讲?好像又落于俗套。寻找视角,成了第一集最先遇到的难题。在和总导演的多番讨论后,我们决定另辟蹊径,将目光投向纪南城以外的地方,用更广阔的视野寻找更多的有关线索。

于是在第一集里,我们沿着楚人的撤退线路,到达楚国谢幕之地安徽,试图在那里寻找白起拔郢的真相;沿着楚人的外贸之路,一路寻至新疆和南西伯利亚,从残缺的鼎耳、破碎的丝绸刺绣中寻找纪南城曾经的辉煌;在最新出土的楚简中,领略两千年前楚人的思想与智慧;走访纪南城的几代考古专家和历史学者,从文物和史籍中寻找这段历史起点的蛛丝马迹。这些散落的碎片,拼凑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有温度的纪南城。

纪录片看见纪南城演员(看见纪南城郢都之谜导演手记)(1)

导演团队

但纪录片的拍摄过程总是免不了会遇到许多意料之外。穿行在历史的迷雾之中,时常发生令人措手不及的事情。因为防疫要求,有段古遗迹的拍摄受到了影响。等到可以成行时,心仪的专家已经没有了档期。等到专家有档期时,又因为天气原因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推迟拍摄时间。再等到“天时地利人和”之时,原本要拍摄的遗迹在几次暴雨中损毁了。

而拍摄楚墓发掘的过程也颇为坎坷。

从前期勘景调研,再到拍摄前一天的现场踩点,一直都是艳阳高照。可就在拍摄当天的凌晨,突然暴雨如注。已经发掘的部分有可能会垮塌,而出于安全考虑,准备已久的拍摄或许会全部泡汤。

一夜焦虑。早上六点,雨已经渐弱,却还没有要停的意思,导演团队火速奔向拍摄现场。现场泥泞不堪,大家深一脚浅一脚小心走着,生怕突然来一段托马斯大回旋。盛夏的高温,让下着雨的发掘现场像蒸笼一般。还好,已发掘的部分并没有垮塌。更幸运的是,在原定的拍摄时间快要到时,太阳突然出来了。酷暑的阳光仅仅暴晒了半个多小时,原本泥泞的地面就开始变硬。拍摄终于如期进行。那天的拍摄刚刚结束,设备还没收好,大雨又来了。还真没试过在毫无遮挡的野外,顶着烈日暴晒又淋着大雨还这么开心的。

纪录片看见纪南城演员(看见纪南城郢都之谜导演手记)(2)

泥泞的考古现场

想来这也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充满了未知与遗憾,第一集在一路磕磕绊绊中前行。吴导曾调侃,咱俩是不是本命年有点儿流年不利?我似乎能感觉到,历史在指引着我们走近真相,可每每要触及核心时,却又被一把拉开。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如此遥远,即便是历史学者也如管中窥豹。在这种拉扯感中,我们仍努力在寻找新的线索,以有别于以往的视角和讲述方式,呈现出我们心中纪南城的形象。存在数千年的谜团,未必是一部纪录片就可以解答,但或许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角度,以及更多的可能性。

(二)一群有态度的“疯子”

我十分相信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某种特殊的缘分。在一次闲聊中,我和吴导猛然发现,原来早在几年前我们就曾有过一次小小的合作,那次的小片是由我写的稿件,这份稿件最终由吴导拍摄,而后期剪辑正是此次第一集的剪辑师顾全老师。虽然我们此前未曾谋面,但是却有着一种天然的默契感。

吴导是一位获过许多大奖的资深导演,这让经验并不丰富的我一开始颇有压力,很怕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而拖了团队的后腿。但仅仅几次沟通过后,我就放下了包袱。他时常说着,“没事儿,我们一起来弄”,“没事儿,包在我身上”,身上透露着江湖儿女的洒脱和侠义。而他的“十八般武艺”更是一次次让人大开眼界,不论是导演、摄像、灯光,还是制片、剪辑、配音,都能手到擒来,甚至还包揽了道具美术。吴导在本片中客串了韩非子,颇为遗憾的是,第一集开头的楚国探子原定由吴导亲自演出,最终却未能成行,不然,还能看到吴导穿着古装一展身手。

纪录片看见纪南城演员(看见纪南城郢都之谜导演手记)(3)

拥有“十八般武艺”的导演吴钦

参与这部纪录片的所有导演,对待创作都有一种一根筋的单纯和一种不管不顾的执着。当我得知有人为了拍摄一个画面掉水里了,我是震惊的;当我得知有人抗着几十公斤重的编钟跋山涉水,就为了画面更加丰富一点,我是震惊的;当我看到有导演因为高温中暑被抬下,浑身通红还在自责自己做得不够好的时候,我是震惊的。而更令人惊讶的是,在压力巨大、班子是临时组建的前提下,我竟从没见过总导演纵导发火,也没见过他疲惫的样子。开策划会时,六集导演轮番“攻击”,从早上八点多开到凌晨三四点是常态,各种思想观点碰撞,火花四射。每次会议结束时,我都有种思想被抽空的精疲力竭感,而纵导的精神头儿,感觉还能再来六集。当文稿和拍摄、剪辑出现问题时,我时常会萌生焦虑和恐慌感,导演组都会及时参与修改和辅助。总之,这群人共有的气质是,疯狂。

纪录片看见纪南城演员(看见纪南城郢都之谜导演手记)(4)

象山影视城杀青照

(三)一点儿心里话

我也终于完成了一年前的心愿,“撑”到了最后。其实,后来也并没有“撑”。整整一年的时间,很难不被这些“疯狂”所感染。从最初的些许手足无措,到努力在专业性上向各位老师靠近,这一年的时间着实让我成长了许多。

除了和吴导共同进行第一集的工作,我还要协助各集导演进行一些外联。每次寻找到一位专家或拍摄点,都让我感到激动和兴奋。作为编导,我深知一部片子从策划到完成有多么不易,每踏平一个难点,就是向胜利更近了一步。如果说这是一场攻坚战,有幸曾和各位老师并肩作战,同时也感恩各位老师的包容。

两千多年前,楚国隐士鹖冠子仰望星空,发现了北斗七星的斗柄方向与春夏秋冬之间的关系。当斗柄旋转一周,一年就过去了。两千年来,亘古不变。当斗柄再次旋转一周,我们交出了这部作品。有欣喜,有遗憾,还有许多仍未解开的谜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