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怎么样理解《道德经》里的“无为”?

道就是规矩,有可为就有可不为,能为就能不为,秩序不是给一个人建立的,而是给全体人民共同建立的,比如纲常伦理、道德仁义、人文关怀、文化观念、社会制度、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无为是一种智慧,是相对有为而言的,妄为,肆意妄为,众生无明,只论善恶,不明真理真相,大家都知道有为的方法,有为的手段,但是不明无为的智慧,以及世间万物皆有自己循环的规律。

无为是做人做事的最好境界,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顺势而为,顺天应人,实事求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无为不等于不作为,无为不等于什么事都不做,相反,无为就是无为必争,无为不争,在关键时刻,一定要争的名正言顺,师出有名。

水善万物而不争,水的智慧接近无为,为什么这么讲,水看来来不动,不懂,但是它滋养万物,看似水从天上来,要往低处去,但底处积累的能量,能够厚积薄发,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小心翼翼,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不飞则已 一飞冲天。

如何理解道德经中的道德之意(应该怎么样理解道德经里的)(1)

道法自然就是无为,按照、遵循、自然之道的运转,很多事,自发的发展和变动,不由自己的意志为转移,自然就是最大的世间法,道法是术,自然才是道,主客之间相互转化,相互依存。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不是为了真理真相说玄,而是不可说,言语道断一说即错,无为、有为,每个人心中的角色、立场都不一样,在我世界里的无为在别人心中有为,在我心中无为,别人眼中的懦弱。

办到什么程度不是标准,尽心尽力才是标准,每个人都有自己原则和底线,都有需要自我遵循的这样那样的规则,所以,做人做事,本着自己的良知,总不会错的。

《道德经》老子的智慧就是让我们明白,同心同德,天人合一,格物致知,需要我们明白世间运转的道,自己需要修行的德,以及三位一体契合的智慧,要以自己为核心,做人做事为手段,最终找到自己,遇见最好的自己,知天命,尽人事。

无为是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智慧,不是附庸风雅的谈经论道,也不是曲高和寡的高冷,而是知不知道,只有心知道,人在做天在看,多行不义必自毙。

如何理解道德经中的道德之意(应该怎么样理解道德经里的)(2)

命运是什么,都是我们一点一点有为和无为作用的结果,不是一个结果,而是无数结果,串联起来的记忆,感觉生动活泼,花开花落不由人,人生情非得已。

说是那么说,实质上智慧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老子》《道德经》可以说是从《易经》中得到的“智慧”,也可以说是老子,结合客观实际,如实观照万事万物运转的规律,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拓展。《易经》更像是0和1的程序编写基础,《道德经》架构了整个世界。

那么宇宙星空,运转的底层逻辑就是道,至于如何描述和表达,老子用浅显的语言告知了我们,能够了解其中的真谛,需要我们自己成全自己。

如何理解道德经中的道德之意(应该怎么样理解道德经里的)(3)

《道德经》的智慧

第一、道法自然,一定要按过办事,符合自然之道,规律之道,以及万事万物相生相克之道。

第二、变化是道的属性,可以不变、变、恒变。

第三、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四、万事万物相生相克,相互转换,相互依存,皮之不在,毛将焉附。

第五、对立统一的辩证法不止二元这么简单,多元复变函数。

第六、人性,人心才是修行的根本,道不是根本,有道无术,道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道教不等于道学,修行不等于修仙。

道学从三皇五帝时期开始就已经存在了,黄老学说、歧黄之术、内丹法、房中术、风水堪舆,山医命相卜。

如何理解道德经中的道德之意(应该怎么样理解道德经里的)(4)

道教是后期抵御西方我们入侵,自成体系的本土宗教,有阴山派、天师道、正一派、全真教、峨眉山、崆峒山、武当山、等等。

不是道教都修仙,修仙并不准确,而是修真,修真和修真小说也有区别。

成神成仙不是想当然。而是修行的结果,如来不是佛,佛即如来,佛本是道,大道至简,殊途同归。

心生一念便困于一念,起心动念间天堂地狱轮回,一念成佛,一念成魔,道教和佛教类似,需要让自己快速入定,这样才能启迪智慧,让自己身心和自然契合。

无欲无求是境界,是修行,是找到自身皮囊和灵魂沟通的桥梁,无欲无求不是结果,而是澄澈、观止、清净。

修仙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爱,为了守护,为了天下黎明百姓,如果自私、自我、自身根本不用修行,人性就会自动坠入深渊,修行就像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

