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流传着一个故事: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孔融将大的梨让给了父母和兄长,自己吃最小的梨,还来了一句:“我最小,我当然吃最小的梨子。”这哥们确实比较实诚,因为是道德教材,故事就这么一直流传下来了,现在很多小孩子都能够听到这样的故事,并以孔融为自己的榜样。

昆虫记蝈蝈的声音特征(蝈蝈吃梨读昆虫记)(1)

这里,我也要说法布尔给我们描述的一个活生生的现场,蝈蝈经常会在深更半夜咬烂蝉的肚子,经过法布尔的观察和实验,蝈蝈是要吸走蝉肚子里的甜食。于是,法布尔就在蝈蝈的笼子里放了一块梨,蝈蝈可不是孔融,小的时候也没有听说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只要他首先跳上了这块梨子,谁也别想在这个时候吃一口。只要有其他的蝈蝈靠近,它就敢拼命,哪怕靠近的是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也不行!只有等这只蝈蝈吃饱喝撑之后,其他的蝈蝈才有机会吃他剩下的梨子。

很霸道,很没有虫情味,这也许就是昆虫的世界了,毕竟和人类是有区别的。但这里我还是要说一下蝈蝈,它很率真,没有虚情假意,没有道学家的那一套,我的就是我的,如果是别人先抢到,它也会遵守规则。

孔融让梨,蝈蝈不让梨,这之间的差距确实比较大,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就在这个“让”字上,有俗语说“让人是个礼,锅里没下米”,原来这个“让”竟然如此之假,只是个礼节而已。如果别人“让”你,你一定要把其当作一种礼节,一旦当真,有可能会让对方很尴尬。既然如此,就无需再这么虚情假意地推来推去,约好了一起吃饭,这自然没的说,如果没有约,而是碰上了,就不吃,大家还都有自己的事情。

其实“让”似乎也没有错,关键是你是真让,还是假让,而一个人内心的真与假又是最为复杂的东西,很难搞得清楚,既然如此,我觉得学学蝈蝈也行,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别心里想着不是嘴上说是,心里想着是嘴上说不是,一点意思也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