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吉林省现存唯一一家京剧院团,吉林省戏曲剧院京剧团的现代京剧《杨靖宇》立足黑土地的历史文化,将创作的目光落在历史上的东北抗联及其代表人物,战斗在吉林、牺牲在吉林的抗日英雄杨靖宇。5月22日、23日,该剧在上海宝山区委党校演出两场,作为第十六届文华奖参评剧目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

京剧《杨靖宇》是吉林省京剧团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民族英雄杨靖宇诞辰110周年而排演的一部作品。是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重点扶持的文艺作品。于2014年6月开始建组排练,2014年9月首演。自首演以来,已在省内及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地演出近百场。

海报 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展现东北抗联历史往事

该剧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杨靖宇带领抗联战士们在重兵包围、伤病严重等极端恶劣困苦的环境中,与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顽强抗争,最终壮烈牺牲的故事,表现了杨靖宇等人的坚强战斗意志以及坚贞不屈的革命信念。

同时,也通过“石奶奶以身护粮,临终托孤”“棒槌老人舍命送粮,饿死山中”等真实生动的情节,展现了人民群众对杨靖宇的深厚情感。全剧以浓墨重彩的壮烈基调,讴歌了在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下杨靖宇将军所带领的东北抗日联军精忠报国、坚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

著名戏曲导演徐培成担任了这部剧的编剧、导演,剧作家孟繁琳执笔编剧。

对于该剧的创排初衷,导演徐培成曾说:“杨靖宇将军是中国人民抗日斗争史中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展现出来的东北抗联精神,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我们的演出歌颂杨靖宇将军精忠报国、坚韧无畏的英雄情怀,归根到底就是希望这种爱国主义精神能够感染观众,让这种精神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抗日名将东北抗联(京剧名家倪茂才主演杨靖宇)(1)

剧照

京剧“高派”老生倪茂才主演

杨靖宇的英雄形象此前在影视、话剧等艺术门类均有先例,如何在京剧舞台塑造这一角色,演员是最关键因素。而在剧中扮演这一角色的是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花奖获得者,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主角奖榜首获得者,现任吉林省戏曲剧院院长、兼吉林省戏曲剧院京剧团团长的倪茂才。

抗日名将东北抗联(京剧名家倪茂才主演杨靖宇)(2)

倪茂才饰杨靖宇

在剧中,作为京剧“高派”老生的倪茂才充分运用了他在京剧唱腔和表演上的感染力。唱腔设计运用了高派声腔中的疙瘩腔、楼上楼等技巧,借鉴了高派传统剧目《逍遥津》、《哭秦庭》中的唱腔形式,风格高亢激昂又不失新意。全剧最后一场,杨靖宇在弥留之际,回忆起了自己远在河南老家的妻儿,这里运用了一段“吟板”来表达杨靖宇内心的情感,唱腔旋律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抗日名将东北抗联(京剧名家倪茂才主演杨靖宇)(3)

剧照

此外,全剧也集中了吉林多位京剧名家。

女主角“关山红”饰演者张蕾蕾曾获“第20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配角奖”。剧中,关山红是老爷岭上的女土匪,在杨靖宇的引导和帮助下,带领兄弟姐妹投靠抗联,最终牺牲在战场上。

花脸名家刘治强在剧中饰“棒槌爷爷”。这个人物在语言设计上增加了东北的方言,也是剧中极有特色之处,充分体现了“军民鱼水情”。

浓郁的关东风情

除了人物表演上有不少东北方言,全剧还有浓郁的关东色彩。如首次在京剧中加入了二人转的艺术元素,小花子与高粱花的二人转《西厢观画》突出了东北风情;棒槌爷爷牺牲时响起的民歌“一杆长烟袋哟,一团红红的火哟”也是展现了东北特有的风土人情。

在传统京剧音乐的基础上,还加入军歌、民歌。剧作一开场便是抗联战士高唱《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奠定了全剧的爱国主义基调。

舞台设计独具匠心,达到了情景相融的艺术效果。从茅草房的村落、秋日漫山遍野的红叶,到冬日的雪原树挂、簌簌而下的大雪,该剧都再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人文风貌。

此外,全剧的武戏也是一大亮点。为了描写战士们飞跃山涧,与日寇展开生死较量,剧院特别制作了两个不同高度的平台,分别是:2米、1.8米,需要演员站在2米的高台上垂直跳下,借鉴杂技中弹床的表演技巧,翻越到对面1.8米的平台上,其难度非同一般。在抗联战士与日寇对打的过程中,观众也将欣赏到演员们奉上的堪比“武打片”的武戏开打,有“真刀真枪”的既视感。

京剧“混搭”交响乐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现代京剧《杨靖宇》首次启用了交响乐进行伴奏,由吉林省戏曲剧院京剧团与吉林省交响乐团共同合作完成该剧的演出,这也是吉林省两家省直文艺院团第一次合作大型剧目。

乐队特邀了享誉全国的指挥家刘凤德,这位在世界乐坛都有较大影响力的指挥家,1970年代曾工作于吉林省京剧院,对京剧有着特殊的情感。刘凤德表示:“加入了管弦乐,使得京剧的内容更加丰富。音乐的支撑,使得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饱满。这种形式能更多的让观众接触,将年轻人吸引到剧场来,喜欢上国粹京剧。”

此外,剧中主题曲、插曲都采用了京歌的表现形式,音乐内容荡气回肠,节奏鲜明。京剧传统曲牌“折桂令”也是首次出现在现代京剧中,体现了“用国粹演绎国魂”的创作主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