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音乐厅黄河大合唱(文化周末少年合唱团再次唱响星海音乐厅)(1)

文化周末少年合唱团C团在星海音乐厅演唱了《勇气》《奥桑哪》。张晓敏 摄

星海音乐厅黄河大合唱(文化周末少年合唱团再次唱响星海音乐厅)(2)

文化周末少年合唱团的成员几乎80%都是新生。香晓颖 摄

星海音乐厅黄河大合唱(文化周末少年合唱团再次唱响星海音乐厅)(3)

你听过东莞话版本的《虫儿飞》吗?你听过一群平均年龄只有7岁的小小少年一起歌唱“举起这杯酒,往事涌上心头,让我为你唱首歌”吗?当熟悉的《修女也疯狂》音乐响起,全场观众的身体跟随着“I love him,I love him”的节奏摇摆时,便验证了合唱艺术的强大感染力。

3月16日晚,一群来自东莞的少年,在星海音乐厅举办了一场“童声飞扬——东莞文化周末少年合唱团音乐会”。据悉,这是文化周末少年合唱团(下称“合唱团”)继2010年五周年星海专场音乐会后,时隔9年再次受邀到星海音乐厅举办音乐会。这一次,他们派出ABCD四团约260多名合唱团成员,现场演绎多首中外经典名曲,为观众献上耳目一新的音乐盛宴。

●文:张晓敏

台上:天籁之音响彻星海音乐厅

当舞台灯光亮起,60多名身穿蓝白色调服装的小小少年早已在舞台上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们的目光都看向了合唱团指导老师、指挥赖元葵。当赖元葵弹起钢琴的第一个音符,吟唱声便从舞台上缓缓飘来,这一刻,他们用最童真的声音,向观众展示出合唱艺术的魅力。

3月16日晚,音乐会以一曲《生命的律动》开场,通过合唱A团的多声部轮唱和合唱,为现场观众上演了一出奇妙的生命大戏。在整场音乐会的演出阵容中,合唱A团绝对是当晚的主角,一共演唱了15首国内外经典曲目。除了有《城南送别》《落雨大》等旧曲新唱外,还有著名电影《大鱼海棠》主题曲《大鱼》和电影《修女也疯狂》主题曲的时尚翻唱,曲目语言涵盖了国语、粤语、俄语、英语以及无歌词吟唱,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视听盛宴。

此外,音乐会以“四团接力”的形式为现场观众轮番上演中外经典曲目。A团之外,BCD团均展现了自己团队的个性和特色。下半场刚刚开始,合唱B团的一曲《四季的问候》便将现场观众带到了宫崎骏的童话世界。在歌曲的最后,合唱团成员用口技展现的拟鸟鸣声、用拍腿声模拟的展翅声,一下子将观众从星海音乐厅拉到了鸟语花香的森林,一曲唱罢便引来全场热烈掌声。

“此次音乐会的曲目编排着重于表达曲目的多样性,一方面是让观众尽可能地感受音乐的丰富,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展示我们合唱团的硬实力。”赖元葵告诉笔者,“BCD团都是为了给A团输送人才而设立的,所以A团积累的曲目很多,同时他们也承担着合唱团的难度和实力的部分。”

据了解,此次合唱团受邀举行星海音乐厅专场音乐会,从筹备到最终演出只有3个月的时间。“此次演出的难度非常大。”合唱团团长王桂君介绍,“首先,筹备时间非常紧凑。ABCD四团在寒假期间全部安排集训,团员每天的练习时间都要从早上10点钟到下午18点半,在演出前一个晚上甚至排练到23点,一点都不能松懈。”

时间紧凑之外,“新团员多”也是另外一个急需攻克的难题。“因为之前的团员很多都升学了,自从去年底合唱团招新后,我们合唱团的成员几乎80%都是新生。”王桂君说,“特别是CD班,等于从零开始。他们除了需要快速地找到合唱的要领外,还需要进行很多的基础学习。”

台下:合唱艺术要有雕琢精神

“且听风吟,在茂密森林……”

“不行,重来!”

“不行,后面有人的声音低了。”

“左边的声音有问题。”

离正式演出还有大概2个小时,赖元葵依然在抓紧时间排练辅导合唱B团的团员。

这不是一次“临时抱佛脚”的排练,在合唱团平日的训练中,一个字一个字地纠正发音、情感、唱腔等,都是指导老师最常做的事。就像合唱团团员所说的,老师就像工匠在雕刻艺术一样,在细雕慢琢我们的声音。

“小赖老师,平时就很严格。”已经加入合唱团4—5年的王曼立涵告诉笔者,“就算是已经排练了上百次的歌曲,小赖老师还是能从中揪出许多处瑕疵。”在台上表演一首歌,大概只需要3—5分钟。但是在台下的日常训练中,每首歌都已至少被演唱成千上百次,经常需要逐字逐句纠正,力求完美。”

