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冯樱子 北京报道
在严监管要求中,以及银行优化负债结构的背景下,曾经的“揽储利器”结构性存款风光不再。
近期,央行公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为5.56万亿元,环比5月末下降超过2000亿元,相较于2020年顶峰时期的12.14万亿元,下降了56.42%。
8月2日,《华夏时报》记者走访时发现,工商银行、邮储银行、建设银行等多家大型银行,北京地区已无在售结构性存款产品。与此同时,多位投资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此类产品收益率下降,且今年多款产品到期只能达到最低收益率。
结构性存款优势不再
自2018年“资管新规”发布后,保本理财、刚性兑付渐次退出历史舞台,兼顾收益与风险的结构性存款一度成为银行揽储的一柄利器。当时,预期收益率在4%以上的结构性存款产品屡见不鲜。
但今年以来,受到疫情及国际因素等影响,A股出现震荡,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市场风险明显加剧。曾被认为是“保本保收益”理财替代品的结构性存款,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加。
“购买了银行结构性存款,一年到期利率只有0.5%。”
“结构性存款买了半年,今天终于到期了,5万本金利息只有123块。”
8月2日,多名投资者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其购买的银行结构性存款利率未达到预期。
结构性存款与银行其他存款区别最大的地方在于,结构性存款中嵌入了金融衍生产品,通过与黄金、汇率、指数、股票等挂钩,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收益率。
“这段时间情况特殊,由于市场出现比较大的变化,最近有几期到期产品,客户都取得的是最低收益。”招商银行一名理财经理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往年来看,金价不会有太大波动,如果是三层产品,一般投资者能取得中间收益。但今年黄金价格波动增大,不管购买的产品是看涨还是看跌,都有客户取得最低收益的情况。
《华夏时报》记者从招商银行手机APP中查到,目前在售结构性存款产品中,与黄金挂钩的有3款,其中两层产品利率最低1.10%,三层产品最低1.65%。
除了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外,银行也在主动压降结构性存款收益率。近期,交通银行发布公告称,将于8月起陆续调整8只“周周盈”、4只“月月盈”结构性存款产品的收益率区间。
其中,“周周盈”1号至6号、“周周盈”还贷宝、“周周盈”商户宝尊享的产品收益率区间均调整为1.48%-2.8%;“月月盈”1号至4号产品收益率区间均调整为1.48%-2.98%。
可以看出,上述12只产品,最低年化收益率未发生变化,最高年化收益率较此前下降了20个基点左右。以“周周盈”1号为例,此前该产品最高年化收益率为3%。根据交行官网公布,产品到期最终实现年收益率为3%。但本次调整后,其最高收益降至2.8%。
对于调整原因,交通银行一位客户经理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以后会越来越低。”主要原因是市场利率下行,定期存款利率也一直下降,结构性存款利率会跟着调整。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数据统计,2022年6月银行发行的人民币结构性存款平均预期中间收益率为2.97%,环比下跌2BP;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3.58%,环比下跌1BP。
“下调结构性存款收益率有利于缓解净息差收窄压力。”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认为,今年银行普通存款利率整体走低,4月到5月全国性银行、地方性银行相继下调普通定存、大额存单、特色存款利率,其中长期利率降幅明显。
近年来,监管部门一直在引导银行降低负债成本,限制部分银行的高息揽储行为。
今年4月,为了推进存款利率进一步市场化,人民银行指导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调整机制。利率自律机制成员可根据自身情况,参考以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一年期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自主合理确定其存款利率水平。
在2022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介绍,机制建立以来,各家银行根据市场利率变化,主动调整了存款利率水平。据初步统计,今年6月,全国银行新发生的存款加权平均利率大约是2.32%,和调整前的4月相比,下降了0.12个百分点。
同时,邹澜提出,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建立,明显提升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定价能力,有利于维护存款市场良好竞争秩序,稳定银行负债成本,推动降低实际贷款利率,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可以看到,今年4月至5月,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曾相继下调大额存单、定期存款利率,其成本更高的中长期存款利率降幅更为明显。
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经济学家周景彤提到,一些存款基础较好的银行可以降低高息负债的规模,以此来调节自身的负债结构,减小银行净息差收窄的压力。
多家国有大行暂停发售结构性存款
“目前只有一款美元产品,人民币结构性存款都没有了。”8月2日,工商银行一名理财经理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监管严格管控结构性存款,短期应该不会再发人民币结构性存款产品了。
《华夏时报》记者走访多家银行,发现不少国有大行已下架或减少了结构性存款产品。以工商银行为例,该行目前在售的仅有一款“个人外币结构性存款”产品,利率为1.20%-1.60%,而人民币产品已无踪影。
与此同时,邮储银行目前也无相关产品在售。该行理财经理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没有产品在认购期内,也暂时没有接到发行结构性存款产品的通知。”
而在邮储银行官网上查询到的最近一款个人结构性存款产品,认购时间还停留在2019年10月12日-2019年10月21日。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建设银行,该行在北京地区也无在售结构性存款。相关工作人员对《华夏时报》记者说,最近认购的两款“利得盈结构性存款”产品只在安徽、重庆等地销售,且在7月31日就已完成认购。
在六大国有银行中,中行、交行、农行仍有销售,但产品种类较之前明显减少。一名农业银行理财经理对《华夏时报》记者提到,目前仅有两款结构性存款产品,且收益率都不高,卖的没有存款产品”银利多”系列好。
农业银行手机APP显示,该行两款结构性存款产品为“汇利丰90天”和“汇利丰190天”,与欧元、美元汇率挂钩,利率分别为1%-1.75%及1%-2%。
此外,一家股份制银行客户经理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结构性存款在监管要求的整改范围内,未来慢慢会取消。短期内,我们依旧会有,但未来可能在取消的范畴之内。”
作为曾经的“揽储利器”,结构性存款规模在2020年4月末一度超过12万亿元。而如今,在严监管要求中,以及银行优化负债结构的背景下,结构性存款风光不再。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为5.56万亿元,环比5月末下降超过2000亿元。相较于2020年,整体规模已大幅收缩。
其中,截至6月末,中资大型银行人民币结构性存款余额为1.91万亿元,中资中小型银行人民币结构性存款余额为3.65万亿元。
2019年10月18日,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要求一年过渡期后,“假结构性存款”需整改完毕。
此后,监管机构窗口指导部分大中型银行压降结构性存款规模。随着结构性存款市场的规范和整改,规模、收益率也逐渐呈现波动下降态势。
除了监管要求外,银行也在积极加强负债成本管理,主动压降结构性存款规模。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为《华夏时报》记者分析,首先在强化存款市场监管的大背景下,银行主动调整负债结构,以降低综合负债成本。另一方面,财政与货币政策持续发力,市场流动性保持充裕,较大程度缓解银行负债端压力,导致揽储意愿有所下降。此外,部分结构性存款产品收益率吸引力有所弱化。
“未来结构性存款收益率和规模均有一定下行空间,但降幅较为缓慢。”刘银平则表示,结构性存款属于高成本存款,银行要降低揽储成本,需要优化存款结构,下调高成本存款的量价水平。
周茂华也提到,年初以来,国内结构性存款规模整体稳中有降,但降幅较去年明显放缓,预计后续下降幅度继续趋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