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有一颗强大的心脏,否则千万别看德国电影,尤其是关于二战的德国电影。
相比大洋彼岸的某弹丸之国来说,德国人对于战争的反思冷静而又客观。
2013年的《我们的父辈》是德国拍摄的三集电视剧,它带着一种自我审视的眼光看待二战。
战争将文明撕碎,将文明人毁灭,将丑陋、残酷彻底挖掘出来给你看,那些或生或死的年轻人,他们的爱情、命运无人关心,他们只不过是时代洪流中苦苦挣扎的,弱如蝼蚁一样的存在。
2008年的《浪潮》改编自真实事件。
故事发生在现代,但它告诉我们在自由、民主、文明的今天,培养一个盲目的、狂热的、纳粹式的青年卫兵其实只需要短短的五天。他们虽然无法彻底理解什么是法西斯主义,但他们已经默默的滑向了法西斯主义的深渊。
最近,又有一部德国人拍的二战题材的新片出了资源——《八月的雾》。
《八月的雾》也是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的,它以一个13岁孩子的视角看待那段黑色的历史,这类电影往往更加虐心。
海报上的小男孩叫埃勒斯,由于无人照顾,他被父亲暂时送进一家医院做杂工,这间医院专门收容那些身体有残疾或者精神有问题的病人。
埃勒斯一心以为父亲会来接他,并且带他去美国,这也是支撑他留在这家医院的唯一动力。
埃勒斯有着孩子活泼好动爱玩爱闹的天性,但也有桀骜不驯、机智勇敢的一面。面对大孩子的欺负,他敢于说不。
面对好朋友不小心把马铃薯扔到了新来的护士身上,他勇敢的喊出纳粹式的口号来化解即将到来的灾难。
他的父亲想要接他出来,却因为手续不符,被院长拒绝,他不得不带着最后的希望继续在这间医院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埃勒斯渐渐发现,这间医院并非表面上看起来的救死扶伤。每隔一段时间,一辆黑色的巴士就会带走医院的一部分病人,而被带走的病人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原来,他们是奉柏林方面的命令,拉去某个地方施行了安乐死,以实现 “去除不健康人种,净化德国民众”的计划。
而这一计划,在历史上确有其事。1939年,在希特勒的授权下,德国成立了一个秘密组织,专门负责对有残疾或智力障碍的执行安乐死。
历史上实施安乐死的黑色巴士
这些婴儿的名单被送往一个名为“严重遗传性疾病科学治疗委员会”(简称T-4)的地方,由几位医学专家进行筛选,用 号或者-号决定生死。
后来安乐死的范围从三岁扩大到十七岁,再扩大到“多余人口”,比如犹太人、吉普赛人、共产主义者等等。这是一场赤裸裸的大屠杀,不仅仅是对犹太人的清洗,对德国民众也同样造成了深刻的伤害。
电影中,在民众的抗议下,“安乐死”计划不得不在明面上暂停,但实际上,更多的病人被转移到埃勒斯所在的医院进行屠杀。
为了掩人耳目,院长发明了将蔬菜煮成没有任何营养的蔬菜汤,一天三顿给病人吃,随着体重的锐减,不少病人被活活饿死。
甚至为了节约成本,医院还发明了将药物混在树莓汁里骗孩子们喝下去,于是许多孩子前一天还活蹦乱跳的,第二天就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
埃勒斯和修女苏菲亚怀疑这些莫名其妙的死亡是一场谋杀,并竭尽所能保护着医院里的孩子们。
可惜的是,修女苏菲亚在一场爆炸中不幸身亡,在索菲的葬礼上,面对满口仁义道德的院长,埃勒斯耿直的拆穿了他的伪善,这也最终给埃勒斯招来了杀身之祸。
在一个夜晚,埃勒斯遭遇了和其他孩子一样的命运,他如愿变成一只乌鸦,出现在牵挂的女孩的床头,但他再也等不到父亲接他去美国。
人性之恶,隐藏在美丽的外表中。看似美丽的白衣天使,其实却是杀人的刽子手。
西装革履的皮囊下,尽是丑恶的纳粹之魂,他们为发明出新的杀人方法而振臂欢呼,他们打着“帮助弱者解脱”的幌子荼毒生命。
用儿童懵懂的视角描写战争,虽未动一兵一卒,一枪一炮,但却残忍的让人心痛。电影带着典型的德国风格,克制而冷峻,连镜头都是残酷的冷色调,但传达出的情感,却是大开大合,大痛大悲。
结尾的字幕更是字字诛心。
反思历史,才能铭记教训,愿历史永不再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