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局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饭局上应该怎么为人处事,向来众说纷纭,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劝人“懂规矩”,千万别成了大观园里的刘姥姥,遭人笑话、自毁其事,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真正聪明的人在饭局上?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真正聪明的人在饭局上(聪明人吃的是机会)

真正聪明的人在饭局上

饭局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饭局上应该怎么为人处事,向来众说纷纭,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劝人“懂规矩”,千万别成了大观园里的刘姥姥,遭人笑话、自毁其事。

譬如,最近某微博主就表示,一位干了三十多年工程,跟政商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前辈告诉他:饭局,吃的是饭,谋的是局。聪明人吃的是机会,笨的人吃的就只能是饭。

“前辈”说了几大原则。

一是求人办事请吃饭,不要一上来就谈正事儿,要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可以在酒过三巡之后,俩人找个地方单独谈事儿,或者饭局结束了,以送客人回家为由在车上谈事;

二是领导和客户聊天,你能笑就多笑,能不说话就保持沉默。多说多错;

三当着外人的面,也绝不能和领导搂肩搭背,称兄道弟;

四是不要喝多了不受控制传别人的小道消息,因为你不清楚在座的关系网;

五是谁组的局谁买单,别花了钱还不讨好;

六是不要抢着做第一个敬酒的人,要按长幼、座次敬酒;

七是面朝大门的位置,一定是留给最重要的客户;

八是领导把菜单交给你,让你点菜,不要推脱,是应酬的规矩。点菜是一门技术活,大方咨询客户有无忌口,清点在场人数,凉菜两人一份,热菜一人一份,特色菜一定要点,不知道就让服务员推荐。点完菜后,最重要的酒可以留给领导抉择,显示出领导的权威。

这些话出自说话人的半生阅历,自然也是经验凝聚而成的。其间透着几分“血的教训”也未可知。对于这样既有高度概括,又有细节支撑的“劝世录”,不少身份跟生意沾边的跟帖者脱口而出,“精辟”,想来也是冲着这番心里话的价值。

人生在世,在吃饭这件事上所费心力最多。无论是“饭不语,食不寝 ”这类“成文”的规矩,还是各种按照长幼贵贱次序铺陈的潜规则,都是现实存在的。稍加留意便知道,很多规矩并非全国通用,而是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代有所变化。

例如,我去亲戚家做客,他们家一直保持着苏北老家的规矩,长辈不入席,后生是不能动筷子的。多年前,我去贵州东南地带做客,那里人家对此就相对随意,不会出现宁可把肚子饿通也要等长辈的事。再如,我少时,年幼者不可上大桌,只能和一众年龄相仿者坐小桌吃,但如今,老少同桌成为常例,就连不会说话的娃娃都被安排了设计精巧的“宝宝椅”。

有些规矩在饭局中施行后,起到了尊重长辈和贵客、向后生示范礼仪的作用。尊重一下长辈,没有什么不好,只要不是繁文缛节把人累个半死。相对来说,平辈之间就简单得多,但也会讲一讲“序长不序官”。

总的来说,关于吃饭的规矩,不是完全没有合理性。要是全无规矩和礼仪,饭桌上就可能会乱成一锅粥,吃得人烦躁不安。我少时就怕和一众大妈同桌,因为她们会毫无顾忌地抢菜吃,形如“洗筷子”。但普遍的社会心理还是不失这些追求:既使是尊重长辈,也应该有限度;吃饭最终还得简单一点,因为吃饭核心目的是让人舒心。

前辈的“谋局”论,和民间吃饭规矩有所关联,但很大程度上不是一回事。作为一个生意人,他所经营的饭局,已经不是饭局,而是一个“解局”的过程。操弄这个饭局,唯一、全部的目标,就是让饭局中的最大领导开心。为此如履薄冰,生怕一不小心做错了什么就惹来领导不高兴,以至于产生直接和隐性的损失。热播剧《狂飙》里,高启强在饭局上被赵立冬故意羞辱,堪称“前辈”所言的“反面教材”,避之不及。

吃饭如受虐,入局如坐牢,何至于?

“前辈”所言,细思恐极。本来,一个生意人,打开市场靠的是自己的产品和服务,靠的是能力和智慧,而一个办事的人也大可秉公办理——这是最简单、最公平的方式,仰人鼻息、看人脸色,何苦来哉?还是因为自己的荣辱、身家性命被人捏在手心里,动弹不得。

表面上,一场饭局,欢声笑语,礼仪周到,体现出好客者与一众宾朋的友谊,但背后却是密不透风、难以回避的人情关系。延伸而思,以极为世故、精巧的作态,千方百计地润滑人际关系,其间藏着的很可能是一幕灰色交易,至少也是某种不太方便公开表现的名堂。这就事涉政商勾连的腐朽生态了,引人警醒。

相信一顿饭吃下来,“前辈”虽然负累不堪,但也是“收获”颇多,不然就不会在“劝世录”中隐隐显示出好为人师、志得意满的心境了。但在我这个以“吃饭就是吃饭”为乐的笨蛋围观者看来,做生意卑微到这个份上,甚至连尊严都谈不上,也挺悲哀的。

为达目的,不惜在“服从性饭局”“展示权力差序饭局”中扭曲人性,究竟是见不得光的——虽然有时他们这么做也是迫不得已,心存不甘。抱着唯利是图在所不惜打通关节的信条,就算成事,也不免落入了丧失自我的境地,至于为此沾沾自喜更不堪了。无论在何种饭局上,坚持本心、适可而止最重要。要知道,算计之上,还有超脱;“谋局”之上,还有高直,相信正直干净做人本身一定能行稳致远。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伍里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