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看到的太阳光,其实是已经削弱的版本。
真实的太阳辐射,对地球生物并不友好。
而我们之所以能直接接触太阳辐射,这是地球大气层在保护我们。
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吸收、反射、散射等作用。
这让太阳辐射到地面之前,在质和量上都经过了削弱。
尤其是到达地面之前,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几乎绝迹。
上图虚线部分是未削弱的太阳辐射,实线部分是我们接触到的太阳光。
这里有一个问题。
大气无形无质,明明是透明的,是怎么做到削弱大气辐射的呢?
这就要从大气的成分说起。
一、大气的成分并不全是无形无质!地球大气是很多种物质的混合体,是气体、液体和固体杂质的混合体。
总的来说,大气由干洁空气、水汽、悬浮尘埃和杂质组成。
这其中,干洁空气指除了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的混合气体,是大气的主要成分。其主要成为有氮、氧、氩和二氧化碳。
在这些大气成分中,各成分各司其职。
比如大气中的水汽、臭氧和液态水能够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而氧气和氮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微乎其微。
二氧化碳虽然很少直接吸收太阳辐射,但是它能吸收被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
平流层以上的臭氧和氧气能强烈吸收紫外线,而近地面水汽能吸收红外线。
此外,空气中悬浮的微粒和云层对太阳光的反射和散射有重要作用。
比如云层达到50-100m时,太阳辐射会被全部反射,地球气温将会下降。
这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佐证。
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喷发。
这场被评估为近万年来最强烈的火山喷发事件不仅导致超过10万人丧生,漂浮的空气尘埃还让第二年的全球气候约下降了0.4℃至0.7℃,亚欧美洲多地在6月至8月出现霜冻、降雪,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
可以说这是火山爆发引起的“核冬天”。
二、地球大气不仅仅只有削弱太阳辐射这一项功能
削弱太阳辐射,可以说是大气的一个小功能。
大气最突出的作用是保温,大气和地球地面相互保住,形成了地-气系统,运转和保护太阳辐射所带的能量。
这也是为什么其他星球的表面温度可以白天427℃,晚上-173℃(水星),而地球的气温能保持适合稳定温度的原因。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能量的唯一来源,如果想要留住这些能量,就需要大气和地表的完美配合。
其实,大气只能吸收18%的太阳辐射,这主要还要大气归功臭氧、水汽和液态水(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
这时候,地表开始发挥作用,地表能够吸收太阳辐射,在吸收热量的同时,地表自身发热,向大气层散发长波辐射。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虽然很少直接吸收太阳辐射,但是二氧化碳能够强烈吸收地面散发的长波辐射。
就这样,地面成为加热大气的第二热源。如果没有地面长波辐射,地表气温将下降40℃。
由此,可见地面长波辐射的重要性。
此外,大气和地表之间还存在潜热输送,这主要是水循环的功劳。
水分蒸发会吸收地表的热量,水汽在空中凝结会释放热量,这些完成了地-气系统之间的主要能量交换。
最后,还存在一种叫做感热输送,大意为:大气和地表相互接触,热量总会从高温向低温传导,这就形成了感热输送。
三、分层的大气,层层有妙用
j就像之前所说,大气是一个混合物。
所以,一定会有分层现象。
如果从大气各成分是否平均分布的角度看,大气可以分成两层。
从地表到85km高空,大气是均质的,除了水汽变动大,其他成分组成单一(就是均质的混合物)。
而85km以上的大气层,可以说是非均质层,可以分为氮层、原子氧层、氦层和氢层,这些层是单一气体组成。
虽然非均质层只有大气总质量的0.01%,但对地球生物有重要影响。
非均质层可分为光化层和电离层。
光化层,如臭氧层,就是阻挡紫外线的最强屏障。
而电离层包含大量离子,能够反射无线电波。
这也是我们无线电通讯,就是依靠电离层。
除了上述的分类,在气象学上,根据大气温度和运动情况,还可将大气分成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就是我们所在的最底层,这里因为热量最为集中,空气垂直运动也最为旺盛。
此外,这里的最大特点是温度随着高度上升而下降,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5℃。
对流层最高处在赤道附近,而那里的温度只有-83摄氏度。反而高纬度地区的对流层没有赤道高,他们顶端的温度为-53℃。
温度变化是区分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方法之一。
平流层随着高度上升,温度保持不变或者微微上升,平流层顶端的温度一般可达-3℃—-17℃。
此外,平流层水汽尘埃少,高空视野极佳,适合飞机飞行。
温度变化也是区分平流层和中间层的方法。
到了中间层,随着高度上升,温度急剧下降,可下降到-83℃,是大气圈中最冷的部分。
在穿越中间层后,来到暖层,顾名思义,这里是个有热量的地方。
在暖层中,温度会随着高度的上升而快速上升。
暖层是非均质层,大家耳熟能详的臭氧层所在地。
这里是吸收太阳紫外线的地方,因此高度越高,温度越高,在暖层顶端,温度可达1000℃以上。
此外,由于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的作用,暖层的空气处在高度电离状态。
因此,暖层也有好几层电离层,极光现象也出现在这个层。
在过去,气象学家曾将极光发生的最高处称作大气层的边界,约1200千米高空。
但物理学根据大气的物理特征,将3000千米定位大气上界。
这段区域,被称为散逸层,这里空气极其稀薄,随着高度上升,温度还是上升。
而且散逸层的地球引力很小,高速运动的分子可以挣脱地球束缚,逃向宇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