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的就是历史#
(本文为笔者原创)
战争的成败,取决于统帅韬略;而战斗的胜负,则取决于军阵的严整与否。
如果战斗打不赢,纵然韬略再好,也一切等于零。所以,军阵对于军队的重要性,是无与伦比的!
而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凡是正规军队之间的战斗,都要讲究结阵而战。
每讲起古代军阵,人们首先就会想起名声大躁的西方马其顿长矛阵、古罗马军阵等等。
而对中国古代军阵的感觉,总觉得比西方差了些。
甚至有的人认为:
中国古代所谓军阵,只是一群拿着武器的农民临时工,与马其顿、古罗马军团那些职业战士,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这样观点的人,不少。但这种看法,显然就是错误的!
那么为何有人会这样认为呢?
是因为在历史记录的笔法上:东方注重大略,西方注重细节。
中国古代战争中,那些战斗细节,历代史官是从不屑于详细记录的。
- 中国史官只记录大战成败,而具体的战斗方式很少见于史书。
而西方人记录历史,在细节描述上可能超过了东方。
最关键的是,西方人重视细节,更体现在了西方电影的拍摄制作上,能将古代军阵武器配置、队形变换,战斗方式等等展现的淋漓尽致。
就这一点,笔者亦以为,西方电影确实强!
而我们的电影人水平,拍感情戏、宫斗剧在行,拍军阵与战斗细节,还真拍不出来这种效果。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中国当今电影人拍摄战斗的水平差于西方,就认为古代中国的军阵就一定会输给了西方,那样就不客观了。
中国史书上是没有古代战斗细节,那是因为中国史学家不注重细节。
但中国除了史学家,还有兵家,兵法著作上,从来就没有忽略过细节。
当然,兵书著作,多种多样,你要从专注于谋略的《孙子兵法》上去找军阵细节,那是翻错书本了。
如《六韬》、《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练兵实纪》这三本书上,基本就概括了中国自先秦两汉隋唐,直至宋、明时期历代中原王朝军队编制、组成、武器装备、战斗展开等等特点。
下面,言归正传,开始比较罗马军团与大汉北军。罗马帝国的常备军,就是罗马军团。
那么,与之对应的,汉帝国的常备军,那就是中央禁卫军北军。
汉朝中央禁卫军,分南、北军,南军负责京都卫戍,北军负责出征战斗。
西方罗马与东方强汉,正值双方皆为武功赫赫时期,惜相隔关山重重,绝域万里,使得两强未能相遇。
若遇上了如何?
一方为专以征服为己任的罗马军团;
一方为“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强汉。
两雄若相遇,那当不会把臂言欢。必然是刀兵相交,铁与血碰撞,非得大打一场,看看谁才是真正的老大!
既然“玩的就是历史”,那么,不妨来虚拟一场罗马军团与汉军的较量。
先来比较罗马军团与汉军的组成编制。
一:罗马军团。
(1)百人队。
冷兵器时,军队以什、伍为最小组织单位。以10人为一小队,然后以十个小队组成一支百人队。这一点,东西方估计是相同的。
据资料,罗马军团的百人队,实际往往不足百人,多为60~80人。
- 那么,每一支罗马百人队,实际只有6~8支10人小队组成。。
(2)支队。
