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市场假说和无效市场假说时间(新古典市场理论的八个悖论)(1)

文章来源:经济学原理

ID:jingjixue_yuanli

作者:张维迎

尽管人们普遍认为,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是一个逻辑严密的体系,但事实上,作为一种市场理论,这个体系存在严重的逻辑悖论。

新古典经济学体系,存在严重的逻辑悖论,因而误导了人们对市场的理解。下面是我总结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八个悖论。

市场的有效性

以市场的不存在为前提

根据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完全竞争市场,并且只有完全竞争市场,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因而是最有效率的市场,任何偏离完全竞争都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完全竞争的前提是没有规模经济,没有收益递减,或者说用技术术语讲,生产集是凸的(convexity)。也就是说,完全竞争与规模报酬递增是不相容的。

但市场存在的前提是分工和专业化。正是专业化和分工带来的好处,使得生产不同产品的人们相互交换成为一种多赢,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所有人都好。而分工和专业化的好处主要来自生产上的规模报酬递增(除了外生的比较优势)。这意味着,逻辑上讲,最有效率的市场以市场不存在为前提,导致市场出现的因素反倒成了市场失灵的因素。

这被称为“看不见的手”与“别针工厂”(分工定理)的矛盾:二者不能同时为真。新古典经济学家没有办法解决这个矛盾,只好把“分工”当作一个“给定的”存在,从而也就假定市场中的产品和产业都是“给定的”。这就决定了新古典市场理论只能是静态的,不可能是动态的。

市场的有效性与创新不相容

完全竞争是指无数个小企业用相同的技术、以相同的成本生产完全相同的产品,因而每个企业面临的都是具有无限弹性的水平需求曲线,在市场上无足轻重。但现实中,创新是市场竞争的基本手段。创新意味着做与众不同的事情,如生产新的产品,或者用新的生产方式生产差异化的产品。因此,创新者的需求曲线一定是向下倾斜的,不可能是水平的。而且,越是颠覆性的创新,创新者面临的需求曲线越陡。

因此,完全竞争与创新是不相容的:要实现完全竞争,就不能有创新;反之,只要有创新,就不可能有完全竞争。或者按照正统经济学的逻辑,创新一定导致垄断,带来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有效市场和创新不可兼得。

主流经济学家在研究创新的时候,从经验分析中得出了所谓“创新和竞争负相关”的结论(最近又有所谓的“倒U性关系”的结论)。这个结论听起来令人别扭,完全不同于“竞争是好事”这个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其原因就在于“完全竞争”的概念性错误。经济学家宣称经验研究印证了熊彼特的“垄断有利于创新”的观点,其实他们完全误读了熊彼特。熊彼特的真正想说的是,主流经济学把竞争概念搞错了,把真正的竞争当垄断了。

市场的有效性

与市场的有序性不相容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最有效的市场是原子式市场,每个生产者都是无名小卒,不能有自己的品牌,消费者无法在他们之间做出区分。但真实的市场上,品牌是是市场有序运行不可或缺的机制,是生产者对消费者的承诺,是生产者吸引消费者和消费者监督生产者的重要手段。如果没有品牌,坑蒙拐骗等欺诈行为不可能受到有效约束,生产者不可能得到消费者的信任,市场交易活动不可能超出熟人范围。

进一步讲,一个企业要有品牌,就必须有足够大的规模,占有足够大的市场份额。这是因为,人的认知能力和记忆有限,消费者没有办法记住太多的生产者的名字。如果一种产品有无数多的小企业生产,每个生产者的市场份额微不足道,市场一定的无序的。所以我们看到,每个市场上的每个行业,通常都由有限的少数厂家主导。

因此,依照新古典经济学的逻辑,最有效率的市场(完全竞争市场),一定是无序的市场;反之,有序运行的市场,一定是没有效率的市场。

外部性理论与技术进步的事实

是矛盾的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外部性的存在会导致个人最优与社会最优的不一致,因而带来效率损失。特别地,由于创新和技术进步存在外溢效应,在竞争的市场上,个人和企业并不能获得创新带来的全部社会收益,因而不可能有足够的激励从事创新,市场经济中的技术进步一定很慢。只有当创新者得到政府补贴的时候,创新速度才会足够快。