如何理解道德经中的道德之意(应该怎么样理解道德经里的)(5)

矛盾对立统一,修仙和无欲无求不矛盾,成神成仙是修行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无欲无求是手段不是目标,懂得修行的人一定知道,自己静不下来,谈经论道都是纸上谈兵。

修行是身体力行,感同身受,是自己很个人的事,也是群体中的共同作用的结果,不用问任何人,致远、致良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对立统一的二元思维方式,来源有两个,第一《道德经》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还有西方哲学思想的对立统一规律。

无论哪一种辩证思维,表现形式不一样,但是本质都是揭示事物运动发展规律的逻辑思维,我们的大脑不仅要有二元对立统一,一分为二看问题,更多需要我们实事求是,如实观照,多元文化交流,各个层面和立场重新思考问题。

无欲无求,意味着生死离别、人生百态,早已成竹在胸,闲看庭前花,坐看云雨时,心境如此平静,这是多么可怕的状态。不害怕对手强大,害怕发现不了对手破绽,才会老虎吃天,无处下爪。

无欲无求,万物皆空,追求真理的路上不孤单,前辈先贤,没有哪个人觉得怀才不遇、遇人不淑,苏轼被贬黄州,依然悟道,修行是一辈子,几辈子的事,没有人能简简单单成功。

无欲无求,无所畏惧,向死而生,置之死地而后快,投之亡地而后存,表面功夫不如水墨功夫,聪明不如厚德载物。

如何理解道德经中的道德之意(应该怎么样理解道德经里的)(6)

境界不止无欲无求,修行勿取真经,无字天书,道理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笑口常开,好彩自然来。

命题:道家讲无欲无求,还要修仙,矛盾吗?

首先,道家一般从皇帝开始,老子繁荣,庄子巅峰,然后一朵花三开,有道教传承,神通变化、长生不老、内丹修行。

道家讲无为不争,道法自然,顺势而为,无为而治。无欲无求不是讲出来的,而是修行得来的,人人有心魔,有恶念,道家不讲究阉割和戒,顺则凡,逆则仙。我命由我不由天。

一般认为长生不老,祝由术,甚至养生理论,都是建立在自己藏象系统的,就是精气神儿的修行,通过塑造精气神儿,让物质系统通过精神系统的高效、稳定的运转,要找到和自然契合的契机,就叫做悟道。

如何理解道德经中的道德之意(应该怎么样理解道德经里的)(7)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理解无欲无求就不能望文生义,无欲无求不是真的一点欲一点求都没有,而是知道适当的欲求是修行大有裨益的事情,如果不知道节制,那么最后受伤的仍然是自己。

无为是相对于有为,无欲无求亦是,有欲有求,有欲无求,有求必应,求人不如求己,求仁得仁,求智得智慧。

要明白,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没有无缘无故的欲求,没有无缘无故的需要,任何人的需求都是有生理基础的。

修道的人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男女缠绵悱恻的想象,只不过儒释道对待同样的困惑,有不一样的答案,但是答案出奇一致,就是通过修行克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通过修行让自己灵慧通透。

那么,修仙的本质就是不像人,君子不器,可以像任何东西,就是不像人,像魔,像鬼、像神、像仙,像一切可像之物。

同样,修仙并不是终极目的,朝闻道夕死可矣,无欲无求的境界更能和仙人的不羁和自由相提并论,李白被称为剑仙、酒仙,仙只是一种身份,人设标签,并不是一种可以量化的指标。

无欲无求和修仙成仙矛盾吗?不矛盾,人群三六九等,三教九流,五花八门,为了名利富贵动辄背叛的人比比皆是,反而无欲无求则是少见,大隐隐于市就是这个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