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 《风犬少年的天空》
最强的骂人,都是不带一个脏字的。
在综艺里,“荒谬大师”、“康熙常客”沈威廉曾把胡扯这门手艺,耍得炉火纯青。
明明满嘴跑火车,没有一个人信,在场的却都忍不住听他编完。
但我万万没想到,如今的年轻人,早已暗戳戳地进化为了“人均沈玉琳”——
他们在胡扯这条路上,开启了野马脱缰模式,一奔不复返。
比如去做美甲,遇到战斗力强的店员,疯狂推销办卡——
“不了,下周我就要去埃塞俄比亚修铁路了,就想临走前美美的。”
听得店员满头问号,迟迟接不上话来。
比如打印准考证,被讨厌的同事阴阳怪气“哟这么勤奋,在打什么证呢?”——
“结婚证”三个字脱口而出,下一秒静静欣赏对面的脸色三十六变。
世代的狂,社交的王,现在的年轻人不是在胡扯,就是在去胡扯的路上。
“有时候遇到无意义、没有边界感、令人不适的搭话,你越不吭声,对方反而更来劲。”
“成为一个胡说八道大师,能避免很多无效社交”,是他们信奉的宗旨。
容我尊称它为:“胡扯文学”。
去年,“废话文学”横空出世,已经暗暗预示了这股叛逆之风的兴起。
它的精髓在于两个字:重复。
比如过年回家,遇到爱打听的亲戚咋办。
掌握重复的艺术,你将实现一种“回答了但又好像没回答”的效果。
“你工作赚得多不多?”“能赚多少就赚多少呗。”
“跟你同岁的小李,现在都有两套房了啊?”“那可比一套房还多一套房呢。”
“废话文学”算得上是胡扯的初级选手。
但有时候碰到不识趣的,你会发现越跟人家废话,人越跟你唠到地老天荒。
最终不仅没反杀成功,还彻底沦为一个捧哏。
于是进阶版“胡扯文学”,迭代而生。
如果说废话的关键词是敷衍,那么胡扯的秘诀,就在于“离谱”——
你扯得越离谱,越能在第一时间让对方意识到不对劲。
反应过来的那一刻,现场效果也就越佳。
打响进化之路第一枪的,是电话胡扯大赛。
有人接到诈骗电话,说快递不小心被小哥弄丢了,愿意理赔200——
“200?我那里面装的可是金条啊,我儿子辛辛苦苦在墨西哥挖了3年才挖出来,200太少了!”
此时一个暴躁的骗子将会比你更先跳脚,怒摔手机。
有人接到考研补习推销电话,明明是个大专,但不慌不忙,上去就是一句“我今年刚考上清华”。
对方沉默三秒,说了声“恭喜你”然后识趣挂掉。
至于接到推销理财产品,就可以用一副亿万家当的女企业家口吻以表嫌弃,“多少起买?20万?太少了不考虑,有2000万以上的再联系我”。
所谓人有多大胆牛有多大产,电话胡扯利用的就是双方的信息差,反正谁也不认识谁——
只要你敢骗,我就敢吹。
如果说这个阶段的胡扯还仅停留在电话,不需要面对面交流,难度不高。
那么现如今,星星之火,已然燎到线下。
面对现实里的诈骗推销,胡扯文学照样开始插科打诨,信口开河。
比如被路边补习机构的销售纠缠,老实人的回答是“谢谢不用了”,然后憋红了脸羞愧难当;
“废话人”则是接下传单糊弄糊弄,不料对方却觉着你“乖巧配合”,得寸进尺跟你索要起电话;
而“胡扯人”:“不好意思,我是富二代,不用学。”
至于自己送上门的服务场所,就像前面提到的美甲店,常见的还有美容院、美发店、健身房等,难度则又进一阶。
不同于电话诈骗,你又要待在人家的场子,又得接受人家的服务,共处时间还不短,万一还遭遇了推销刺客,咋整?
一个高级胡扯玩家是这样做的。
有网友去拿新办的身份证,顺便进了附近一家理发店剪头发。
本来就累了得啥话也不想说,结果碰到个Tony老师特想跟他说话:“客人住哪儿啊?”
“我地球。”——第一招,一听就是抬杠,让人自讨没趣。
但对方就像没听到,自顾自继续:“这话倒也没错,是住这附近吗?要不要办张卡呀?”
“我来这边的派出所办事。”——第二招,虚实相间,先埋一雷。
只见热情的Tony老师果然上钩了,“办什么事啊?”
这边露出了神秘的微笑,“你猜。”
“肯定不能是什么坏事吧?”“那不好说,知人知面不知心。”——下一秒,耳根子彻底清净。
还有一种是网约车司机,人当然没啥坏心,但就是话痨。
他们似乎透过后内视镜,也永远看不到乘客上完晚班后的疲惫。
从你上车的那一刻起,你就知道,他要开始了:“多大岁数啊?”“我看你也就二十五”……
搁以前,很多人可能就是“嗯嗯”两句敷衍。
然而满嘴跑火车早已成为一门技术,现在的年轻人让人嫉妒——
“怎么这个点才下班呐?”——“嗯嗯,刚从牢里放出来。”
在师傅不管不顾地问完第三个问题时,当晚所有的话题,终于在此得到了终结。
这还都只是应付应付陌生人的迂回战术,“胡扯文学家”们有时候真发起疯来,简直可以六亲不认。
比如我们来看一道简答题——
在小区楼下,被八竿子打不到一块的陌生阿姨,问东问西。
“姑娘多大了啊?有对象了吗?结婚了吗?”,怎么回答?
