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辉发河]也谈梅河口的“头八石”地名(《海龙纪行》)

  我这个人,比较轴,认准一件事,不弄清楚不回头。自从去年考察梅河口市的头八石、二八石、三八石、四八石、五八石、六八石以来,尽管也了解了当地关于地名来历的三种说法,但总是觉得还不落体儿,时不时的就又想起来。今天,又有所想,也有所感。

梅河口市旅游推介(穿越辉发河也谈梅河口的)(1)

  联系开原地名,现在还有头寨子、二寨子、三寨子、四寨子、五寨子、六寨子等村寨,考察其为金代地名,与军屯有关,故才有这统一的编制序号。开原现在还有头社、二社、四社、六社、八社、九社等里社,这是清初康熙年间民屯的产物,故才有统一编定的序号。

  既然开原带有序号的诸寨子、诸社都是古代军屯或民屯的产物,那么梅河口地区原来是清代的盛京围场,清末统一放荒招垦,统一用序号编排村屯,似乎也不无河能。

  回到清代,这类以序号编排村屯名称的事,终清一代都不曾断过,一直都有,但分布于各地。

  乾隆年间,由于京城里八旗子弟日益增多,游手好闲且败光了祖业,生计难以维继,于是朝廷组织“京旗回屯”运动,把他们组织起来,回到老家东北,许多村屯被编为头屯、二屯、三屯、四屯、五屯等。

  《清实录》记载,从乾隆九年(1744 )起 ,在京八旗散丁(没有营生者),有兄弟三人者要有二人前往东北,,有兄弟二人者必有一人去屯垦。当年八月首批京旗闲散1000 户,从京都顺天府宛平县草帽胡同起程,行走两个多月的时间,于十一月上旬到达拉林、阿勒楚喀地区。此后陆续送屯,例如:

  乾隆二十一年(1756)二月,一起500 户移驻京旗到达阿勒楚喀海沟,置为八屯。

  乾隆二十二年(1757 ), 又移500 户到达阿勒楚喀洼浑(瓦珲),置为八屯。

  乾隆二十三年(1758 )春,再移500 户到达阿勒楚喀西沟,置为八屯。

  乾隆二十四年(1759),继续移500 户到达拉林霍集墨,置为八屯。

   乾隆九年至二十四年拉林、阿勒楚喀共移驻京旗闲散3000 户,编出若干处八屯。“这些人到拉林后,采用跑马占荒的方式圈占土地,平均每户50 垧。政府还发给每户耕牛2 头及足够的生产工具。”以八旗建制,每旗建一屯,称海沟八旗、阿城八旗、西沟八旗等;每旗建头屯、二屯、三屯等村落不等,一线排开, 一字长蛇阵,就出现了海沟八屯、阿城八屯、西沟八屯等。

  这种移屯情况不仅在东北,在新疆也有。乾隆二十九年(1764),锡伯1020户兵丁从开原等盛京地区移驻新疆伊犁,在伊犁河南岸,每旗为一屯,八旗设八屯,故称锡伯八屯。乾隆三十一年(1766),乌鲁木齐地区也有中营九屯、左营八屯、右营七屯、济木萨五屯、玛纳斯左右两屯、库尔喀喇乌苏一屯、精河和木垒各一屯。甚至四川也有,乾隆皇帝在平叛胜利后,于大﹑小金川设立懋功﹑章谷﹑抚边﹑绥靖﹑崇化等五屯﹐驻军屯垦﹐以防再次发生反抗事件。

  清朝不止乾隆一朝,历朝历代都有这种移屯现象。嘉庆二十五年(1820 ) ,在双城堡周围共建了120 个旗屯。最先建的是陈营子八个旗,每旗5 屯,共40 屯;接着建新营子八个旗,每旗5 屯,也是40 屯;最后又建了后来的八个旗,每旗5屯,共40 屯,总共120 屯。每个旗下辖5 个营子,称头屯、二屯、三屯、四屯、五屯。陈营子各旗的头屯安置56 户,其余二、三、四、五屯各安置48户;新营子各旗的头屯安置28 户,其余二、三、四、五屯各安置24 户;另外新正黄旗加了一个六屯,安置24 户;正红旗三屯南面加了一个小三屯, 称半拉三屯,安置12 户。道光五年(1825)至二十七年(1847),在今哈尔滨市区的南岗区有镶红旗头屯、正红旗头、二、三、四、五屯,动力区有正黄旗头、二、五屯,平房区有正黄旗三、四屯,道里区有镶红旗头、二屯。光绪二年(1876),将呼兰十间房附近的10屯扩充至20营屯:正白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红旗自东向西排列,每旗各五屯,自南始依次头屯、二屯至五屯,营基间距南北四里七,东西九里四。

  所移驻的八旗也并非全是京师八旗,不家盛京八旗,“设黑龙江屯庄、呼兰立庄四十所,选盛京旗丁携家往,官为资装筑屋庀具,下给地亩六十,十丁一庄,每六亩给籽种二斗,庄给牛六头,口粮并给。温德亨都尔图亦如之。凡随缺官地归旗入册,禁职官侵占。”

  有些八屯之称谓,如同梅河口市的头八石、二八石一样,如《清实录》记载拉林地方“乾隆九年由京都挪移闲散满洲上百五十户,分为头八屯、二八屯居住。乾隆十年,由京都挪移闲散满洲二百五十户,添与二屯居住”。

  即便梅河口地区的头八石、二八石,也并非仅此一种写法。《盛京通志》《盛京典制备考》记载设在这里的围场名叫“八旦岗子围”,表明八石也写作八旦;《奉天全省舆地图说·图表》“海龙府图”中标注的是“头百担、二百担、三百担、四百石、五百担、六百担”,可见八石又写作百担;《大清一统志》《盛京通志》称头八石河(吉庆河)为“依巴丹河”,则八石也写作巴丹。特别是与之相类似的伊通县伊巴丹,也作伊丹、一把旦、一把弹等。很显然,八石不是汉语,绝不是汉语计量单位如八石粮、八百担粮之意,那么就一定是“土堆”或“封堆”的意思吗,看来也值得商榷。

  “八石”其含义,有没有和清代的军屯,尤其是民屯的关呢?围场开禁,放荒招垦,政府因某种特别的原因继续掌控这片山岗耕地,统一编号命名。也类似盛京围场都开禁招垦了,其中也有例外,比如在东丰县、柳河县等地保留了“养鹿官山”作为“皇家鹿苑”,继续封禁而未放荒开垦,看来是不能一概而论的。本文也仅是提出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作为有益探讨,距离最终定谳还有一定的考证之路要走。

2021年12月27日刘兴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