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所有的白化的可能(听说过不祥的内卷化)(1)

作者:沈三万老沈

转载授权(文末留言,或添加微信/手机号:17717324202)

科技日报消息,近日,《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9-2020)》发布。其中,关于“休闲时间”的一组数据引起了广泛关注。

调查显示,除去工作和睡觉,2020年中国人每天平均休闲时间仅为2.42小时,比2018年少了25分钟。科技日报评论表示,国人休闲时间被压缩的表象只是冰山一角,海面下隐藏着更值得重视的危机——过劳。

由此,一些敏感的人们想到了一个幽灵词汇:内卷化。

世界上所有的白化的可能(听说过不祥的内卷化)(2)

何谓内卷化?

在各大学界,“内卷化”都被视为“不祥”的词汇,它最初由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在《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一书中提出。

20世纪60年代末,吉尔茨曾在爪哇岛生活,潜心研究当地的农耕生活。他眼中看到的都是犁耙收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原生态农业长期停留在一种简单重复、没有进步的轮回状态。

吉尔茨用经济学语言将这一状态详细描述:农民在人口压力下不断增加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劳动投入,以获得较高的产量;然而,劳动的超密集投入并未带来产出的成比例增长,从而出现了单位劳动边际报酬递减的现象,这就叫“内卷化”。

此后,著名的历史社会学家黄宗智,将“内卷化”这一概念用于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研究。他把通过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来获得总产量增长的方式,即边际效益递减的方式,称为没有发展的增长,即“内卷化”。

近年,经济学家薛兆丰,更是用一句“让你加班的不是你的老板,而是其他愿意加班的人”,将“内卷化”的幽灵重新拉回了现代社会。

一些场景似乎正在印证这一古老的理论——

那么,在付出上述努力之后的每个人,是否都能如愿呢?

并不能。

原因就在于:资源有限,僧多粥少,总盈利并未变多,边际投入的增加不能带来边际效应的增加。

这一现象在“留不下的北上广、回不去的家乡”这一热议话题中,得到了极致的体现——

“为什么回家乡?”

“因为留不下北上广。”

“为什么要让孩子努力学习?”

“因为想让他可以去北上广。”

事实上,类似的现象正在全球各地上演。

以日本为例。十三年前,一本名为《下流社会》的书在日本横空出世。上市不到两个月,销量突破40万册,5个月内加印14次,销量直逼100万,成为当时日本的榜首畅销书。日本著名社会观察家三浦展在书中描绘了出现在日本的一种新现象:年轻一代通过苦读好不容易毕业,又面临就职困难,好不容易找到了工作,又面临家常便饭的加班,努力带来的是一眼望不到希望的人生,真可谓苦不堪言。

三浦展对这一现象导致的结果表示了无限忧虑: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索性放弃了成为事业和家庭“中流砥柱”的目标,成为“散漫一族”。

于是,问题来了。

当我们发现,通过努力并不一定能获得超预期回报时,是否就意味着“内卷化”已至?

世界上所有的白化的可能(听说过不祥的内卷化)(3)

非也非也

当然不是。

理由主要有三个。

第一,忽略了“创新”这一重要突破口。

内卷化曾被学者广泛用于形容明清时期中国江南地区的稻作农业。其中的重要特征就是:缺乏技术革新、缺失创新精神,永远在低层次自我重复,从而带来边际效益的递减。

由此,创新,被视为内卷化的“克星”。

疫情之后,我国产业升级速度加快。以“互联网化”为例,过去犹豫不决、苦苦徘徊在互联网门外的传统制造业,也纷纷开启了一夜“上云”模式,向移动互联网时代全速挺近。而已在互联网领域沉淀多年的互联网公司,更是迎来了大力发展的机遇。

曾在低谷中苦苦摸索数年的“叮咚买菜”,疫情后成为了和老百姓菜篮子息息相关的“刚需”,一跃成为全民APP;曾经被白领视为“恐惧症来源”的钉钉,疫情后成为了线上会议的“标配”,做到了“即使被讨厌也绝对离不开”的刚需属性。正是创新,赋予了这类企业时代的机会。

因此,在创新将成为疫情之后我国经济发展最大动力的背景下,在创新将不断提升“盈利总量”的趋势下,“内卷化”实无藏身之处。

第二,混淆了短期和长期的概念。

真正的“内卷”,必然是长期的、从思想到精神再映射到行为的现象。比如两千年的小农意识,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只能进入周而复始的轮回状态,生产的只能是两千年的自然经济,不可能产生出市场经济和现代经济。

而近年来,短期的经济波动,常常被误以为是内卷化,实际是人们对未来缺乏预见性、从而对自身产生动摇的心态映射。就疫情至今,不过短短半年时间,用半年的经济数据来定义内卷化已至,显然是错误的。

再者,就全球范围看,中国经济在疫情后的表现可谓亮眼。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中国经济率先走出了疫情冲击,进一步释放中国金融市场成为全球避风港的潜力。这些都为新机遇、新增长点打下了基础。由此,“内卷化”的条件显然不成立。

第三,混淆了“努力”与“低层次循环”的概念。

在过去的传统社会,童年时代,“听话、乖、懂事”是大人对小孩的最高评价之一;成年后,“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就成为了“好员工”的评价标准之一。

在这套社会体系下成长的个体,很容易将“低层次循环”误解为“努力”。其往往认为,题目做得最多、辅导课上得最勤,就是努力的好学生,而忽略了最关键的“方法”和“成绩”。其实,方法,就是“创新”,成绩,就是“结果”,这两者相加,再加上适度的努力,才是鱼跃龙门的途径。

在职场也一样,在创新驱动的时代,失去竞争力的往往是可替代的重复性工作。用这一类样本来推断整个职场进入了内卷化,显然是不正确的。

世界上所有的白化的可能(听说过不祥的内卷化)(4)

加油!

世界上所有的白化的可能(听说过不祥的内卷化)(5)

人们对内卷化的恐惧,其实更多的,是对近年来逐渐失去“赚快钱”机会的恐惧。过去那种“买卖一套房就能财务自由”的投机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在这一背景下,与其“心里一苦就怪社会内卷了”,不如用乐观的心态保持创新的动力。毕竟,观念一变,天地就宽了;思路一开阔,办法就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