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丨加琳玮
美国家喻户晓的娱乐明星金·卡戴珊最近又摊上事了。
卡戴珊的个人品牌KKW Beauty在6月25日推出了一个塑身衣系列“kimono”,这是个日文词汇,译为“和服”。
当日卡戴珊在Instagram上宣布了这一消息,并发布了产品图。发布一周后,收获了280多万个点赞和4万多条评论。
卡戴珊一向以丰乳细腰肥臀这一符合西方主流审美的身材为粉丝所追捧,去年七月,她的香水产品KKW Fragrance还推出了一款以自己原比例身材为瓶子模型的香水。
因此,卡戴珊塑身衣的推出原本是件让粉丝众望所归的事,她本人也称,筹备这些产品花了15年时间。没成想,却因为“和服”这一名称而迅速遭到日本网友的重斥和抵制。
其实从塑身衣的产品图来看,卡戴珊并非没有考虑到当前时尚界最重视的客群包容性。首先,塑身衣没有花里胡哨的颜色和花纹,几乎包含了亚裔到非裔的各种肤色。其次,尺码上也顾及了各种类型的身材,从XXS到4XL的消费者都可以穿。
但实在令人费解的是,她选择了和产品完全搭不上边的“和服”为名。而她也从未解释这一点。
界面时尚翻看了许多网友评论,观察到大部分人愤怒的地方在于,认为卡戴珊擅自使用别国经典文化且呈现方式太过偏离、毫无共同点,并因此判断她不尊重和服文化。
日本网友“Katie”还质疑称:“卡戴珊自称塑身衣的背后有很大的团队,那为什么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提出这个名称的问题。”
如果说网友批判只是前菜的话,京都市长亲自下场发声,意味着这件事真的引起了日本政界的重视。
6月28日,京都市长门川大作向卡戴珊发了一封公开信,信中建议她重新考虑注册“和服”为品牌商标一事。
门川大作在声明中表示:“和服是一种传统的民族服饰,是在我们丰富的自然和历史中,通过日本前人不懈的努力和研究而形成的。”
并称,这些年他很高兴看到各国游客喜欢穿和服。不过为了保护这一文化遗产不被垄断,因为京都市正在申请和服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信的最后,门川大作邀请卡戴珊访问京都,体验和服文化,以便更好地理解他在信中表达的情感。
卡戴珊此次的事件是一次典型的时尚界文化挪用反面教材。
哲学家James O. Young 2008年出版的《文化挪用与艺术》(Cultura Appropriation and the Arts)给出了文化挪用的定义:单一个人或一个文化群体未经许可,采用、侵占、抄袭复制某一文化的形象。
在以创意为主导的时尚界,各国文化互相交流借鉴、求同存异并没有错,尤其是在国际化的今天,各国消费者对他国文化也很感兴趣。
这种时候,对于文化的解读和呈现便更加充满挑战。如何让消费者认同其他国家品牌对自身文化的解读、是否能传递正确的文化符号意义,在解码和译码之间,品牌已经脱离了单纯卖货的范畴,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传播责任。
而品牌们往往只看到了市场对于文化多样性的欢迎,却忽略了各国消费者对自己国家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维护感。
这导致文化挪用失误的现象在时尚界频发。
同样是在今年6月,时尚圈还发生过和卡戴珊非常相似的事件。
墨西哥政府控诉委内瑞拉设计师品牌Carolina Herrera的2020度假系列涉及文化挪用,要求她做出解释。
墨西哥文化部长Alejandra Frausto认为,这个系列滥用大量墨西哥当地独有的文化和设计元素,强调其所用的一些图案对墨西哥部分地区和当地人民而言非常特别。并向品牌发信询问,当地民众是否会从Carolina Herrera的服装销售中获益。
这又体现了文化挪用中另一个不讨好的原因。时尚界不只有创意,最终创意和设计基本都以品牌化的形式输出,最终都会成为一门生意。而这种商业化会阻碍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感情连接。
而当某种弱势文化被强势文化挪用,强势方可能只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加多元,却不能真正理解另一方的文化。一旦弱势方的文化被误用或被误解,弱势文化并没有足够的资源为自己辩护,因此难以纠正外界的错误认知。
只是在社交媒体时代,即便是处于弱势文化地位的群体,也敢于发声,讨伐那些卖去全球各地的大型时装屋、有着千万粉丝的明星。
例如Dior 2019早春度假系列广告让美国女星詹妮弗·劳伦斯打扮成墨西哥传统马术竞技会的女骑士,这让许多人表示不满,“为什么不让一个真正的墨西哥女性出镜,反而让一个白人女明星代表她不了解的文化拍广告?”
Gucci 2018秋冬大秀也引发过热议,因为有几位模特戴着锡克族特色头巾走秀。推特用户@Harjinder Singh Kukreja就发文称,“锡克教头巾不是什么为白人模特设计的潮流新配饰,而是我们这些虔诚锡克教徒的信条。”
CHANEL 2017春夏系列中有一款售价1325美元的澳大利亚回力镖,这让不少澳大利亚人很不满,认为品牌挪用了澳大利亚本土文化并以此牟利。
而同样因社交媒体而严重影响品牌发展的还有Docle & Gabbana。去年11月,由一则涉及文化挪用的视频引发了品牌创始人Stafeno Gabbana和网友的骂战,他对中国的侮辱性言论导致品牌在中国及许多国家遭遇强烈抵制,直到现在还没有恢复在中国市场的市场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