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语言技能是教师能力素质中重要的内容和组成部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等,进行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先决条件和必备条件。因此,教师语言技能的优劣、强弱,直接影响着幼儿对知识的吸收及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关系到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如何。

此外,教师说话时的口气、说话时态度以及声调等,都会对幼儿的行为和情绪、幼儿与教师的关系和情感发展等起着极大的作用。因此,作为幼儿教学工作一线的教师,她们的语言技能还对儿童的各方面能力的稳健发展有着直接的作用。

01

教师的

语言技能

具体地说,教师的语言技能应当包括以下的内容。

首先,教师语言应具有多适应性。所谓多适应性,就是适应各种不同的幼儿。因为即使是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由于其个性不同、家庭生活背景等方面的不同,所以幼儿在接受教育、获取知识等方面的接受程度也不同。教师语言的选择和运用,应当必须选定在幼儿现有语言接受能力的起点上,并能够促进幼儿语言的提高和语言思维发展这个范围之内。

这当中就蕴含了教师在语言上要"因人用语",对不同的幼儿所使用的语言应当是不同的。比如说对性格不同的幼儿,语言的使用就不同。

例如:对性格较为敏感、容易紧张、心理能力较差的孩子,教师语言应更多地采用亲切的语调、关怀的语气对他们说话,消除幼儿紧张的心理;

对反应较慢的幼儿,教师的语言在语速上应当适当地慢一些,要更有耐心;

对性格较急的孩子说话时,教师的语调要显得沉稳,语速适中,使幼儿焦燥的情绪得以缓和等等。

总之,教师的语言绝对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对不同的幼儿必须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如此才能使教师的语言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教师的语言应当做到口齿清晰、鲜明。教师的语言,应当如同珠落玉盘,清晰悦耳,一字一词不能含糊不清。语言的表意达情,首先要让幼儿听懂、听清教师在说什么,只有听得清楚,才能逐渐理解。教师的语言发音必须准确,力求做到字正腔圆。众所周知,幼儿语言的获得多由模仿而来,在家庭,幼儿主要模仿家长;在幼儿园,幼儿的模仿对象主要是教师,因而,只有听清楚教师每一个词汇的发音,幼儿才能准确地模仿,幼儿的语言也才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三,教师的语言要用词准确,切忌词不达意。幼儿教师的语言不能单纯追求词汇丰富、语言生动形象,避免以词害意。教师的语言,关键不在多而在于精,应当练就成一种言简意赅的本领。另外,教师的用语必须规范化,用词要求准确、符合科学性。准确、鲜明是教师语言技能中不可分割的因素,离开了准确,表意就会发生扭曲;离开了鲜明,再准确的语言也变得苍白无力,缺乏效果。学龄前儿童正是积累词汇的最佳时期,此时的幼儿表现出对词汇极大的兴趣,他们关注新词,愿意利用一切机会使用新词,因此,幼儿教师使用词汇的水平直接地影响幼儿对词汇和积累和使用。

第四,教师的语言应当形象生动、富有感情。幼儿教师的语言应注重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情。语言的生动性就是要通过语言的表述在人们的头脑中再造事物的形象,引起人们的思考或情感活动。要实现这一效果,幼儿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善于将事物的形态、特征具体而形象地展现在幼儿面前,这样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活泼的语言,特别是加上教师丰富的表情和适当的动作,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和模仿,有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

幼儿教师常用语100条(干货优秀幼儿教师的语言表达技巧)(1)

02

教师的

语言策略

幼儿教师在具备了必要的语言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策略。那么,具体可以怎么做?

1.“趣”化

有一次午饭时,孩子们很吵,于是我说:“咦,我们教室里什么时候飞进来那么多小蜜蜂,嗡嗡嗡嗡的,多吵呀!我们快把它们请出去,别打扰我们吃饭了。”孩子们听了都笑了起来,笑过之后便安静下来吃饭了。这就是富有趣味性语言的魅力。

此外,生动形象的语言还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把幼儿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在愉快地气氛中自觉、主动地学习。如进行故事教学时,用又粗又涩的声音扮演鸭爸爸;用恶狠狠的腔调演绎大灰狼;用阴郁沉闷的怪声表现老巫婆等等,这样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就把幼儿带入了童话世界,之后的交流、教学也会进行得顺利且充满活力。

2.“激”化

要求教师的语言具有激励性。鼓励和支持幼儿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幼儿遇到问题不能正确解决,感到灰心与无望时,教师就要帮助幼儿,用积极的语言引导幼儿去探索。

如在进行科技活动时,经常会有幼儿不敢自己动手操作,总想依赖教师,这时教师就可以说:“你去尝试一下,失败了也没关系呀!”“你试试看!”“再想想,就能想出来了!”“这件事应该难不倒你的!”等等这样的语言来激励幼儿,这些语言对即将失去信心的幼儿来说,无疑是一种支持性的力量,可以成为幼儿解决问题的动力,坚定完成任务的信心。

3.“诗”化

富有诗意、具有韵律美、节奏明快的语言可以使教学出神入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小班幼儿自理能力比较差,经常将鞋子穿反,在教幼儿穿鞋子分清左右脚时,可以这样告诉幼儿:“左边的鞋是鞋爸爸,右边的鞋是鞋妈妈,爸爸和妈妈一对好朋友,永远不吵架。”在教幼儿叠衣服时,可以幼儿:“扣子找扣眼,袖子找袖子,衣服弯弯腰,帽儿点点头。”这些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儿歌使幼儿在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轻松自然地学会了穿鞋子、叠衣服等本领,不仅提高了其自理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且陶冶了幼儿的情操。

4.“简”化

幼儿年龄小,理解能力较弱,这就决定了教师在使用语言时应当避繁求简。教师在与幼儿交谈时应使用句法结构较为简短、词汇涉及范围较小的语句。比如,当幼儿不愿意吃胡萝卜时,我们如果说:“胡萝卜里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可以转化成维生素A,给身体提供所需要的营养,预防各种疾病,提高免疫力,所以小朋友们都要吃胡萝卜。”这样的话孩子们很不容易理解,效果自然就会不尽如人意。但如果简单地说:“胡萝卜很有营养,吃了对小朋友的身体有好处。”孩子们就应该会对胡萝卜有新的认识。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力求简单、直白。

值得指出的是,教师语言技能的运用与观察技能是密切相联的,正确的语言指导基于准确的观察。从目前我国幼儿教育的现状看,每个幼儿园的班容量都较大,一个班有三四十个孩子是普遍现象,这就给教师的工作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因此也就更加要求幼儿教师要学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观察幼儿的一切活动,做到"心到、眼到、手到、嘴到"。观察的细致、周到,语言的指导才更加准确、到位。

参考文章:

《幼儿教师的语言技能与语言策略》

《幼儿教师语言的技巧,你知道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