两支60~80人的罗马百人队,组成一个基本战术单位——支队;
这样每一个罗马支队的兵力,一般为有120~160人。
与罗马支队对应的,就是汉军编制中的以两百人为一曲,设曲军侯。
(3)大队。
三个罗马支队,组成一个大队。
罗马军团的大队,另编有一队兵力为30人的骑兵。之外,他还往往还有一个兵力得到了额外加强的百人队。
由此,一支罗马军团的大队,应有兵力500~600人左右。
而与罗马大队相对应的,就是汉军的营一级编制。
(4)罗马主力军团。
十个大队组成一个罗马主力军团。每个军团兵力一般由5000~6000人组成。
同时,每一个罗马军团另配有一个附属军团。
(5)附属军团。
指从罗马以外附属区招募兵员成军的军团。其与罗马主力军团建制类似,但是以征召地区的不同,如骑兵编制兵力等也有所不同。
罗马主力军团一般有骑兵300。分属各个大队,每大队30骑。
而来自于罗马附属区的附属军团,骑兵数量或有600骑,但步军军阵的严整性与装备精良程度,训练等等,应不及罗马主力军团。
(6)罗马远征大军组成。
罗马执政官,直辖罗马帝国中央常备军四个军团。
2个罗马主力军团 2个罗马附属军团。
这样,罗马中央常备军可用以出征的总兵力约2万~2.4万人。
- 以此对应,汉帝国的中央北军,可随时出征的,也不过三四万左右。
罗马军团与汉军,都是崇尚精兵制。而冷兵器时代,无论东西方,有二至三万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战斗部队,再临时征召几万民伕与辅兵,实际足以发动一次几千里远征的灭国擒王之战。
三国,司马懿征辽东,单趟行军里程四千里,来回用时一年,出动兵力为步骑四万人。
当然,若是战争规模扩大,以罗马之大,也可以征召组成几十个军团。
同样,汉帝国也能随时组织起几十万大军。
二:大汉帝国的北军。
(1)汉军百人队。
中国古代军制,最基本的就是什伍制。
以5人为一伍,5人中最骁勇者为伍长。
又以二伍为一什,由二位伍长中骁勇者为什长;
五个什为一队,由五位什长中最骁勇者为队率。
二支50人队,合为百人队,汉军称为一屯。
由二位队率中,武艺、能力强者为屯长,次者为副。
汉军以百人为一屯,设屯长;与罗马百人队通常只编60~80人不同,汉军一屯,日常百人满编。
而汉承袭秦军功封爵制,百夫长以上,还能有额外仆人随从,所以汉军一个百人队,实际往往还不止一百人。
比较之下,汉军百人队,兵力强于罗马百人队。
(2)汉军的曲军侯。
两个屯(百人队),组成一曲,兵力为200余人,设曲军侯。
- 对比兵力,又强于罗马支队。
(3)汉军营级编制。
每一个汉军营,由3~5曲不等的兵力分别组成。
每营除了定编的战兵,还有营主官的义从私兵,以及勤杂辅兵等等。汉军每营兵力,在700~1000余人之间。
- 营,为汉军的独立编制。
如汉军的十万大军,他就是以营为兵力计算单位的。以每营千人计算,十万大军就由100个营组成。
三国,徐晃救樊城,曹操为徐晃増添援兵,前后共发十二营兵力支援徐晃。事见《三国志.徐晃传》。
而汉军的营级主官,又有校尉与司马之别。校尉营与司马营之间,兵力相同,但级别是完全不同的。
禁卫军北军的营主官为校尉。级别为秩比二千石,属州刺史级别,相当于后世的省级。
而分散在地方州郡或常驻边彊的汉军,为别部司营;若遇大战,州郡受命征兵,则又可临时征召组成佐军司马营。
别部司马与佐军司马,级别的远低于北军校尉。为秩比六百石,属于地区郡一级。
