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路桥客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在自己的书架上,有几套丛书是自己一直精心摆陈的,有新书面市也会果断入手,仅仅是封面和书脊的统一装帧风格收入眼底,都能有莫大的精神愉悦感。

自己长期致力于收藏的丛书,有江苏译林的人文与社会译丛、江苏人民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华东师大的轻与重文丛、北京大学的博雅文库、上海译文的译文纪实与睿文馆,不一而具。 这些丛书陈列在书架上,积累的不止是思想,还有看待这个复杂难懂世界的思考方式。

今天,单独着重介绍国内策划的几种外国丛书。 编纂丛书是我国的优良文化传统,把单种书籍按照一定体例和原则汇编,或按年代、或按学科,也有综合性丛书,如民国知名的《万有文库》《国学基本丛书》《东方文库》等丛书。自京师同文馆设立,西学东渐,新旧思想剧烈冲突,各种主义、党派、学派、教派纷纷出现,中西文化频繁交流,由此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局面,各种国外书籍被引进,汗牛充栋。改革开放后,出版界和学术界重新赓续这份传统,涌现了大量翻译著作。

其中,首推江苏人民社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它于1988年创立,透过它,几乎可以看到整个海外汉学研究的变化。这套译丛已出图书近两百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科技史等领域。 知名学者刘东在1988年筹划“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时,就表达了这套丛书在中国现代化转型时期所希望扮演的角色:借别人的眼光去获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历史使命,因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过强烈的反差反观自身,中华文明就找不到进入其现代形态的入口。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策划之初,设有顾问、主编、副主编和编委会等,涵盖了当时知识界的风云人物和青年学人,主编是李泽厚和庞朴,副主编是刘东和姚大力。可以说,要了解和讨论海外汉学研究译介,无论如何都绕不过这套“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其次,同样是由刘东从1996年筹备和主编的江苏译林社的人文与社会译丛,这套丛书致力于译介西方20世纪最新、最好的学术成果。整套丛书,是人类群星闪耀时的智慧之光,汉娜·阿伦特、哈贝马斯、鲍曼、沃格林、哈耶克、以赛亚·伯林、玛莎·纳斯鲍姆……

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众多具有国际视野的当代名家,为自己打开一座人文世界的宝库。 人文与社会译丛不少品种一再加印,成为长销不衰的品种,持续不断地为国内读者理解转型中的、愈发多元的社会提供智力资源,更以选品精良、视野广阔征服了众多读者,其中不少距离距离国外初版已时隔多年,但现在读起来依旧在激发我们的思考,充盈我们的心智。

华东师大策划的轻与重文丛,面世较晚,2012年由出版版精心推出,侧重引进德法两国学者的思想随笔。如丛书主编所言,“既体现思索个体的主体性与节奏,又承载历史文化的积淀与转化,融思辨与感触、考证与诠释为一炉”,为理解西方学人对自身历史文化的自觉提供线索,为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创造可能性条件。 上海译文社策划的“睿文馆”,则是翻译原则“信雅达”的典范,仅丛书名就可以一斑窥豹。据说,编辑部一开始讨论的时候,有编辑提到了Raven这个词,也就是乌鸦。

乌鸦被认为是一种很聪明的动物,Raven的中文读音近似“睿文”,符合这套新版丛书精选现当代西方哲学、历史、艺术、经济、社会学、科普等诸多领域影响较大的著作之定位。 感谢这些丛书的策划者与诸多编辑,正是因为他们的辛勤谋划,作为作者,才得以目睹诸多历久弥新的人文经典。这些丛书也代表了人类思想的广度与深度,在常读常新的过程中,自己收获知识的喜悦之外,更可以直接聆听诸多伟大的心灵之声。

关于整本书阅读的参考(有几套丛书是我精心摆陈的)(1)

关于整本书阅读的参考(有几套丛书是我精心摆陈的)(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