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椰是一种“胎生”的热带海岸植物,渐危种。丛生常绿灌木,高3至7米。分布于海南局部地区,为典型的热带海岸植物。能抗风浪,常成纯林。具胎生现象,幼苗还具有飘游特性。佛焰花序上的汁液含蔗糖15%左右;种仁可食;其叶可盖屋及编织席篮等工艺品;还有防风浪、固海堤、绿化海岸-净化空气的作用。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形态特征

水椰子生长周期(濒危植物-水椰子)(1)

水椰子生长周期(濒危植物-水椰子)(2)

水椰子生长周期(濒危植物-水椰子)(3)

水椰

根茎粗壮,匍匐状,丛生。叶羽状全裂,坚硬而粗,长4-7米,羽片多数,整齐排列,线状披针形,外向折叠,长50-80厘米,宽3-5厘米,先端急尖,全缘,中脉突起,背面沿中脉的近基部处有纤维束状、丁字着生的膜质小鳞片。花序长1米或更长;雄花序葇荑状,着生于雌花序的侧边;雌花序头状(球状),顶生;果序球形,上有32-38个成熟心皮,果实由1心皮发育而成,核果状,褐色,发亮,倒卵球状,长9-11厘米,略压扁而具六棱,顶端圆,基部渐狭,外果皮光滑,中果皮肉质具纤维,内果皮海绵状。种子近球形或阔卵球形,长3-4厘米,直径约4厘米,胚乳白色,均匀,中空,胚基生。花期7月。

水椰子生长周期(濒危植物-水椰子)(4)

生长环境

水椰子生长周期(濒危植物-水椰子)(5)

水椰

属红树族谱,棕榈科热带丛生常绿小乔木,一种特殊的孑遗植物(孑遗又称活化石),国家二类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原产菲律宾,中国仅海南岛有天然生长。分布区的年平均温为23.8~25.5℃,最冷月(1月)平均温为17.3~12℃,年降水量1400~2100(~2500)毫米。土壤一般为半碱性的沼泽土,pH值6.8~8.0。水椰有丛生粗壮的匍匐状茎及肥硕的叶鞘,能抗风浪。常成纯林,或与红树林中的海莲Bruguierasexangula(Lour.)Poir.、海桑Sonneratiacaseolaris(1.)Engl.、榄李LumnitzeraracemosaWilld.、桐花树Aegicerascorniculatum(L)Blonco.及苦郎树Clerodendroninerme(L.)Gaertn.等混生。水椰具胎生现象,幼苗也能适应飘游的特性。

水椰最为奇异的特点是具有“胎生”的现象。它的果实离开母体之前,种子已在果实内发芽,形成幼苗。果实离开母体后,会借助自身的重力下落,坠入泥沼之中,几小时后幼苗就能发育生根,长成一株幼树。如果落下的果实遇上潮水或山洪泻流,它就凭借果皮中的纤维飘浮于水海,度过一段随波逐流的游荡生活,一旦遇到合适的生活环境,便能定居下来。

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

产海南东南部的崖县、陵水、万宁、文昌等县的沿海港湾泥沼地带。

国外分布

亚洲东部(琉球群岛)、南部(斯里兰卡、印度的恒河三角洲、马来西亚)至澳大利亚、所罗门群岛等热带地区亦有分布。

濒危及保护

濒危原因

水椰是中国热带海岸沼泽土生长的半红树、红树林的建群种。由于过度砍伐和采摘果实,使水椰林的生长及天然分布受到极大影响。尤其在近一、二年内,封港的大片水椰林树叶被砍去,作盖房屋、工棚等。若不加强保护,将沦于濒危状态。

保护价值

水椰子生长周期(濒危植物-水椰子)(6)

水椰是典型的热带海岸植物,又是孑遗植物,对研究棕榈科的系统发育及起源,热带植物区系、古生物学、古地理学等都很有价值。佛焰花序上的汁液含蔗糖15%左右;种仁可食;其叶可盖屋及编织席篮等工艺品;还有防风浪、固海堤、绿化海岸-净化空气的作用。