玉不琢,不成器,也正是有了合唱团各位指导老师的精心雕琢,合唱团才能得以快速成长。“合唱可以很简单,只要不是五音不全的人就会歌唱;合唱也可以很难,因为它需要团员间高度默契配合。”赖元葵说,“像我们合唱团,一个团最少也有60个人,怎么做到60个人的声音像一张嘴出来的,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出来的。”

当然,一朝一夕也成就不了文化周末少年合唱团十四周年的岁月留声。对于2019年文化周末少年合唱团的规划,王桂君介绍,现在基本上确定的3个演出是“东莞市市民大舞台”“城市艺术空间”和“文化周末少年合唱团十四周年音乐会”,当然还会有选择性地去参加一些比赛,让少年合唱团的演出经验越来越丰富。

■相关

莞音袅袅,东莞少年爱歌唱

提到少年合唱团,你会想到什么?是《放牛班的春天》里怀才不遇的老师,在用音乐感化野孩子的故事?是网络时代下,不断涌现出来的“网红合唱团”和“快闪合唱团”,以歌动人的情景?还是身边的孩子本身就是少年合唱团的参与者,你正以支持者的身份感受着合唱团的魅力?

童声悠悠,东莞的少年郎爱歌唱。随着合唱艺术的深入民心,东莞的民间合唱团队也如春笋般涌现。据悉,东莞全市的少年合唱团总数尚无精确数据,但笔者从有关部门获悉,全市各中小学校基本都有合唱团,其中像文化周末少年合唱团、大岭山少年合唱团这样的实力团队还不在少数。他们不仅活跃在全国、省市区各级合唱比赛中,甚至走出国门,在各种国际赛事中屡摘大奖。

近日,笔者有机会全程参与了文化周末少年合唱团在星海音乐厅的专场音乐会,并有幸同时采访了国家一级指挥、中国合唱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合唱协会副会长、著名指挥家陶文华教授,东莞市文化馆活动部主任张卫红,莞城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晓军等,他们可以说是东莞少年合唱团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莞音袅袅”背后的故事。

成绩斐然

“以赛代训”促突破

“合唱团在刚刚成立的时候,大概用了10年的时间参加国内外的各种比赛,这是一个成熟的合唱团的必经过程。”李晓军是文化周末少年合唱团的见证者,他告诉笔者,“特别是对于新人来说,‘以赛代练’不仅仅是为了成绩,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赛去积累曲目,通过比赛去锻炼团员的台风和胆量,在比赛中通过与其他团队互飙歌技了解自身优缺点,从而促进进步。”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很多合唱团也以参加比赛作为“聚沙成塔”的利器。“大家有了共同的目标,凝聚力一下子就起来了。”李晓军说,“通过各式各样的赛事和艺术活动,调动学校和同学的积极性,推动学校重视艺术教育。以赛代训,以练促学,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正是有了这么一套良性的竞争模式,东莞少年合唱团整体水平进步惊人,近年来在各个国内外合唱大赛上均获得喜人的成绩。文化周末少年合唱团在第四届世界奥林匹克合唱比赛荣获金奖;东莞中学松山湖校区的“松湖之韵”合唱团在世界青少年合唱节荣获合唱金奖;东华小学合唱团远赴维也纳和布达佩斯参加第九届“世界和平合唱节”和第九届匈牙利“音乐桥”合唱艺术节,勇夺“双金”……

搭建平台

艺术土壤上百花齐放

常言道,艺术繁荣的背后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近年来,东莞的教育、文化等相关部门都积极为少年合唱团创造各种有利的发展环境,鼓励合唱团百花齐放。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从2010年“永远跟党走”合唱比赛升级为“东莞市合唱节”后,这个历经十年的东莞合唱品牌一直承担着东莞合唱推动者的角色。在2018年的东莞合唱节上,除了参与人数突破新高外,还首次与东莞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进行了有机结合,整个活动超过110支队伍参赛,活动覆盖人数近万人。

“除了合唱节外,我们在2017年举办了首届草坪音乐会,在2018年举办了首届草坪新年音乐会,均吸引了上千市民参与。”张卫红告诉笔者,“近年来,我们还一直坚持举办‘莞邑春晓’新春音乐会,这些高规格的音乐会都为东莞的合唱团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

除了常态化推出“东莞合唱节”和各类文化汇演活动外,东莞市文化馆在师资的培养方面也是不遗余力。自2010年起,东莞文化馆都会定期推出“指挥大师班”。近10年的时间,相继邀请了国家级指挥家李培志、徐瑞祺、陈国权、曹丁、任保平、陈光辉、陶文华等担任授课老师,通过艺术名师的传帮带作用,进一步提升合唱队指导老师的水平,培养有潜力、有实力的本土合唱指挥人才。

此外,各镇街的文化部门也是少年合唱艺术发展的推动者。向来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的莞城,除了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文化周末少年合唱团外,也一直鼓励各学校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合唱团品牌。以“一校一品”的概念深入到各个校园,培养合唱人才。

