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周末七国纷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纷争,又并入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成三国……

这是《三国演义》开篇的第一段话,着实令人记忆深刻。

自从秦始皇登基称帝之后,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都没能跳出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怪圈,当然这并不是说统治者们不够努力,而是由于封建社会固有的局限性让王朝的寿命不能长久。

蜀汉灭亡后刘禅的下场(蜀汉灭亡刘禅乐不思蜀)(1)

当然罗贯中老先生只是在说三国,而且是以演义的形式来说自己理解的历史故事。

如果对历史研究太认真的人,其实还真不建议过多地去深究《三国演义》这本名著,毕竟《三国演义》中的“三分假”,使得它与真正的历史有着千差万别。

对于很多人来说,总是比较喜欢读曹操、刘备、孙权活着时的历史,当他们这些人物去世之后,对于这段历史的喜爱程度便会大打折扣,甚至失去了看下去的欲望。

其实历史不会因为哪一个人而停滞不前,这些英雄人物去世之后,历史依然在延续,只是可惜的是,他们活着的时候,都以结束乱世为终极目标,结果都没能一统天下。

要说三国乱世的终结者,既不是曹操的后代,也不是刘备的后代,更不是孙权的后代,而是司马懿的后代,所以善于隐忍的司马懿才是最后的大赢家。

蜀汉灭亡后刘禅的下场(蜀汉灭亡刘禅乐不思蜀)(2)

三国归晋,司马懿是奠基人,而司马昭和司马炎这对父子则是实际上的执行人,他们一个灭掉了蜀汉,一个灭掉了东吴。

可是蜀汉的末代皇帝刘禅上演了一幕乐不思蜀的戏码,而东吴的末代皇帝孙皓则作歌羞辱了司马炎,两者对比之下,残暴的孙皓倒尽显骨气。

乐不思蜀刘禅

公元234年,不可一世的诸葛亮病逝,对于蜀汉不少人来说,丞相的去世是一件十分悲痛的事情,但是对于刘禅来说,这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

毕竟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军政大事全都轮不到刘禅插手,而随着诸葛亮的去世,刘禅切切实实可以独掌朝政了。

蜀汉灭亡后刘禅的下场(蜀汉灭亡刘禅乐不思蜀)(3)

在刘禅主政初期,他确实做了一些稳定朝纲的大事,也启用了不少有能力的大臣,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刘禅变了,变得注重享乐,变得重新佞臣,尤其是宦官黄皓也开始干预朝政。

姜维对此很是痛心,便启奏刘禅将黄皓诛杀,刘禅看到奏折之后,只是好言相劝,说黄皓不过是一个小人,不用太在意,还特意要求黄皓给姜维道歉。

姜维对此气愤不已,但他又知晓黄皓在朝中势力很大,为了自保只好离开成都。

公元263年,姜维听闻钟会在关中治兵,其目的已经显而易见,要进攻蜀汉,便立即上书刘禅进行调兵遣将,可是黄皓却告诉刘禅钟会只是做做样子,根本不会打来。

刘禅觉得黄皓说得有道理,便将这事给压了下去,可是在这年的夏天,司马昭便派出了钟会、邓艾、诸葛绪大举进攻,刘禅只好慌慌张张进行抵抗。

蜀汉灭亡后刘禅的下场(蜀汉灭亡刘禅乐不思蜀)(4)

好在姜维率兵在剑阁挡住了钟会十万大军,只是没想到邓艾却偷渡阴平直奔成都。

看着兵临城下,刘禅派诸葛瞻抵抗,结果诸葛瞻战死在了绵竹,面对此情此景,蜀汉内部便出现了投降派,刘禅顺水推舟投降了邓艾。

之后的刘禅被“邀请”到了魏国的都城洛阳,在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时,特意安排人演奏蜀中乐曲,刘禅却表示“此间乐,不思蜀”。

残暴昏庸孙皓

在蜀汉灭亡后的一年,东吴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吴景帝孙休去世了,他原本是有儿子的,只不过很年幼,东吴中一些和孙皓关系较好的官员则拥戴年纪稍大的孙皓。

在朱太后的支持下,23岁的孙皓成为了东吴的皇帝,史称吴末帝,孙皓继位之后,便大赦天下,将拥戴他的那些人都封了大大的官。

蜀汉灭亡后刘禅的下场(蜀汉灭亡刘禅乐不思蜀)(5)

刚开始,孙皓表现地确实很像英明的帝王,他颁布法令抚恤人民,还下令开仓振贫,减少宫女的数量和放生宫中的珍奇异兽。

乍一看,这样的皇帝确实是个好皇帝,可是让很多人都想不到的是,一段时间之后,孙皓就变了。

他觉得自己年少有为,治国有成,便心生享乐之心,人一旦开始不思进取,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

孙皓也开始变得残暴昏庸,喜好酒色,这时候拥立孙皓继位的臣子有些开始后悔,便想着规劝一下孙皓。

蜀汉灭亡后刘禅的下场(蜀汉灭亡刘禅乐不思蜀)(6)

可是孙皓根本不听,有时候被劝得急了,便会直接命人将其诛杀,比如说拥立他继位的大臣张布,就死在了孙皓的刀下,更可恨的是,他还将张布的女儿抢进了后宫。

孙皓作歌羞辱司马炎

公元279年,孙皓在东吴的口碑已经差到了极点,晋武帝司马炎便兵分六路伐吴。

面对大军压境,孙皓倒没有想着立即投降,还派兵抵抗了一下,但失败早已经是定局,东吴的灭亡也已经注定。

孙皓学着刘禅的样子,投降了晋军,自此之后,天下一统,尽归于晋。

蜀汉灭亡后刘禅的下场(蜀汉灭亡刘禅乐不思蜀)(7)

在此之后,孙皓也被送到了洛阳,可是面对司马炎的高高在上,孙皓倒没有表现地如同刘禅般憨傻,反而展现出了刘禅没有的骨气。

尽然孙皓不识时务,司马炎便想着挖苦孙皓一下,于是他安排了一场特别隆重的宴会,期间司马炎便要求孙皓为自己演唱一下吴国的流行歌曲。

孙皓自然明白,这是司马炎的羞辱之举,但是他却没有推辞,想了想之后,为司马炎唱了一首《尔汝歌》,歌曰:

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祝汝万寿春。

我们看这首诗歌时,似乎觉得这歌是祝福语,但司马炎听到之后,气愤不已,心中很是恼火,因为在当时,“尔”、“汝”是一种不敬之语,流行于市井之间,本身就带有很强的蔑视之意,这两者相结合,更是对蔑视的加强。

蜀汉灭亡后刘禅的下场(蜀汉灭亡刘禅乐不思蜀)(8)

可是碍于皇帝的威严,司马炎只好将这口羞辱咽了下去,但是却暗中加强了对孙皓的幽禁,仅仅四年之后,孙皓便去世了,至于去世的原因,想必各位心中自明。

近年来出现了不少为刘禅洗白的文章,对于这点,我只能呵呵,但是无论如何,与素以残暴著称的孙皓相比,他是没有骨气的,这是不争的事实。

参考文献:《三国志》等。

(图网,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