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谈”是得到总编辑李翔老师主持的一个丛书工程,他打算用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和我们这个时代最优秀的价值创造者对话,并把他们的经历和思考记录成书。
这个系列的目的就是去做知识积累,找到我们时代那些努力做事情的人,把他们做事情的方法记录下来,让其他人也能够得到启发,受到激励。
订阅这个系列的读者养成了“蹲守”《详谈》主角的习惯,TA可能是CEO、企业家,可能是各行各业正在创造价值、联结未来的人。
新一期《详谈》的主角叫饶晓志。
这个名字你可能还有点陌生,但是如果我说下他的电影的名字,估计很多人都知道、看过。他拍过一部很受欢迎的电影叫《无名之辈》,成为2018年中国电影的黑马,口碑和票房成绩都很好。今年春节档上映的《人潮汹涌》,也有将近8个亿的票房(刘德华、肖央和万茜主演)。
这本《详谈》的内容很丰富,今天我只分享其中的一个点。这一个点我觉得是跟饶晓志的身份,以及他的核心技能最相关的,那就是:怎么讲一个好故事。
对于电影,一个故事的好坏,反馈非常直接。故事好,自然能吸引大家到电影院去看电影,去贡献票房收入,去网上的社区和论坛给电影打分好评,再大牌的导演,也要经历观众的考验;讲不好故事,自然票房成绩就不好。所以,在这个行业,一个好故事的价值是以亿为单位来衡量的。
对于任何一个讲故事的人而言,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跟饶晓志聊天的过程里,我就很能感受到这一点。
饶晓志的第一部电影叫《你好,疯子》。在拍这部电影之前,饶晓志应该已经算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了,他做了很多年的话剧导演,话剧本身的票房成绩还可以,还得过国家级的话剧大奖。电影《你好,疯子》的缘起,就是因为有投资人看了同名的话剧,觉得故事很好,很能打动人,想要把话剧翻拍成电影。但是,这部电影的票房只有大约1500万,豆瓣评分6.8。
评分低,还可以解释为是大家对电影的评价有争议;但票房成绩,直接说明这个电影所讲的故事没能打动非常多的人,让人愿意掏几十块钱,在电影院花上两个小时。
你看,一个成功的话剧导演,一个已经经过话剧市场检验的成熟故事,在被翻拍成电影的时候,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可见讲一个好故事这件事确实很难。
导演饶晓志
但是饶晓志接下来的两部电影《无名之辈》和《人潮汹涌》,都收获了七个多亿的票房。两部电影命运还都挺相似:起初院线排片很少,看上去就要惨淡收场。但是,看过电影的观众觉得好,不断在社交网络上发酵优质评论,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到电影院去看。把故事讲好了,好到让观众愿意去做“自来水”,愿意主动去在社交网络去推荐,愿意去做口碑传播,实现了票房“逆袭”。
下面我就跟你分享一下,我从这本详谈里面学到的,饶晓志导演讲好故事的五个方法。这些方法是他在既经历过失败,也经历过成功之后,总结出来的:
-
第一个方法叫“皮儿要薄”
特别巧,我跟饶晓志聊到他的两部作品,第一部公演的话剧《我贵姓》和第一部公映的电影《你好,疯子》,他都用了同一句话评价:“皮儿太厚了”。
什么叫“皮儿太厚”?他的解释就是不够直接,让人get不到导演到底要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我专门回头去重新看了一遍《你好,疯子》,有点理解他说的“皮儿太厚”是什么意思。这部电影开始的时候讲七个不同职业的人,突然被关进一个精神病院,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面,发生了很多让人啼笑皆非,并且很能看到人性的故事。这时候,观众是把它当成一个悬疑电影在看。但是看到后面,剧情突然一转,原来这不是一个悬疑 电影,而是不同人格冲突之下的剧情演绎,具体我就不剧透了。
用饶晓志自己的话说,他想讲的是:一个人在跟过去告别,跟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告别,跟自己喜欢的偶像告别,然后不同的影响你的人格,从你身上一层层脱落,最终使你变成一个成熟个体的过程。但是,因为“想讲的很多,什么都想讲一点,结果就变成了这个东西皮儿很厚,就跟观众之间产生了距离”。
饶晓志说,如果现在让他来做这个故事,应该上来就表现得喜剧一点、幽默一点,别让观众觉得这是个悬疑片,以至于到后来遇到了搞笑的场景、搞笑的设定,观众也不知道该不该笑了,这就是皮儿太厚。而好故事,就要把皮儿做薄一点,上来就直奔主题。
-
第二个方法叫“立规矩”
立规矩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一个具体的设计,让观众接受你要讲的这个故事的设定,从而进入你的语境。
立规矩这个方法其实来自话剧。饶晓志是话剧导演出身的电影导演,因此他非常熟悉这个技巧。如果你在剧场看过话剧就会发现:舞台剧中的两个演员即使在对话的时候,也是看着观众席的,因此观众接受了这个规矩——台上的演员看着观众席说话,其实是在对话;再比如在话剧舞台上,演员表演喝水,一甩手,把杯子摔到地上,同时“咣”的一声,玻璃碎掉了。通过这样一个无实物表演的过程,后面演员再演其他情节,虽然看不到真实的物体出现,你也会相信。这也是一个典型的立规矩。
