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诗中的乌衣巷在哪里(从刘禹锡的诗乌衣巷中走来)(1)

这世间的桥,何止千千万。

这世间以“朱雀”命名的城、街、门、桥……又何止万万千。

但这世间的朱雀桥,却只此一座——南京秦淮河上,旧时乌衣巷边,这一座从中唐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中走来的朱雀桥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诗中的乌衣巷在哪里(从刘禹锡的诗乌衣巷中走来)(2)

当刘禹锡还未曾亲至穆棱(当时的南京),就已经在心中为乌衣巷勾勒了这样画面,桥边野草生,巷口夕阳斜。

他凭吊的是东晋秦淮河上的朱雀桥,和南岸乌衣巷曾经的繁华与喧嚣吗?他怀念的是旧日好时光吗?

刘禹锡诗中的乌衣巷在哪里(从刘禹锡的诗乌衣巷中走来)(3)

如此,就似乎太浅了。

太浅是不足以让这一座朱雀桥,从现实中成为废墟后,又成为人们心中的桥。

刘禹锡诗中的乌衣巷在哪里(从刘禹锡的诗乌衣巷中走来)(4)

就如清代文人陈文述的诗《朱雀桥》云:

野草溪花媚晚凉,残基犹说晋咸康;

镇注桥北无遗址,何处当年廿四航?

刘禹锡诗中的乌衣巷在哪里(从刘禹锡的诗乌衣巷中走来)(5)

看来,从唐时到清代,这朱雀桥边的野草溪花开得更加妩媚,却愈见荒芜凄凉。残存的桥基,犹自坚强地证明着,曾经晋时风物,和曾经桥上过往的王谢两家的族人。

如今,遗址已经无处可寻,当年秦淮河上的24座浮航今天也只见闻与传说了。

刘禹锡诗中的乌衣巷在哪里(从刘禹锡的诗乌衣巷中走来)(6)

对了,朱雀桥是一座浮桥,历史上又称为大航、大桁、朱雀桁、朱雀航,东晋时期建在内秦淮河上,时为交通要道,也是六朝时期分布在石头城至清溪之间秦淮河上24座浮航中最大、最重要的一座。

何为浮桥?

如你所想,浮在水面上的桥,以船或浮箱代替桥墩。军队采用制式器材拼组的军用浮桥,则称舟桥。历史上关于浮桥的记载,最早是出现中国。

刘禹锡诗中的乌衣巷在哪里(从刘禹锡的诗乌衣巷中走来)(7)

先秦的《诗经·大雅·大明》中载:

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邦有子。

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有关浮桥的这一段,记载的就是公元前1184周文王姬昌为了迎娶太姒而在渭河架设浮桥的历史。

刘禹锡诗中的乌衣巷在哪里(从刘禹锡的诗乌衣巷中走来)(8)

当时的场面如此盛大,文王筹备婚礼是喜气洋洋,将要迎娶的殷商姑娘是美若天仙,卜辞表示婚姻吉祥是天作之合,文王亲自到渭水旁迎接。造船相连做浮桥渡河而去,婚礼隆重一切都荣光赫赫。

刘禹锡诗中的乌衣巷在哪里(从刘禹锡的诗乌衣巷中走来)(9)

可别小看这《诗经》中的一笔带过,简单的几个字,可比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记载的——波斯王大流士入侵希腊时,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上所建造的浮桥要早了五百多年。

刘禹锡诗中的乌衣巷在哪里(从刘禹锡的诗乌衣巷中走来)(10)

除了明证中国浮桥历史之早,据学者考证,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有使用浮桥的权利,用毕即撤,可见稀贵。但是,到了战国“礼崩乐坏”,浮桥也就流为民间所用了。

刘禹锡诗中的乌衣巷在哪里(从刘禹锡的诗乌衣巷中走来)(11)

至于,秦淮浮航“二十四航”的说法,出自南北朝末期顾野王所编纂的《舆地志》

自晋及陈,阻淮为固,西连石头,东至运渎,浮航往来,总二十四所。一旦有警,辄断舟栅流,号称险隘。隋平江南,诸航始废,杨吴筑城,淮流益狭故迹尽湮。

原来如此,浮桥还有军事上的意义,但是,《建康实录》卷九许嵩注引《舆地志》又云:

六代自石头东至运署,总二十四所,度皆浮航,往来以税行。

刘禹锡诗中的乌衣巷在哪里(从刘禹锡的诗乌衣巷中走来)(12)

