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脸像马、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像驴
麋鹿,又被称为“四不像”
属于偶蹄目鹿科麋鹿属
但你知道吗?麋鹿的野外种群早已消失
上海拿出300多亩地,重新为它们建设家园
日前,上海首个麋鹿野放栖息地建成开放
上海市林业总站介绍,近日,四头麋鹿在进行了健康检查、佩戴追踪项圈后,被从隔离区放归至位于崇明新村乡范围更大且具备林地、湿地等多种生境的麋鹿栖息区内,标志着上海首个麋鹿野放栖息地基本建成。
新建成的麋鹿野放栖息地基地位于崇明区新村乡,整个项目占地300多亩,被划分为麋鹿栖息区、麋田(轮牧)区、隔离区、水源涵养区和科普宣教区5大功能区。
野放麋鹿共有4头,1公3母,2020年秋季、2021年春季分两批从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来到上海,先寄养在上海动物园,后迁移至崇明新村乡。
它们取名“香香”、“业业”、“美美”、“乐乐”,名字来源于新村乡稻米文化小镇的建设目标:稻香、业兴、村美、民乐。
麋鹿野放栖息地项目由市绿化市容局、市林业总站、崇明新村乡、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动物园等多个单位联合开展。
即日起,社会团队可以提前预约参观科普馆,市民散客暂不接待。
预约方式:关注“禹悦水生态”微信,即可预约。
麋田
麋田(轮牧)区用来种植水稻和牧草,水稻禾苗或收割后的秸秆可以作为麋鹿的料草来源。每年春夏插秧之前,麋鹿都可以在水稻田里撒欢。
值得一提的是,文献资料显示:原始稻田就是利用麋鹿践踏过的沼泽地来播种的,因为那些麋鹿吃剩的叶子草根等都被麋鹿踩踏在泥里了,水和土一片粘糊,民间称之为麋田。因此有种说法,麋鹿的 “麋”字是“鹿”下加“米”字。
麇鹿起源于中国中东部的长江、黄河流域的平原或沼泽,距今200-300万年,与人类出现的时间相当。
种群数量最大时在琼、粤、湘、浙、沪、苏等多个省市都有分布。后由于栖息地丧失与捕猎增加,麋鹿数量锐减直至野外种群消失,清朝时中国境内最后一群麋鹿放养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
1900年,南海子麋鹿被西方列强劫杀一空,一部分被运往欧洲各地。至此,麋鹿在中国本土灭绝。
1898年后,饲养在欧洲各国动物园中的18只麋鹿被悉数买下, 放养在英国乌邦寺庄园内。
1985-1986年,中、英两国合作进行了麋鹿重引进项目,共重引入麋鹿77头,麋鹿正式回到故土。
截至2020年底,全国现有麋鹿数量已超过8000只,野生麋鹿数量总计达2855只。
据原上海自然博物馆麋鹿研究专家曹克清考证,野生麋鹿的最后绝灭地区较多可能是在我国东部,特别是东南部的滨海地带或沿海岛屿。
上海作为野生麋鹿最后的绝灭地区之一,引入麋鹿意义十分重要:
●实施迁地保护,建立异地种群,是保护、扩大麋鹿种群和增加麋鹿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措施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种源地,如江苏大丰,因种群增长而导致的栖息地、食源、种群密度、疾病等问题;
●另一方面,麋鹿保护的最终目标是恢复长期自我维持的野生种群,重引入使麋鹿逐渐服习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成功放归大自然积累经验、创造条件。
新村乡地处崇明西北端,世代以水稻种植为主要产业。近年来,新村乡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在“生态”上下功夫,把优质水稻种植作为主导产业。
麋鹿种群重新引入新村乡,不仅在生境条件方面契合,也使得麋鹿文化和稻米文化相得益彰,体现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显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综合:绿色上海
来源: 上海新闻广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