但事实是,市场经济下的技术进步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快的。自工业革命以来,技术变化不断涌现,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让每一代人可以享受前一代人根本无法想象到的东西。正是快速的技术进步把人类拉出了马尔萨斯陷阱,这一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848年就认识到了。在《共产党宣言》,他们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另一方面,按照主流经济学理论,政府是解决外部性的有效手段。但事实是,那些经济由政府主导的国家,技术进步恰恰是最慢的,甚至是停滞的。这些国家的消费者能享受到的新产品、新技术,都是市场经济国家发明的。

资源最优配置与经济增长不相容

从前面四个悖论导致了第五个悖论:有效市场与经济增长是不相容的。这是因为,最优的资源配置要求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也就是不能有规模报酬递增,不能有创新,不能有品牌,而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来自分工和专业化、报酬递增、创新和技术进步,以及市场规模的扩大。这几个方面又是相互依存的:分工和专业化赖于规模报酬递增;分工和专业化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收入水平,推动市场规模的扩大;市场规模的扩大又进一步深化分工和专业化;如此等等。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下,经济增长只能来自配置效率改进,而配置效率的改进以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为前提;一旦资源达到了最优配置(即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经济就不可能再增长了。

因此,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市场要有效,就不能有增长;反之,经济要增长,市场就不可能有效(或市场还没有达到有效)。正因为如此,新古典增长理论不得不假定技术进步是“外生的”(天下掉下来的馅饼)。罗墨等人为了把技术进步内生化,不得不用“垄断性竞争”假设取代“完全竞争”假设,而垄断性竞争又是按照完全竞争概念定义的,因而是非帕累托最优的。所以,内生增长理论实际上是一个“杂种”(hybrid),类似天文学中的第谷体系(Tychonic system)(太阳围绕地球转,其他行星围绕太阳转)。

市场的有效性与计划的有效性

是等价的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市场的有效性以一系列的假设—包括偏好、资源和技术给定、完全竞争、完全信息等—为提前。这意味着,一方面,由于这些假设在现实中一个也不满足,因此,现实的市场一定是没有效率的、失灵的;另一方面,如果这些假设都能得到满足,如同奥斯卡·兰格等人在上世纪30年代的大争论中就证明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等同有效率的。兰格的论点当时被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在逻辑上无懈可击,因为,在新古典理论框架下,市场经济有运行和计划经济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确实完全相同。

因此,新古典经济学无法在计划与市场之间做出优劣之分。如果你真的认为新古典经济学是一个好的市场理论,遵循逻辑一致性原则的话,你不可能理直气壮地反对计划经济。

外部性市场失灵理论与垄断市场失灵理论是矛盾的

主流经济学以完全竞争为基准,证明外部性和垄断都会导致市场失灵,因而需要政府干预。但这两种市场失灵理论是相互矛盾的。

一方面,按照外部性市场失灵理论,如果存在负外部性(如生产时排污),私人利润最大化的决策将导致产量大于社会最优;另一方面,按照垄断市场失灵理论,如果企业有定价权,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将小于社会最优。这意味着,同一个行业,如果存在负外部性,垄断倒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可以矫正外部性导致的效率损失(生产过度);同样,如果存在垄断,负外部性也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可以矫正垄断导致的效率损失(生产不足)。至于矫正到何种程度,最终的产量究竟是仍然生产过多,生产不足,还是刚好等于社会最优,是个经验问题。至少理论上,你不能同时既反对负外部性,又反对垄断!

垄断理论与代理理论是矛盾的

如前所述,根据新古典经济理论,垄断者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低于完全竞争情况下的均衡产量,因而带来效率损失(生产不足)。但根据代理理论,由于信息不对称,股东没有办法完全监督经理人,经理人的目标不可能是股东偏好的利润最大化,更可能是销售收入最大化(或市场份额最大化),因为经理人的控制权收益与销售收入或市场份额的关系更密切。此时,经理人选择的最优产量会大于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因此导致生产过度。

如此看来,如果垄断者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不是社会最优的,经理人的道德风险反倒可以缓解垄断导致的效率损失;或者反过来,如果道德风险是件坏事,垄断反倒可以缓解道德风险带来的效率损失。同一个行业,同时反垄断和反道德风险是矛盾的。

-END-

有效市场假说和无效市场假说时间(新古典市场理论的八个悖论)(2)

经济大势,行业动态

世事经觉,见微知著

独立观点,分享共享

有效市场假说和无效市场假说时间(新古典市场理论的八个悖论)(3)

有效市场假说和无效市场假说时间(新古典市场理论的八个悖论)(4)

分享每一份收获

本文系“赵民微分享”公众号转载文章,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