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的家庭状况比较一般,于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被朝廷授予秘书省校书郎,后改为汜水县尉,后再生迁江宁县丞他一生曾两次被贬谪到当时中国最蛮荒的地域安史之乱后,他避难到江淮一带,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王昌龄诗歌情思细密,意味深长,长于七绝,号称“七绝圣手”,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古代边塞诗人王昌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古代边塞诗人王昌龄(诗人王昌龄擅长边塞诗)

古代边塞诗人王昌龄

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的家庭状况比较一般,于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被朝廷授予秘书省校书郎,后改为汜水县尉,后再生迁江宁县丞。他一生曾两次被贬谪到当时中国最蛮荒的地域。安史之乱后,他避难到江淮一带,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王昌龄诗歌情思细密,意味深长,长于七绝,号称“七绝圣手”。

王昌龄的诗以边塞诗、闺情宫怨诗和送别诗三类题材较多。他的边塞诗有着很高的艺术概括力,其着眼点往往不在于具体的战事,而是把边塞战争作为一种历史上的现象,从各个视角上展开深入的思考,并以深刻的内涵、饱满的热情,突破了六朝以来边塞诗敷衍乐府旧体的固有模式,使之极富有生气。比如《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诗被后人赞誉为唐人绝句的压卷之作,其原因在于它不但有丰厚的内涵,而且还唱出了时代的心声。清朝人施补华所云,此诗“意态绝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百读不厌”,堪称是王昌龄的力作。

王昌龄的闺情宫怨诗,情丝缠绵,善吐哀怨,是唐诗中别具风格的一类,比如《长信秋词》、《春宫曲》、《闺怨》等。《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刻画了少妇的心理变化,生动逼真得从少妇不知忧愁写起。在无忧无虑的轻快心情下,方有凝妆上楼之举,然而没有遮拦的浓丽春色又恰巧成了开启少妇内心奥秘的钥匙,诗情也紧跟着急转而下,回头方知少妇不是无愁,而是由寂寞孤独的潜意识激发出来的不由自主的行为。在这种内心开启的过程中,鲜明有力地揭示出“闺怨”的主题。

王昌龄的送别诗构思精巧,情味隽永。他以“月”、“雨”为主要意象,在迷离幽微的别愁中烘托出“心心相印”的友谊。其中《芙蓉楼送辛渐》是这类诗作的代表名篇: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此诗写王昌龄在江宁县丞的任上的时候,诗人遭受他人的毁谤议论,正在这个时候却要送好友远行,他的悲切之情可想而知。临别之际,嘱托再三,并以玉壶冰心自明心迹。诗里的南国烟雨和兀然傲立的孤峰,即是景语也是情语。

王昌龄虽说官做的不大,但是却经常与唐朝其他几位著名的诗人多有交往。比如孟浩然在王昌龄贬到岭南荒芜之地的路上,写下《送王昌龄之岭南》;王昌龄途径岳阳的时候,李白作《巴陵送李十二》;返回长安以后,王昌龄被授江宁县丞,岑参作《送王大昌龄赴江宁》一诗,但此一送,已是永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