在电影《无名之辈》的开头,有一个很荒诞的场景:两个年轻的劫匪冲进手机店抢劫,完了之后出来,骑着摩托车跑路,结果因为没有踩离合器,摩托车直接冲向天空,挂在树上了。这在真实生活里基本是不会发生的。但这就是饶晓志在“立规矩”,导演是要告诉你,接下来他要讲的是荒诞的故事,里面可能会发生很多在你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
立规矩的动作,最好在故事的一开头就有。如果开头没有,或者规矩没有立好,结果接下来观众或者听故事的人,仍然停留在自己的语境和当下的时间去看你要讲的故事,那就会生出很多疑问,甚至质疑你讲的故事不科学。所以,立规矩能够帮助观众理解电影里的世界观。
-
第三个方法叫“设共情”
如果观众能够get到你想传递给他的共情点,那么就很容易感同身受。
从这个角度讲,设计“共情点”,也可以理解为找到跟观众的情绪连接,让他觉得你要讲的故事跟他有关系。他不仅仅只是坐在那儿看一部电影,或者听你讲一个故事,而是能够跟故事里面的人物产生共情,感觉到这也是他在生活中会遇到的事情。
饶晓志跟我说,他的电影处女作《你好,疯子》的共情点就没有设置好。电影演的是一个人的不同人格在跟彼此做艰苦的斗争,很分裂,也很痛苦,但是看这个故事的人,不会觉得这跟自己有什么关系。
但是《无名之辈》的共情点就设置得很直接也很成功,最直白的就是那句话:所有人都是无名之辈。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无名之辈,都觉得自己的尊严在现实生活里面受到挑战,同时很努力地想要去把尊严拿回来。所以在电影路演的时候,他就会碰到观众站起来提问,话还没说出来,先泪流满面。后来饶晓志自己经常讲一句话:是无名之辈成就了《无名之辈》。这部电影是以典型的“无名之辈”的姿态上映的,排片很少,没什么人看好,是观众用脚投票,用口碑投票,把电影的排片和票房拱了上去。
认识到共情点的重要性之后,饶晓志开始在故事梗概的阶段就去想:要讲的故事跟观众的共情点会是什么?在之后一遍一遍过剧本的时候,他也会始终问自己和编剧:哪一刻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共情?是通过一句台词,还是通过一个场景的设计来勾起这个共情?
-
第四个方法叫“算节奏”
计算故事的节奏,并且要把听故事的人的反应,也计算到你的节奏里。
饶晓志是做戏剧出身。戏剧天然就是要有节奏的。加上长期在剧场里面演出、浸泡,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自然会了解观众的节奏点。所以,在剧场里通过表演来讲故事,就一定要把观众的掌声、笑声都计算在里面。当观众哈哈大笑和鼓掌时,演员的台词都得说慢一点。
但是电影的节奏是另一回事。你需要提前去设想观众的反应,预想到在故事的节奏里,需要给看故事的人留出反应时间。比如,他刚刚被打动,情绪上来了,有些伤感,那就要多留一点点时间。如果后面的一句台词接早了,可能就打断了这种情绪。
饶晓志自己的一个工作习惯,是会先把整个故事的结构码出来,然后设计结构点。比如整个故事是从A到H,中间的结构点就是ABCDEFGH,那从A到B,再到C,再到D,设计出每一个节奏点会有什么样的情感诉求,或者其他要求,然后再通过叙事、场景和台词来满足这个需求。
-
第五个方法叫“定目标”
最后一个方法,我理解也许是最重要的一个方法,你要想清楚你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设定了一个目标,就是要做一个票房10亿的电影,那倒推回去应该怎么做?
饶晓志的回答是:“首先应该是设定故事类型。一个讲故事的人,一个导演,要先想清楚自己是要讲一个什么类型的故事,做出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如果你就是想做一部自己的电影,表达自己对世界的一些看法,那就做好自我的表达。
这是首要目标。它同时意味着,你的故事,不一定非得到电影院去证明自己,不一定非得被多少人看到、拿到多少票房。
但如果你的目标就是借助商业化的力量,让一个故事被更多人看到,那从剧本构想阶段,就要考虑到前面讲的方法和元素。
此外,拍电影还要再搭配上演员阵容、视觉体系、投资额度等。这样才有可能让这个故事,吸引更多人到电影院去看。
简单总结一下就是,故事结构皮儿要薄,要在开头立规矩,要设计好故事的共情点,要设计好故事节奏并将观众考虑在内,以及要想清楚自己讲故事的目的。
在这本《详谈》里,饶晓志分享了很多个人成长和学习的经历。你可以看到,他是怎么从一个小镇青年成为一位优秀导演的。用他的话说,如果有更多像他那样普通背景、不是天才的人,听完他的经历,能够受到激励,觉得自己也可以做些事,他的分享就算有价值了。
如果你是这样的人,真心推荐你去读一读《详谈:饶晓志》,看一看他的分享。
留言互动
你认为讲好故事需要哪些方法?
欢迎在留言区交流分享
留言最精彩的 前11名读者
可获得赠书
—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