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篇解读《中庸》(15)
――如水持续从高往低处流,人的命运定然改观
作者:红岭浸道
引子
古代先贤的著作,包含着极深刻的哲理,对个人的认知和修养作用极大。但许多人因为“文言文”难读,就放弃了。
笔者由于机缘巧合,对“文言文”不怎么“畏惧”,所以能够细读,并收获巨大:从古人的见解中参悟出了人生大道!
因为如此,我斗胆将自己对一些“古代经典”的解读和体会分享给大家,使得大家再遇到这些“文言文词语”时,能够轻松理解。
下面是按原文顺序解读的《中庸》部分内容,不一定对,给您提供一个新视角而已。
关于“素”字的含义
“素”字的起源与演变如下:
“素”,是最基本的颜色,本色、原色。引申为质朴,本来的样子。
关于“素其位而行”“素富贵”“素贫贱”“ 素夷狄”“素患难”
“素”既然是本然的样子。那么:
“素其位而行”就是“按其本来所在的位次、层次去做事”。
“素富贵,行乎富贵”就是“本来富贵的人,就按照富贵人的行事方式去做事”。
“素贫贱,行乎贫贱”就是“本来贫贱的人,就按照贫贱的方式去做事”。
“素夷狄,行乎夷狄”就是“本来是外番之人,就按照外番之人的作派行事”。
“素患难,行乎患难”就是“本就是处于患难之中的人,就按应对患难的方式去做事”。
为什么人要“素其位而行”呢?
这就是孔子常感叹的“时也命也”。
孔子认为,人各有其天命,出生时已注定了其天命之命格。按现代人的理解,人的基因是与生俱来的,这个基因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基本的命格。
当然孔子也认为,后天的学习和训练是可以改命的,人的命也可以通过环境改变。就像一个人通过努力和改变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命运一样。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就是基本上要按照其“天命”去“运作”自己的基本行事方式。
如何理解“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乍一看,“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很容易理解。其实,其背后所含的含义韵味悠长。
自己处于上位时,不陵辱下位者;自己在下位时,不攀援上位者。这与孔子一直的主张“忠”似乎不相符合,但其实质上二者是相容的。
“素其位而行”,是指的自己内心深处必须明白,自己的命运其实与自己的过往,甚至与家族的基因都是密切相关的,正是这些“造就了现在的自己”,自己不可能轻易突破这些原已存在的框架。
忠君,则是主要指的在“礼节上”,是形式上的维护与尊重,实质上是对整个社会体系的维护。
所以才说“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这儿的“不求于人”,是“不苛求于人”的意思,也就是不过高地要求别人。苛责自己而不苛求于人,所以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心态了。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才是本节的重点
“易”,是《易经》的“易”,这个字的原始写法如下:
“易”,意思是“水从容器里持续地流出”,或者是“水持续不断从高往低处流”。
从“易”的这一原始意义,我们可以理解“居易以俟命”的意思:“将自己像水持续往低处流一样去做事,最终一定人等待命运的改观”。
“居易以俟命”,用现在的话来说,大概是“你只管努力精彩,好运自然来”。
“小人行险以徼幸”,指的是与“君子居易以俟命”相反,不愿意持续去做没有明显效果的事。小人所作所为必须“每一步都有看得见的成效”,而这种“看得见的成效”却将其引入险境,最终从人的一生来看却毫无成效!
附:《中庸》相关原文: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