- 三国黄巾之乱,下邳郡丞孙坚转任佐军司马,招募淮泗壮士及义从,得精兵共千余人,参与平定黄巾叛乱。此事见《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
东汉北军五校尉营兵力表:
(1)屯骑校尉,下属员吏一百二十八人,士卒七百人。总兵力:828人。
(2)越骑校尉,下属员吏一百二十九人,士卒七百人。总兵力:829人。
(3)步兵校尉,下属员吏七十三人,士卒七百人。总兵力:773人。
(4)射声校尉,下属员吏一百二十九人,士卒七百人。总兵力:829人。
(5)长水校尉,下属员吏一百五十七,士卒一千三百六十七人。长水营,为兵力最雄厚的营。总兵力:1524人。
以此看,汉军的一营兵力,强于对应的罗马大队。
(4)汉军的“军“一级编制。
汉军没有“军团”这称呼,但有“军“级编制。
又以东汉末三国为例,夏侯惇镇守淮南,职权为“都督淮南二十六军”。由此可知,曹操布置在淮南的军队,有二十六个军级编制。
而樊城之战,于禁督七军援樊城,七军覆灭,关羽俘获曹军步骑三万余人。可见这七军的总兵力,应为三至四万人马。这样,算三万五,那么每一军兵力为五千人。
根据史书记载,汉军在平时,是以营为单位独立驻扎的。战时,则以三至五营兵力,合成为一军。
汉军出征,大概以北军一校尉营为主力,并以校尉为主将,也可能是另择一将为主,督率四个别部司马营,共五营兵力,步骑五千,组成一路军。
而大战时,则以更高级别的将军,例如三国时左将军于禁,荡寇将军徐晃等等,率本部一营兵力,并督四个司马营组成中军,再节制其他几个军,合为三军、六军、七军等等,组成规模为二万、三万,甚至十万大军,负责一个战略方向的作战。
通过罗马军团与汉军的编制对比,一支罗马军团的兵力,与汉军一个军大体相当。
但是汉军的基层兵力,如百人队、曲、营一级兵力,比罗马支队、大队更充实雄厚。整体兵力,是强过罗马军团的。
兵力基本相当,那么双方兵员素质高下,也是决定战斗力的重要因素。
罗马军团与汉军的兵员素质对比。一:士卒来源成份对比。
(1)罗马主力军团的兵员来源,主要为罗马市民。
罗马市民是什么?
究竟是指居住于罗马各城市中的城中居民,还是包括了罗马帝国本土范围内所有城乡居民呢,未得而知。但是,想必是以城市居民为主。
(2)汉军兵员只来自于良家子。
良家子,就是指官宦子弟与有田产的农牧民。而居住于城内的工商业者及市井子弟,一般是入不了汉军的。
军功封爵时代的中国,武风浓烈。世家大族为了延续门庭,都会督促门中子弟自幼习文练武,所以官宦子弟并不代表纨绔子,反而人人武艺娴熟、如初生猛虎。
如陈汤、班超、董卓、曹操、诸葛亮、周瑜等等牛人,无一不是官二代。
自商鞅变法之后,中国兵家一直坚定的认为,能忍受十年如一日耕作生活的农民,为最优质的兵源,其艰苦劳动锻炼出来的意志品质上的坚韧性,远胜于那些虽身怀武技,却游手好闲的市井游侠。
而汉帝国将各州郡良家子作为预备兵源,又详细的以农、牧区;平原、山地、江河等不同地区特性,把预备兵源细分为车骑、材官、楼船等兵种。
每年春耕之前、秋收之后,便由郡都尉组织预备兵集训操演,分别教以队列分合、弓弩射击、刀矛刺击等战斗之法,一年两操。
- 在军功封爵制激砺下,汉军士兵对功勋荣耀的渴望,就是促使其等勤习武艺的最大动力。
所以从兵源上对比,汉军的兵员来源以及所接受的训练,士兵素养无疑是优于罗马的。
举国崇武而催生出来的、强大的军人荣誉感,使汉军成为了当时代最善战的军队。
罗马军团与汉军在武器装备与武艺上的对比。
一:铠甲、弩弓、投枪的对比。
(1)罗马铠甲。
西方的板甲以防护力卓越著称,很出名,但罗马时代,他们还没有这东西。