看来,这才是主要目的,向过往行人收税,有利可图,所以导致可能在有人过河的地方都设立了浮桥,以至于24个之多。好像,也是可以理解的“人之常情”,官府垄断行为嘛。

故事里的朱雀桥,带着神秘和玩味

不管如何,朱雀桥的声名鹊起,不在生前,却是死后。

准确地来说,是因为刘禹锡的《乌衣巷》而意外地获得了审美意义上的永恒。

刘禹锡诗中的乌衣巷在哪里(从刘禹锡的诗乌衣巷中走来)(13)

宋朝,徐铉在《稽神录·酤酒王氏》中揭秘了当年朱雀桥陨落的一则故事,这是发生在公元403年晋安帝元兴二年的旧事:

建康江宁县廨之后,有酤酒王氏,以平直称。癸卯岁,二月既望,夜,店人将闭外户,忽有朱衣数人,仆甚盛,奄至户前,叱曰:“开门,吾将暂憩于此。”店人奔告其主,其主曰:“出迎。”则已入坐矣。主人因设酒食甚备,又犒诸从者,客甚谢焉。

顷之,有仆夫执细绳百千丈,又一人执撅弋数百枚,前白请布围,紫衣可之。即出以弋钉地,系绳其上,围坊曲人家使遍。良久曰:“事讫。”紫衣起,至户外,从者白此店亦在围中矣。紫衣相谓曰:“主人相待甚厚,空此一店可乎?”皆曰:“一家耳,何为不可?”

即命移代,出店于围外。顾主人曰:“以此相报。”遂去,倏忽不见。顾视绳弋已亡矣。俄而,巡使欧阳进 巡逻夜至店前,问:“何故深夜开门?又不灭灯烛,何也?”主人具告所见,进不信,执之下狱,将以妖言罪之。居一日,江宁大火,朱雀桥西至凤台山,居人焚之殆尽,此店四邻皆为煨烬,而王氏独免。

刘禹锡诗中的乌衣巷在哪里(从刘禹锡的诗乌衣巷中走来)(14)

特别喜欢这个小故事,故全文摘录。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有个卖酒的王家,因为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一伙穿着红衣服且态度极其不友善的人,而获得了意外的馈赠——江宁大火之中的幸免于难。

以今日视角来解读,这个短短的三百多个字,道尽了人情世故和人间百态,故事中的留白也恰到好处,令人回味无穷。

比如,这个王家是做生意的人精,即使是神差鬼使也能给哄得主动徇了私情。

刘禹锡诗中的乌衣巷在哪里(从刘禹锡的诗乌衣巷中走来)(15)

其实,想想,为何那一伙朱衣人态度不善?专门来人间放火的,估计也被少挨骂,又或者在他们眼中,面对必死之人也没有善待的必要。但最终,人间温情还是感化了冷硬心肠。

再则,故事中的巡视一类,又何曾和颜悦色,一个不如意就以妖言惑众打下狱去。

这大概就是普通平头百姓的处境,处处受管制,还要被教育一心向善,种种洗脑和束缚,从古至今,大概都是能够找到共鸣点的。

刘禹锡诗中的乌衣巷在哪里(从刘禹锡的诗乌衣巷中走来)(16)

当然,我们还得说回我们的主角——朱雀桥,在一场大火中被焚为灰烬了。事实真相已难以追寻,但是这并不是朱雀桥命运的终点。

它的使命,是在千古流芳的诗词中,获得秦淮河畔我们凭吊历史的一个依靠、一个背景、一个永远存在的坐标。

诗词里的朱雀桥,带着历史的感伤

这份感伤,也许与送别有关。自古桥边渡口多离别,当客船或马车远去,桥上的那个身影,逐渐变小、模糊,最终就会成为眼中、心中的一个痛。

刘禹锡诗中的乌衣巷在哪里(从刘禹锡的诗乌衣巷中走来)(17)

唐朝的“大历十才子”韩翃《送客之江宁》吟诵道:

春流送客不应赊,南入徐州见柳花。

朱雀桥边看淮水,乌衣巷里问王家。

千闾万井无多事,辟户开门向山翠。

楚云朝下石头城,江燕双飞瓦棺寺。

吴士风流甚可亲,相逢嘉赏日应新。

从来此地夸羊酪,自有莼羹定却人。

刘禹锡诗中的乌衣巷在哪里(从刘禹锡的诗乌衣巷中走来)(18)

