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象式重型坦克歼击车

类型:重驱逐坦克

原产国:德国

服役年代: 1943年─ 1945年

总重: 65t

全长: 8.14m

宽度: 3.38m

全高: 2.97m

乘员: 6名

车长、炮手、装填手×2 、驾驶、通信员

装甲厚度:前200mm ,侧80mm ,厚80mm

主要武装: 8.8cm Pak 43 L/71(55发)

次要武装: 7.92mm MG34机枪×2(900发)

引擎类型

梅巴赫HL120TRM水冷V型12缸汽油引擎×2

输出功率: 265hp×2

悬挂系统类型:扭力棒式悬吊

最大行程: 150km

最大速度: 30km/h

使用国家:德国

生产数量: 90辆

无炮塔坦克歼击车(象式重型坦克歼击车-首款油电混合动力坦克)(1)

1942年10月,保时捷与亨谢尔公司的虎式I型样车试验结果出炉,结果是亨谢尔公司的样车被采用。但早在结果出炉之前,由于德国人很喜欢保时捷公司的样车,因此在结果出炉前,就已经批准生产90辆底盘。为了不要浪费这些资源,德国人在无视保时捷底盘拥有缺陷的情况下,下令将这些底盘改装成搭载88mm Pak 43 L/71的重型自行反坦克炮。

在此结果下诞生的自行反坦克炮,其正面装甲厚达200mm,重量65吨,由于以当时的技术,无法为重量超过50吨重的坦克制造变速器,所以该车使用的是油电动力,其原理是以汽油引擎推动发电机进行发电,这种驱动技术就可以直接省略变速箱,并拥有无段变速的功能。

但缺点也不少,由于能量经过发电机的转换效率极低,使其爬坡能力低下,而且大型马达所造成的电磁噪音,影响了无线电的通讯(这个问题直到战后仍然没有解决)。而在1943年2月6日「保时捷虎式底盘突击炮」的总统会议中,德国人为赞扬保时捷博士的贡献,将本车的车型名称改为「斐迪南式自行反坦克炮」。

无炮塔坦克歼击车(象式重型坦克歼击车-首款油电混合动力坦克)(2)

出厂后90辆斐迪南式,分别被分配到第653及第654(重)坦克驱逐营,并与第216突击坦克营共同组成第656重坦克驱逐团。1943年7月,该团参与了东线的「库斯克会战」,其中斐迪南式发挥了其强大的火力与防护力。在同年8月6日前,该团击毁敌方502辆坦克、约100门野战炮和20门反坦克炮,但同时他们也遭受了相当程度的损失.

90辆斐迪南式中,损失40辆,26辆随时可动,24辆正在维修。而会战当中,斐迪南式的问题也被显现出来:路轮的橡胶部分容易磨耗、发电用的汽油引擎马力不足且寿命短、马达电线容易因为异物的侵入造成电线短路并起火、没有装设防卫用机枪使苏军步兵容易靠近,甚至有苏军步兵成功以肉搏战摧毁一辆斐迪南式的案例。

但即使有以上的问题,双方仍然都给其相当不错的评价,由于斐迪南式的装甲相当的厚实,所以能保护其乘组员,其搭载的88mm Pak 43也能击毁当时大多数的苏联坦克,这给苏联军带来很大的冲击,因此在短时间内,苏军都以「斐迪南式」来称呼德军的自行炮。

会战结束后,残存的48辆斐迪南式被回收并进行修改工程,其中修改的项目包括:车体前方加装一挺防卫用机枪、车顶加装车长用窥视狭缝、修改引擎的格子缝,使异物不易侵入、更换新式履带。

同时斐迪南式的名称也正式被改为「象式」。在修改完毕之后,部分形式被投入到意大利战场,在那里他们虽然对美军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但随着德军的失利,也只好跟着往后撤退,并回到东线继续与苏联军作战,直到1945年4月底时的柏林保卫战时,也可见到残存的象式。

就箱式整体的表现而言,其最大的缺点是在于重量过重,在战争中常出现扭力杆部分被地雷炸坏,必须动用5辆18吨重的卡车来牵引,所以战争中常出现德军因无法移动,直接将它爆破处里的事情。

而因重量所苦的是不只这件,象式经常压坏桥梁或陷入泥地中,使后方部队苦不堪言。但出乎意料的是电力驱动部分,其故障次数出乎意料地少。

而在火力和装甲方面,它所搭载的88mm Pak 43不论是在面对苏军或是美军的装甲车辆,几乎都是一发报销一辆,而厚达200mm的正面装甲也几乎没有被击穿的纪录,但唯一的遗憾是,其生产数量极少,所以无法对战局造成极大的影响。

对于德军二战后期的坦克发展来说,最好的形容就是「暴走式发展」。虽然当初是因为受到T-34的影响,但到后面却已经完全是希特勒在主导,已经偏离了主要目的,坦克越变越大,虎式、虎王式、狮式、鼠式等重坦克计划被提出。

但这些坦克在送上战场后,虽然让盟军间产生恐慌,但除了虎式之外,其它的坦克都因产量少,所以没有对战局产生什么大的影响。而且这些坦克在技术上也相当的复杂,所以可靠性也并不是那么高,甚至有许多刚出厂的坦克在敌军逼近前就因故障而被爆破处理。

无炮塔坦克歼击车(象式重型坦克歼击车-首款油电混合动力坦克)(3)

象式的正面

象式的正面。厢式的战斗室和车体正面都是厚达200mm的装甲,这在二战德军自行反坦克炮的装甲厚度当中排名第二(第一名是猎虎,装甲最厚部分达250mm),而其搭载的88mm Pak 43 L/71与犀牛式坦克歼击车相同,一击就可以将苏军大部分的坦克摧毁,是款强力的火炮。

同时,斐迪南式也可以说是第一款「油电混合动力」的坦克,这也可以算是在坦克发展史中的一个异类吧。

无炮塔坦克歼击车(象式重型坦克歼击车-首款油电混合动力坦克)(4)

象式的侧面

象式的侧面。可以看到象式采用的是战斗室后置的设计,其中有四名乘员(车长、炮手、两名装填手)必须在战斗室内操作,可见其空间真的不大。

德军在四号坦克之后开始,采用的是直接将装甲作为坦克骨架,到了现在这仍然是各国制造坦克的主流方式。

无炮塔坦克歼击车(象式重型坦克歼击车-首款油电混合动力坦克)(5)

象式的背部

象式的背部。即使是象式的背部装甲,也仍然厚达80mm,这已经超越当时盟军主力坦克「谢尔曼坦克」的正面装甲厚度,甚至与四号坦克J型的正面装甲相同。

无炮塔坦克歼击车(象式重型坦克歼击车-首款油电混合动力坦克)(6)

象式的底部

象式的底部。厢式的底部并没有逃生舱盖,所以人员的进出全是靠车体上/后方的舱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