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回忆致青春(大连中院版致青春)(1)

近日,最高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法院青年说”征文成果评选情况的通报》,大连中院立案二庭三级高级法官董卫的作品《那年那月 那些曾经的法院青年》荣获三等奖。看到该消息后,小编立即跟董卫联系,拜读了这篇法院版的《致青春》。文中人物的原型就在大家身边,像你,像我,更像他,流水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着一个个又一个人,也见证着团结奋进的大中人在代代相传中成长、进步。今天,小编就把这篇获奖文章奉献给大家,一起在匆匆那年中寻找自己的影子。

集体回忆致青春(大连中院版致青春)(2)

2021年初夏的一个夜晚,雨萌庭长从成堆的卷宗里抬起头,伸了个懒腰,摘下老花镜,揉一揉眼窝,喝一口茶水。新晋员额法官瀚博开了一天庭,加班刚写完一个判决,敲门进来请庭长签字。

“庭长,我们的审判压力太大了,开不完的庭,写不完的判决,我们学法律究竟是为了啥?这不成了法律民工了?”

“瀚博,咱们国家在重要转型期,纠纷多,法官工作量大是事实,但是法治建设也是到了成熟阶段了呀。你能够成为员额法官说明你是精英,要用精英的思维考量自己的工作,通盘计划、有长远打算,不要计较眼前得失。繁简分流是解决方案之一,法官个人也可以在调解上下些功夫。”

瀚博见庭长打开了话匣子,觉得取经的机会来了,嘿嘿笑道:“庭长,正好您也休息一会,咱这都加班好久了,要不您给我讲讲您的办案经历呗?古人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呢!”

雨萌庭长笑着倒了两杯茶,与瀚博走到窗前,望着入夜的广场,想起自己和伙伴从进入法院至今经历的几件事。

投奔

1985年,一群不满20岁的青年报考法院工作,意欲探究梦想中的“当代包公”的工作和生活。于是,法院门前来了1700多个“大学漏”,郑重其事地填写着《报考法院工作申请表》。女孩雨萌提起手中的英雄牌钢笔,认真地在“你为什么要报考法院”栏目里写道:“做一名坐在高堂上的‘人民’法官”是我在孩提时就有的梦想!今天,我有机会进入这个神圣的群体,哪怕没能成为其中的一员,也会觉得无比自豪!”此时,身后的老法官不断点头,“年轻人,很有志向嘛。”

入行

集体回忆致青春(大连中院版致青春)(3)

两个月后,1700多人中有22人通过了选拔,最终进入大连两级法院,成为最年轻的成员。孩子们发现,这时的法官被称为“助理审判员”和“审判员”。

前辈们看着一张张稚嫩的脸,仿佛看着自家儿子女儿,孙子孙女,眼神里透着喜欢,言语间表露出呵护的语气。好奇心驱使,有前辈忍不住问:“你们考法院都考啥了”?

“我们是拿着高考成绩单来报考的,又加试了听写和作文两项”。心直口快的男孩志豪应着。

“那听写让写的啥?”

“国民党审讯夏明翰的内容,就是包含‘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名句的那段。”

“作文题目是啥?”大姐姐淑红问。

“《备考法院之前》……”。

前辈们深深地点头,既赞叹出题人心思之巧,又赞叹这些新招录进来的法院“新鲜血液”答题之妙。

报到上班的第一天,青年们就被领进那曾经只是在小说中描述的法庭。法椅之上,端坐着三位审判员。他们身材高大、戴着大檐帽佩戴着肩章,逻辑思维缜密,问话简洁、到位,眉宇间尽显威严。青年们的心被现场气氛振奋了,这就是现实版的庭审。青年们平生第一次有了职业自豪感。仿佛已经身为“坐在高堂上的‘人民’法官”。

成长

于是,法律书店里时常出现这些年轻人的身影。庭审中的法庭旁听席上,也总有他们不断记录着什么……

集体回忆致青春(大连中院版致青春)(4)

渐渐地,法台上书记员的位置上出现这些年轻人用钢笔飞快地记录着庭审。随着食指上磨出老茧,庭审记录水平日渐成熟。终于,他们成为了报考法院时想成为的那群人中的真正一员。

雨萌被分到民事庭做书记员,怎么也没想到,上班后第一件事竟然是看孩子。审判员审理离婚案件,双方当事人都不想抚养孩子,扔下孩子离开法院。看着楚楚可怜的孩子,雨萌只好当了一天保姆。几天后,这对夫妻又奇迹般的和好,领着孩子到法院来感谢法官。雨萌想,法官必须有看透人心的本领,否则如何让当事人心悦诚服地接受调解?于是工作之余,考了“心理咨询师”,感觉工作开始顺手了许多。