保护措施

建议在万宁石梅港青皮林保护区、文昌霞场港红树林保护站及琼山东寨港红树林保护站将水椰林列入保护对象,加强管理保护,并扩大宣传及开展繁殖试验。

栽培技术

水椰子生长周期(濒危植物-水椰子)(7)

水椰

种子一般在5-6月成熟,可即行采种、育苗。宜选择淡水河溪流通港湾沼泽海涂处造林,植后要注意防止牛、畜的踏踩与嚼吃。水椰生长在亚洲和大洋洲的热带海岸,中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湾处也有分布。远在4000~5000万年前的第3纪,欧洲的伦敦一带曾经是热带、亚热带的气候,那儿也有水椰生长。在英国泰晤士河河口的"伦敦粘土层"就发现过水椰的化石。以后,在第4纪冰川来临时,它也几乎毁灭殆尽,分布范围大大缩小,以致与水杉、银杉等同样成为孑遗植物。水椰是一种有趣的胎生植物。它的果实在未离开母体之前种子就已在果实内发芽。一旦果实落地,则幼苗也随之发育生根,长成植株。

种子选择

水椰子生长周期(濒危植物-水椰子)(8)

水椰

在生产上通过选择母树,采收优良种子来提高椰子的产量及品质。

(1)选母树选择单株产量高,树冠球形或半球形,具有28~30片叶以上,6~8个果穗的水椰为采种母树。

(2)选果种在椰子成熟季节,选择充分成熟、大小适中、近园形的果实,即“密、重、熟”选种法。“密”即植株较矮,叶片、果数多、分布均匀;“重”即果的比重大,皮薄肉厚,发芽率高易育成壮苗;“熟”即成熟的果实,摇动有清淅的“响水”声音。种果采下后,贮存在通气、荫蔽和干燥的地方,1个月后再进行催芽。

育苗

水椰的种子发芽速度不一致,直播育苗容易造成椰园苗木大小不均以及缺株,因此椰子育苗最好采用催芽育苗。催芽育苗比直播育苗省工省地,成苗率高、浪费种子少,易选苗。

(1)催芽选择在半荫蔽、通风、排水良好的地方催芽。场地要清除杂草树根,深耕15~20cm。然后开挖催芽沟,催芽沟的宽度稍大于果种横径。挖好催芽沟后,将果种孔(果蒂)向上,或45度斜列于沟底,盖湿沙至果实的1/2~1/3处,保持沙土湿润,经60~80天便可发芽。

(2)育苗苗圃地应选近水源、排水好的沙质土或壤土,深翻25~30cm,畦宽可种3~4行,行间距离40~45cm,种植沟深约20cm,宽度稍大于果种的横径。施入腐熟有机肥与土壤混匀,并铺沙防白蚁。

按种间距30~40cm将催芽处理过的果种斜排沟中,保持幼苗垂直,芽朝同一方向,覆土盖过果种一半。注意要小心操作,不可用力振动果种。

幼苗长出后,应适当加覆盖物,并浇足水,苗圃地要加强管理,及时除草、松土,旱季时要经常浇水,但苗圃地不能积水,雨季时要注意排水。春夏季以氮肥为主,可施一些稀粪水;秋季时应施一些钾肥,增强苗木的适应能力。1年后,当苗木生长到约1m时便可出圃栽植。

栽植

一般在雨季栽植,按株行距6m×9m或7m×8m,每公顷种植165~180株。种植穴为60cm×70cm×80cm,穴内施入有机肥20~40kg,也可在穴内燃烧树叶,烧焦穴边,并填沙防蚂蚁。起苗时应带果种,多带土、少伤根,并做到随挖随栽。椰子苗的栽植深度以苗的基部生根部分能全部埋入土中为宜。做到“深种浅培土”,忌泥土撒入叶腑内。适当深植的水椰,长势比浅植的好,产量比浅植的高,抗风力也比浅植的强。

