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是《论语·泰伯》中的语录,曾子认为君子应该有刚强坚韧的品格,因为君子的责任重大、路途遥远12月3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十大行动”协作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组传统文化组组长沈湘平引用曾子的话语勉励所有参会者,希望大家成为“弘毅”“任重道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研讨会在线上举行,由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中国教师教育网主办,泰学教育协办,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士不可以不弘毅中毅的意思?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士不可以不弘毅中毅的意思(士不可以不弘毅)

士不可以不弘毅中毅的意思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是《论语·泰伯》中的语录,曾子认为君子应该有刚强坚韧的品格,因为君子的责任重大、路途遥远。12月3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十大行动”协作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组传统文化组组长沈湘平引用曾子的话语勉励所有参会者,希望大家成为“弘毅”“任重道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研讨会在线上举行,由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中国教师教育网主办,泰学教育协办。

2021年1月,教育部颁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简称《指南》)。那么,应该如何落实这份文件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应该“进什么、进多少、如何进”?作为《指南》的主要起草人,沈湘平开展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政策解读》的主题报告,从《指南》的出台背景和重要地位、主要精神、落实示例、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沈湘平着重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演变,进一步明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希望“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让每一名教育工作者深感肩上的责任与担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课程改革应当怎样有机结合?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文军分享了题为《“新经学时代”的课程开发与创新》的主题报告。李文军通过3个视频形象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物理等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提出让教育回归理性和自觉,通过主题化学习、项目化学习等方式,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知识的“公约数”。

接下来的教学经验分享环节,多名一线教师从自身教育实践出发,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各种有效方式。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明睿小学教师丁惠臻介绍了自己的“接龙教学法”,通过主题积累、游戏激活、学以致用等环节,让学生在游戏性、趣味性、情境性、参与性、群体性、应用性的课堂中高效学习。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早春园小学教师孙云霄从诵读内容、时间安排、诵读方法、评价工具等方面进行诵读活动的介绍,认为应该通过“熟能成诵、故事体悟、阅读浸润、任务驱动”等环节让诵读活动真正落地。少儿经典教育推广教师许春琴同样强调诵读活动的重要价值,认为“要抓住13岁之前的记忆黄金期进行大量诵读,练就‘国学童子功’”。

作为本次活动的主办方,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一直以“办一所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学校”为目标,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学校发展框架——以“仁爱”为核心,以课堂教学和班级建设为平台,以教师发展、学校管理、信息化建设为中介,深化“君子教育”的德育改革、“学思行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走近孔子·感悟智慧”的校本课程改革、“儒雅校园”的校园环境建设,开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十大行动”,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学程、全时段发展。校长苏明从学校发展历程、思考、路径、方法、收获等方面介绍了学校办学经验。教师刘庆善具体分享了“十大行动”的思路和实施路径,即诵经典、祭先贤、兴礼乐、办讲坛、习六艺、传家风、研学游、过节庆、讲故事、做君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就是让我们树立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就是要培养具有‘中国心、民族魂、文化根、创造力’的时代君子。”会议最后,苏明总结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意义和价值,并向有志于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校、教师发出号召,“每个人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设者和共享者,让我们一起办教育,努力将孔子的智慧融入中国教育。”

《中国教师报》2022年12月21日第4版

作者:本报记者 金 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