“我四十七了,离了两回,孩子都三个了。”
虽然也是突然开始发疯,话说出口前,可能自己都没过过脑子。
但区别于“发疯文学”的歇斯底里,“胡扯文学家”们的精髓是骨子里发疯,脸上却是云淡风轻,简称“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从而一击命中,KO拿下。
这股胡扯风越吹越猛,现如今已经超越了国界,遍布全球。
油管上一位博主就因此,被称为“非洲女版沈玉琳”。
有弹幕在直播中问她,“你们非洲有吃的吗?”
“没有,每次我们饿的时候,部落就会把我们最强的战士,送到邪恶森林去找吃的。但他们总是没法活着回来,因为森林里有恶魔。我们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可以找到吃的,但他们从没回来过。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老挨饿。”
说到动情处,她还不忘擦擦眼角的泪水,然后婉拒了身边人递来的零食。
以荒谬对付无知,“啪啪”打提问人的脸。
没想到太极里“借力打力”的一套,竟被“胡扯学家们”发扬光大,带到了世界各地。
举一反三,一个内蒙人是这样和网友胡扯的:
“你们内蒙有高楼吗?”“没有,我们住蒙古包,然后骑马上学,高考抓羊,家有草原。”
陕西人上大学,碰到好奇的舍友,“你们陕西的真的都住窑洞吗?”
“对,我们村就叫窑洞村,我们那一户人家会分到一个窑洞。因为没有门,风一吹进来,鼻孔里就全是沙。而且哦因为大家离得太远,我妈每次喊邻居下雨收衣服都是扯着嗓子,所以我们村人人会唱山歌……”
至于温州的朋友出门在外,经常被问到的“你们家是不是开皮革厂?”
“那可不,我从小吃鞋皮,小时候校门口卖的软糖都是我们家的皮革做的。”
还有四川人出门骑熊猫,广西骑牛去做核酸,东北人不洗澡全靠晒太阳杀菌……
总之,胡扯文学可不会跟你抗议什么“这是地域刻板印象!”
他们致力于让刻板印象变成加强版。
就像那些年,糊弄学、废话文学、发疯文学的走红一样,“胡扯文学”的爆火依然离不开一个底层逻辑:
对无效社交的不满。
谁也不知道为什么,生活中里总有那么几个压根儿不熟的人,上来就是隐私X连问:
“家住哪儿呀,干啥的,一个月赚多少钱,结婚了吗,有小孩吗?”
一上来就跟查户口似的,这就叫“越界”。而其中,女性隐私问题,更是重灾中的重灾区。
一个具体表现就是:你永远想象不到一个在外地打工的适龄女孩子,在老家会被传成怎样离奇的故事。
“我去年春节回家,一个邻居想把她的外甥介绍给我,硬说我俩很配,被我拒绝。结果当天晚饭,我婶婶就问我什么时候在北京结婚了,把我彻底震惊。”
在有些人的思维里,女孩子到了年纪如果不回家、不老老实实找个家乡的男孩子谈对象,那么多半就是在外面傍上大款了——很可能还是已婚的那种。
又或者是你明明上着月薪一万二的班,搬着996的砖,自己随时都可能失业。
可在老家,你俨然已经是一个一夜暴富,有车有房的上流贵族——然后突然有一天就有人来加你微信,让你帮他小孩介绍个工作。
但现在,时代变了。
不同于父母辈的习以为常,附和唠嗑,这一届年轻人有很强的边界意识,同时又懒得正面冲突。
于是“胡扯文学”,就成了他们守护自己的边界的武器。
比如面对“被结婚”的造谣,这时候就可以开始编了:
“是啊嫁了一个60多岁的亿万富豪,人刚离异,已经癌症晚期。”
还有学校里也经常出现的风言风语,比如被传是韩国人,其他班的同学都跑来围观,这时候就可以开始编了:
“是啊,从小被送去韩国学唱跳,在SM当实习生,因为谈恋爱被开除了,当初公司年会的时候还跟东方神起搭过舞。”
先编人设、再编故事、看情况再添油加醋夸大其词,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力。
别人问东你答西,别人问天你答地,用魔法打败魔法。
然后看着对方一脸懵逼,意满离。
最后,让我们再来总结一下“胡扯文学”的精髓,关键牢记四个要点。
一、语言是夸张的、一眼看出不切实际的;
二、眼神是真诚的、一本正经的、仿佛在宣读地球大统领就职宣言、骗你就是小狗;
三、外表是正襟危坐的、正气凛然的;
四、一旦被质疑,就说“真的呀,我骗你干嘛,你不信我也没办法”。
最最最关键的就是不!能!笑!场!
正所谓,破罐子破摔,世界就会变得简单。
学废了这项胡扯技能,以后出门在外,就再也不怕跟人聊天啦。
如果对方恰巧是同道中人,跟着一起胡言乱语,那么说不定场面还会变得很有趣。
想象一下,两个“胡扯大王”切磋太极,真是美妙的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