管护

水椰子生长周期(濒危植物-水椰子)(9)

水椰

(1)护苗、补苗栽后要加强管理,植后初期要适当遮荫,并要灌水保湿,缺株要及时补植。

(2)耕作、培土和间种1年耕作2次,即在11~12月结合施肥耕作1次,在8~9月再中耕1次。随着植株长大,树干茎部长出大量的气生根,进行培土,加固树体。椰园可间作短期作物,如花生、豆类等,起到活覆盖和提高园内湿度的作用,利于幼树生长。

(3)施肥水椰需施全肥,以钾肥最多,其次为氮、磷和氯肥,但必须注意平衡施肥。椰树缺钾时,茎干细,叶短小,树冠中部叶片首先萎蔫,上部叶片向下簇伸,低部叶片干枯、下垂悬挂于树干;缺氮时,幼叶失绿、少光泽,老叶出现不同程度的黄化,结果量减少,椰肉干产量降低;缺磷会引起根系发展不良和果腐;缺氯会影响椰果大小、椰肉干产量以及氮的吸收和植株对水分的利用。因此,施肥时要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并施一些食盐。每年可在4~5月及11~12月施肥,在距离树基部1.5~2m处开施肥沟,效果较好。若用撒施法,应全面除草松土后再施肥。

病害预防

水椰子生长周期(濒危植物-水椰子)(10)

椰子泻血病是椰子产区常见的病害。病症:茎干出现裂缝,渗出暗褐色粘液,干后呈黑色,裂缝组织腐烂。防治方法有凿除病部组织,涂上10%波尔多液或煤焦油。红棕象(Rhynchophorusferrugineus)幼虫钻柱树干,可使水椰枯死。防治时在伤口处用柏油或泥浆涂封,严重时砍伐烧毁,以免传播。

椰园蚧(Aspidiotusdestructorsignoret)成虫和若虫在叶背及果面上吸汗。防治时喷亚铵硫磷、马拉松、二溴磷等农药,另外可保护天敌进行防治。

椰子犀,主要以二疣犀((Orgctesrhinoceros)危害,叶展开后呈扇状,或波状缺刻,咬食生长点,使植株枯死,防治为每年3月以前清除椰园内外的有机物,堆肥、粪堆等犀繁殖场所,用牛粪或腐烂的椰树干引诱成虫产卵集中捕杀,还可利用天敌如土蜂、绿僵菌(Metarrhiziumanisopliae)等防治犀幼虫。

主要价值

本种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嫩果可生食或糖渍;花序割取汁液可制糖、酿酒、制醋;叶子可盖屋,亦可用于编织篮子等用具,在国外一些产地土著居民有用其嫩叶作卷烟纸的;此外,水椰还有防海潮、围堤、绿化海口港湾和净化空气等用途。

观赏价值

水椰子生长周期(濒危植物-水椰子)(11)

水椰

水椰是一种丛生的常绿灌木,外形同椰子一样,有一根笔直挺立的树干,没有分枝,高度为3~7米。它具有丛生粗壮的匍匐状茎以及肥硕的叶鞘,还有发达的根系,再加上树干上的许多纵横交错的支柱根,垂到海涂中,除了支撑树干,还起着通气和呼收的作用。叶子为大型的互生羽状复叶,长3~4米,宽1.1~1.5米。小叶呈狭长的披针形,先端比较尖锐,基部则向外折,具全缘。佛焰花序顶生,单性,雄雌同株,雌花生于花序的顶部,排成头状,比雄花大,雄花生于雌花序的下面,呈柔荑花序状。果序为球形,每年果序上有32~38枚成熟的褐色心皮,呈核果状倒卵圆形。种子为圆形,具有白色的胚乳。