虽然今人对这首诗的定调是“应酬诗”,说得花团锦簇但是内容空泛,但是我却觉得这颇为符合人情往来的现实。借着送客到南京,却也是游历了一番名胜古迹、大好山川,不见离愁,却颇见喜悦,比起此后提及朱雀桥的诗词,却是难得的喜胜悲的跳脱。

刘禹锡诗中的乌衣巷在哪里(从刘禹锡的诗乌衣巷中走来)(19)

到了宋朝及以后,但凡诗中遇见“朱雀桥”的,追忆、寂寞、荒凉就成了主色调。

辛弃疾醉酒狂吟曰:

朱雀桥边,何人曾道,野草斜阳春燕飞。

刘禹锡诗中的乌衣巷在哪里(从刘禹锡的诗乌衣巷中走来)(20)

还能有谁,不就是刘禹锡吗?如果不是他,这可入诗的典故就少了一座朱雀桥。

朱敦儒的《朝中措·登临何处自销忧》大概就是文人登临凭吊朱雀桥的标准状态:

登临何处自销忧。直北看扬州。

朱雀桥边晚市,石头城下新秋。

昔人何在,悲凉故国,寂寞潮头。

个是一场春梦,长江不住东流。

刘禹锡诗中的乌衣巷在哪里(从刘禹锡的诗乌衣巷中走来)(21)

正逢宋朝变动,诗人回想起南渡初期时,宋高宗由扬州移居建康,自然会回望扬州,心生今昔盛衰的感慨。石头城、朱雀桥,新秋晚市自是热闹,但是江山犹在、四季如常,但终是物是人非。

刘禹锡诗中的乌衣巷在哪里(从刘禹锡的诗乌衣巷中走来)(22)

桥下的潮水依旧流淌,回首前尘往事却好像大梦一场,魏晋时的热闹如此,如今国家的江河日下,也是如此,诗人心头的悲凉和寂寞也可想而知了。

这份对于家国忧思的共鸣,在元代的白朴初至金陵与诸公会饮时也感同身受,所以他说:

赋朝云,歌夜月,醉春风。

新亭何苦流涕,兴废古今同。

朱雀桥边野草,白鹭洲边江水,遗恨几时终。

唤起六朝梦,山色有无中。

刘禹锡诗中的乌衣巷在哪里(从刘禹锡的诗乌衣巷中走来)(23)

六朝繁华的旧梦,到底是文人心中不曾褪去的旖旎和向往。

正如明代的高深甫说的“风尘梦醒黄梅雨,芳草心悬朱雀桥。”(《金落索·四时怨别》套曲)

也是元代的王冕在南京送别余局官所说的:

红堕香愁燕子飞,风流王谢今安在?

我欲去寻朱雀桥,淡烟落日风萧萧。

交疏结绮杳无迹,但见野草生新苗。

刘禹锡诗中的乌衣巷在哪里(从刘禹锡的诗乌衣巷中走来)(24)

也是清人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中所撰写的:

六朝燕子年年来,朱雀桥圮花不开。

未须惆怅问王谢,刘郎一去何曾回?

刘禹锡诗中的乌衣巷在哪里(从刘禹锡的诗乌衣巷中走来)(25)

所谓“千古繁华同一梦”,当宋朝的马之纯来描摹当初的盛景之时,他如此说道:

乌衣巷口排金屋,朱雀桥边立粉墙。

有底繁华难说似,何妨把作画图张。

刘禹锡诗中的乌衣巷在哪里(从刘禹锡的诗乌衣巷中走来)(26)

对啦,今天,我们在秦淮河上所见的朱雀桥自然是后人新建附会之作,拙劣的石桥和金字, 也很难让我们去和曾经那个风流倜傥的朝代产生什么联系。

但是,我们不需要更多,我们只需要一个名字、一段记忆、几首诗词,就能架构起我们心中的朱雀桥。

刘禹锡诗中的乌衣巷在哪里(从刘禹锡的诗乌衣巷中走来)(27)

桥,为渡人,朱雀桥,却为渡心。

南京,这一座饱受摧残却始终屹立存在的城市,注定要甩开历史上所有的悲情,在未来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那就让朱雀桥曾经的辉煌和历史感伤,以及所代表的曾经的困难,都成为风中的过往,我们的眼光,在未来。

原创文章@一渊诗话 如喜欢需要转载,请注明出处。写文不易,谢谢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