渐渐地,雨萌研究各位老法官的审判规律,揣摩着如何高效地为审判员服务。写出了《做好书记员要有超前意识》。提出超前摸信息、科学巧安排、超前作准备、实现超前意识、超前检查等一系列方法,以实现书记员与审判员的同步思维。

渐渐地,审判席上出现这些青年的身影。法律不只是他们学习的内容,而是在每一个实实在在的案件办理中。定分止争已经成为每天的日程。

志豪25岁时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受理的第一件刑事案件让他一辈子都难以忘怀。大明、小明兄弟被检察院分别以故意杀人罪、包庇罪起诉。亲属天天到法院门口闹访,要求释放大明。志豪接受案件后看守所提审时惊奇地发现,小明的右手只剩下一个小手指,怎么可能右手持刀杀人?原来是他在7岁时放鞭炮炸掉了4根手指。而公安局、检察院并没有相关材料记载。小明声称是自己杀的人。在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间接证据必须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才可以起到证据作用。所以就链条中欠缺的部分必须补充到位。经过一番工作,退回检察院补充侦查。补充了小明持刀可能性以及现场排除小明在被害人被刺倒地瞬间在场证据。最终判处大明死刑。家属认为大明已经是成年人,构成故意杀人罪一定会判死刑。如果小明顶罪成功,因为未成年,不可能判死刑。而且手有残疾,会减刑。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的一家人终于在证据面前不再闹访。志豪也在办理案件中得到历练。用这个案件写了一篇法学论文——《间接证据如何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

传承

多年以后,当年的青年雨萌、志豪等人成为了新青年眼中的“老法官”。

瀚博回想起办案窗口刚打开时,两天内收案23件,蒙圈的瀚博找到合议庭的审判长雨萌,雨萌告诉他,你先挑出来你认为最简单的四件案子排在一天上午开庭,然后合议庭先进行庭前合议确定庭审提纲。庭审中,在每个案件审理到调解环节,雨萌和合议庭成员谢虎现场调解。四个案件中当庭调解两件,撤诉一件。瀚博心里乐开了花。还是没明白这两位老法官用了什么招数能让当事人心甘情愿接受调解。雨萌告诉他,为了打消他的为难情绪,开庭时,雨萌负责最难做工作的一方,谢虎负责另一方,经过简单思路沟通后,两人顺利拿下三案。瀚博佩服的五体投地,对于老法官的传帮带更是感激不尽。

瀚博感叹,您们已经经历几十年审判执行工作,成为父母甚至祖父母,但是,仍然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仍然为“做一名坐在高堂上的‘人民’法官”奋斗着。您这个目标用最高院周强院长“让老百姓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体会到公平正义”来体现是再贴切不过了!我们新青年没有理由抱怨、懈怠,应该努力向前辈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能力以适应工作要求。

雨萌庭长深深地点头认可。是呀,青年法官在成长,法院也在不断发展。庭审语音转换代替笔记、集约电子送达、网上立案、网络庭审、文书上网是多年前无法想象的。查询“企查查”、“执行信息公开网”,不让“老赖”蒙蔽了老百姓双眼。而这一切,幸运的被当年的这一波青年经历着,他们是祖国法治建设的亲历者、见证者。

集体回忆致青春(大连中院版致青春)(5)

10年,20年,30年……人民法院给了青年圆梦的机会,“做一名坐在高堂上的‘人民’法官”,变成“定分止争、案结事了、胜败皆服”的具体目标,体现在判决的字字珠玑,体现在“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调解纠纷,体现在强制执行被执行人后申请人欣慰的笑容。

瀚博问雨萌庭长:“法官工作接触的都是社会的阴暗面,法官像是“心理咨询师”,被动接受当事人的心理垃圾,成为全社会的“垃圾桶”。也有人自嘲,法律专业选的好,年年月月像高考。您怎么看待这些问题?”

雨萌庭长笑笑,意味深长地说:“正是因为看到这些纠纷矛盾甚至犯罪,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些案例来告诫曾经的年轻人,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法官职业让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人得到锻炼,用高于常人的毅力、信念,顶着常人承受的压力,用生命坚守着梦想。”

瀚博与庭长畅谈后回到家里,彻夜未眠。关于法官的认识,压力、负面信息曾干扰他的决心,听了庭长一席话,他觉得惭愧。在全国法院,又有多少这样一波又一波的青年,为自己的梦想一步一步奋斗着,为祖国的法治建设付出自己的青春。正是因为不断有一波一波的青年的努力,践行着理想,努力奋斗,我们的法治建设才不断取得新成就。

致敬青春!致敬法院人!

集体回忆致青春(大连中院版致青春)(6)

来源: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