研究价值

水椰对研究棕榈科的系统发育及起源,热带植物区、古生物学等都很有价值。水椰佛焰花序上的汁液含蔗糖15%左右,种仁可以生食或腌渍食用,味道很像椰子,叶片可以盖屋及编织席,篮、蓑衣等工艺品。水椰在分类学上隶属于单子叶植物纲、棕榈目、棕榈科,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经济价值

水椰不但形态奇特而美丽,用途也十分广泛。它的肉穗花序富含汁液,是制糖、酿酒或制醋的好原料。种子仁即亚达子,味道鲜美,可以生吃或者腌渍吃,味道同椰子差不多。水椰的叶,是一种盖层或编织席、篮等工艺品的好原料。此外,栽种水椰还有防海潮、固堤、绿化海口等作用。水椰为中国重点保护的植物之一,今后应好好合理地的开发和利用。

化学成分

利用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渡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分离到7个甾体及其苷类化合物,鉴定为豆甾醇(stigmasterol,Ⅰ)、谷甾醇(sitosterol,Ⅱ)、β-谷甾酮(β-sitostenone,Ⅲ)、豆甾-4,22-二烯-3-酮(stigmasta-4,22-dien-3-one,Ⅳ)、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Ⅴ)、薯蓣皂苷元(diosgenin,Ⅵ)、薯蓣皂苷(diosein,Ⅶ).结论7个化舍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种类概述

水椰子生长周期(濒危植物-水椰子)(12)

水椰为单子叶植物,通常可分为异花授粉的高种椰子和自花授粉的矮种椰子两类。

异花授粉的高种水椰干高达15~25m,在良好条件下6~8年开始结果,寿命长达80年以上,是中国的主要栽培品种。依据果实大小和形状,又可分为大圆果、中圆果和摘蒂仔,以摘蒂仔最优。在以上3种果型中,又根据果色分为青椰子和红椰子等,其中以青椰子常见。

自花授粉的矮种水椰干高约5~12m,3~5年开始结果,寿命30~40年,中国栽培较少。依据果实的色泽,又可分为绿果矮椰(Pumila)、象牙矮椰(Eburnea)和红果矮椰(Regia),矮椰子具有结果期早,结实多,早熟矮生等优点。

水椰属热带作物,适宜生长在高温多雨的低海拔湿热地区,最适温度为26~27℃,年平均温度在24~25℃以上,温差小,全年无霜,阳光充足,年降雨量在1500~2000mm以上,且分布均匀。根据水椰在西双版纳多年的栽培经验,以高种椰子中的摘蒂仔较适宜,产量高,品质优。

伴生种:海莲Bruguierasexangula(Lour.)Poir.海桑Sonneratiacaseolaris(L.)Engl.榄李LumnitzeraracemosaWilld.桐花树Aegicerascorniculatum(L.)Blanco.苦郎树Clerodendroninerme(L.)Gaertn.

植物进化史因为它的外形很像椰子,但又长在水里而得名,它是一种常绿的大灌木,叶羽状,互生,长4~5米,宽1.1~1.5米,在形态上它和椰子的区别,表现在它没有像椰子树那样直立的树干,而且叶是由基部根茎处直接发出来的。

伦敦一带,曾是热带、亚热带的气候,因而水椰可以在那里生长。以后,由于地球板块运动,欧亚板块向北推移,气侯随之变冷,到第四纪水椰也几乎遭到了毁灭,致使它的分布范围大大缩小,成为今天的一种孑遗植物。在中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湾的酸性淤泥上,生长着一种奇特美丽的植物,它的外形很象椰子,且又长在水中,所以当地人叫它“水椰”。

1959年的盛夏,第一次在中国海南岛发现有水椰生长。从此,水椰这个名字,被载人中国的典籍,使中国丰富的植物种类又增加了一枝新花。原来水椰(Nypafruticaowurmb.)是一位华侨在1935年从泰国引人的。海南万宁市石梅湾是中国唯一的大面积水椰生长地,据考察是从菲律宾沿海乘风漂浮而来。在高速公路牛岭附近以及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均可看到水椰树隐约地隐藏在青梅林丛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