以几所公办小学为例,均各具特色。莞城中心小学的悦音合唱团走的是“原创风”,除了创立全国首个少儿歌曲创作基地外,近年来的原创作品《采摘阳光》《给耳朵装个开关》等都在各个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莞城英文实验学校根据自身中英文双语学校的优势,打造服务“音乐剧”的合唱团。在2018年的“第六届东莞音乐剧节”上,莞城英文实验学校联合文化周末剧社在玉兰大剧院排演了一出少儿音乐剧《木偶奇遇记》,其中音乐剧中的所有合唱部分,全部由这支团队完成。此后,莞城实验小学正式将学校的文化艺术教育定位为“合唱艺术”特色学校,从教学模式、师资配备、专家库建设等方面完善配置,巩固教学研成果。

梯队建设

以强带弱建立金字塔管理体系

对于各个合唱团而言,有了好的艺术平台便意味着他们必须要努力拿到展演的入场券,百花齐放的背后更是优胜劣汰的结果。如何以优胜者的姿态在东莞的数百个合唱团中出现,除了要打造自己团队的特色外,还需要一套成熟的管理机制。

近年来,“养成系”成为了一种现象级的偶像文化。粉丝通过见证偶像从生涩到成熟的过程,偶像也凭自己的能力拿到对等的合作资源。其实“梯队建设”也是一种“养成系”。从音乐启蒙与声乐训练开始,逐步进入中级班、高级班,甚至走进专业的音乐学院,走专业化的艺术之路。这样的“养成体系”逐步形成了童声合唱团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框架,对于合唱团的“养成”与后续发展形成了一条完整严密的链条。

文化周末少年合唱团便是梯队建设的优秀团队代表。一般而言,刚刚入团的新生会统一安排到D班进行基础学习,经过系统学习后,通过层层选拔、严格考试,为自己赢得到C班、B班甚至是A班的学习机会。通过“梯队建设”到达“金字塔”顶端的团员,意味着可以得到合唱团更好的资源,更多优秀导师的指导,更多展演和比赛的机会。

“合唱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艺术。”李晓军说,“合唱是一个需要过程的艺术。声带的成熟需要时间,演唱技巧的老练需要时间,视唱练耳的学习也需要时间,曲目的积累也需要时间。像我们(文化周末少年)合唱团,从D班到A班层层递进的话,基本上要几年的时间。”

在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最怕遇到的便是“青黄不接”。而采用“梯队建设”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预防人才断层的局面出现。当合唱团遇到老学员升学或者是男学员变声的尴尬局面时,便可以直接从储备团队中择优升级。据悉,无论是各个中小学的合唱团还是像文化周末少年合唱团、青少年宫少年合唱团等比较成熟的合唱团,每年都会定期招新,及时为合唱团补充新鲜血液。

“我加入合唱团有几年的时间了,从基础D班开始学习,现在是A班兼B班的团员。”作为文化周末少年合唱团的“老人家”王曼立涵告诉笔者,“现在是一个过渡的过程,一方面我需要向A班老团员学习,慢慢跟上进度;另外一方面作为B班榜样,带动B班共同进步。”

■对话

国家一级指挥、中国合唱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合唱协会副会长、著名指挥家陶文华:

从合唱中学会做人

笔者:通过童声合唱教育,孩子们能学到什么?

陶文华:在某种程度来说,合唱是最大众化同时也是门槛最低的一种艺术。只要有一把嗓子,不是五音不全,热爱音乐,就能参加合唱团。而且合唱学习到的不仅仅是唱歌,更重要的是从合唱中学会做人。在合唱的过程中学会相互包容,相互配合,互相倾听,互相等待,这都是一生受用的知识。

笔者:作为文化周末少年合唱团的见证者,能否评价一下少年合唱团的演出?近几年的变化?

陶文华:首先我认为一个成熟的合唱团最重要的特点,便是看他们积累了多少作品和开过多少场音乐会。对于一个合唱团来说,唱过2首作品和200首作品,是肯定不同的。近年来,文化周末少年合唱团在赖老师的带领下,一直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积累了大量中外风格的合唱作品,进步是有目共睹的。

笔者:在2016年,文化周末少年合唱团走进玉兰大剧院,当时您接受《文化周末》报的采访时说到东莞的童声合唱发展并不是很理想。时隔三年,文化周末少年合唱团也从玉兰大剧院走到了星海音乐厅,这几年东莞的童声合唱发展有进步吗?

陶文华:大概在三年前,我接受《文化周末》报采访的时候也有提过,东莞不是没有好的合唱团,像文化周末少年合唱团在刚刚成立的第二年便拿下了第四届世界合唱节的金奖,这正是代表了东莞少年合唱团的发展水平和地位。只是,只有文化周末少年合唱团在一枝独秀是远远不够的。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也是为什么我之前说的东莞的童声合唱发展并不是太理想的原因。

随着东莞教育、文化部门对童声合唱发展的重视,东莞的童声合唱的确有了比较成熟的进步和发展。近年来,东莞的各个中小学都在着重培养合唱人才,各个合唱团在国际、国内以及省级赛事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合唱氛围起来了,发展自然就能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