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词语翻译(从山海情里的蕞)(1)

《山海情》有普通话版和方言版两个版本

播到最后,反而是更小众的方言版

比普通话版更受关注

“额(我)们葱(村)支书”

“蕞(小)娃”、“蕞蕞的事情”

“冲(春)天在哪里”.....

这些嘴子一下就流行开来

新疆人看《山海情》

除了精彩不注水的故事情节

最上头的就是剧中人物的宁夏方言

说是宁夏方言,其实是中原官话里的

关中方言 兰银官话的混合体

因为宁夏北部方言

属于兰银官话的银川片和银吴片

南部山区话则属于中原官话的

秦陇片、陇中片和关中片

方言词语翻译(从山海情里的蕞)(2)

中原官话是汉语北方官话的一个分支

是在以雅言为核心的

中国历代标准音基础上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主要分布于河南大部、河北南部

山东西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

山西南部、陕西中部、甘肃东部南部

宁夏南部、青海东北部

新疆南疆(另加伊犁地区6个县市)等地区

共392个县市,使用人口达到约1.86亿

焉耆方言是典型的中原官话

是中原官话的分支--关中方言的至亲

方言词语翻译(从山海情里的蕞)(3)

在《山海情》里,有个角色叫“尕娃”

“尕”是后造之字,历代字书、韵书

直至《康熙字典》均未见收录

“尕”是会意造字,目前有两种说法

其一认为“尕”是“乃”与“小”

联合起来表示的是“小儿在吃奶”

“乃”通“奶”

其二认为“尕”是“乃”与“小”

联合起来表示

“一母所生的一群年龄依次递减的小儿”

“乃”指“再度”、“重复”

引申指“一系列(孩子)”

两种说法均指“尕”是“小”之意

是一种爱称,用于姓、名、排行等之前

如“尕娃”、“尕子儿”

“尕妹”、“尕舅”等

后来“尕”的词义扩大

从仅仅用来指人扩大到指事物

如“尕板凳”、“尕事情”、“尕羊娃”

并且有了叠音词,如“尕尕的”

新疆人的口头禅“尕尕的事情”

就是指“小小的事情”

“尕”在有些方言中还指“少”

通常表示数量少,如:尕尕(儿)

尕尕点,点尕尕,一尕尕

“尕尕”在广东方言中指

“儿童所穿的漂亮的、崭新的服装”

方言词语翻译(从山海情里的蕞)(4)

《山海情》中还有很多如“蕞娃”、“蕞倯”

之类的称呼和“蕞蕞的事情”之类的描述

这个“蕞”很有讲头

是典型的关中话、关中音

方言词语翻译(从山海情里的蕞)(5)

蕞,新疆方言音读为【suī】

是“小”的意思,“蕞娃”就是指“小孩子”

“蕞蕞的娃娃”指“年纪小的娃娃”

“个子蕞蕞的”指“身高矮矮的”

“蕞蕞的事情”就是指“小事情”

在特殊语境下,“蕞”是一种蔑称

含有低看一眼、取笑、不屑一顾之意

如:“有本事你们这些蕞倯一块上

看我咋么把你们撂翻”

“都是些蕞娃,不用理视”

方言词语翻译(从山海情里的蕞)(6)

“蕞”的本音读为【zuì】,本义是指

“古代演习朝会礼仪时标志位次的竖茅”

引申为“丛聚的样子”

篆文写作“蕝”,《说文解字》释为:

“朝会束茅表位曰蕝”

《广韵》《集韵》释为:“蕞,小貌”

方言词语翻译(从山海情里的蕞)(7)

《左传·昭公七年》:“郑虽无腆

抑谚曰蕞尔国,而三世执行政柄。”

“蕞尔”就是小的意思

后来的成语“蕞尔小邦”

就是用来形容地域极小的国家

嵇康《养生论》:

“夫以蕞尔之驱,攻之者非一涂。”

王充《论衡》:“蕞残满车,不成为道。”

“蕞眇”,表示短小、矮小

《旧五代史》:“凝式体虽蕞眇

而精神颖悟,富有文藻,大为时辈所推。”

方言词语翻译(从山海情里的蕞)(8)

“蕞”由【zui】音变为【sui】音

是方言词语发生变音所致

“蕞”是声母发生了异变

有人把“蕞娃”写为“碎娃”

是循音找字之误,“碎”的原义

是指完整的东西破坏成零片或零块

如碎石、砸碎、碎裂、碎布等

“碎”字从无“小”的意思

方言词语翻译(从山海情里的蕞)(9)

“蕞”和“尕”都有“小”的意思

“蕞”指本义

但“尕”有表示从大到小排序之意

也代指“少”

再者,“蕞”是雅言,“尕”是俗语

“蕞”是古已有之,“尕”是后世所造

方言词语翻译(从山海情里的蕞)(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