铠甲这东西,实际东西方制作方式都差不多,罗马军团的铠甲,有鳞甲与锁子甲二种。
锁子甲是在皮革底料上缝上串接起来的铁环而成,据说这是罗马最好的铠甲,重约18斤。而从这18斤重量可知,防护力必定远不及汉军那些重达几十斤的重铠。
令人奇怪的是,鳞甲据说反而是罗马军团中防护力很差的铠甲。
我们不知道古罗马时代的士兵,全副披挂之后的重甲武士时究竟是怎么样的。
但是,从西方众多描绘罗马武士的图画中显示,罗马的披甲士兵,他们的铠甲并没有把他们防护的严严实实,甚至胳膊大腿等部位,还是裸露的。
- 由此,在铠甲防护上,罗马是远落后于汉军的。
(2)罗马的弩弓,投枪。
未有罗马军团装备了强弩的资料,罗马军团也没有注重弓箭运用。
罗马军团的远程杀伤武器,就是投枪。此物威力虽大,但携带量少,挥臂投掷距离有限,
罗马士兵每人携2根投枪,一轻一重。与汉军每人携弓弩箭矢30枝比,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 与中国自远古起就将弓弩射术视为第一武艺不同,弓箭运用与弓手,在罗马并不受重视。
(3)汉军的硬弩强弓与坚甲重铠。
中国武艺,首重射术,尤其硬弩,山野村夫手执硬弩,只要射中,能一矢而毙身披重甲的百战大将。
而中国兵家又尤为注重军队的重铠防护,古代称坚甲利兵之志。
人披坚甲重铠,刀矛不入,箭矢难伤,自然胆气倍増,敢触蹈白刃,摧锋破阵。
- 所以,若是民间有大量铠甲劲弩,那么官府将失去威慑力。
故而,与罗马军团的有限铠甲,还要由士兵自备不同。
中国历代皆严禁官民私下拥有铠甲硬弩,这是朝廷官府专营专用的军国重器,由官府监督制造,统一收存并发放装备军中。
汉军的铠甲,能防护全身,铠甲装备率也在罗马军团之上。
汉军重射术,所以汉军的专职硬弩,装备率应在百分之六十。至于弓箭,则除弩手外,军中将吏兵士,基术人手一弓、备弦两条,并箭矢30枝。
罗马军团轻视弓手。
而在汉军,如果有谁不通射术,那么他决不会好意思敢说,自己会武艺!
中国冷兵器时代对射击有多重视?
从春秋战国时起,军队的强弩手编制装备就占全军六成上。
《六韬·虎韬.军用第一》太公曰:甲士万人,强弩六千,戟橹二千,矛楯二千。
汉军列阵交战,必有强弓硬弩迭射,万矢竟发,箭如狂风暴雨,一波又一波的扑向敌军。
由此可知,在铠甲弩弓的对比上,汉军的坚甲重铠与强弓硬弩,在战斗碾压罗马军团的轻甲与投枪,这是毫无悬念的。
二:罗马剑盾与汉军的长矛大戟。
罗马剑盾。
罗马军团的战斗主力就是剑盾兵,左执重约2斤,长度为50~75公分的双刃剑。右持镶铁边的长方形木盾或卵形圆盾。
长矛手则挺着三四米长矛,与剑盾兵结成军阵,协同战斗。
罗马军团剑盾兵们以密集队形高举盾牌,结成龟甲阵前推的战法,人们多对此印象深刻。
然后,有人以为这是罗马军团独有战法。而以为中国古代军阵,远远比不上罗马军团方阵。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认识。
汉军有多少盾牌?
还是参考《六韬》记载的战国军队编制,
一万人的军队,除六千强弩手外,另有戟橹二千。矛楯兵二千。
戟橹,就是长戟与大盾。
矛楯,就是长矛与小盾。
由此亦可推测汉军盾牌数量,与战国时比,只会多不会少。而挟矛戟持盾牌结阵战斗,汉军同样很也在行。
“一寸长、一寸强”这是白刃战铁律。
别以为短剑盾牌能克长矛。以短克长,谈何容易!
在双方列队结阵对战时,长矛大戟绝对可以秒杀剑盾兵。
如果混战,长矛大戟施展不开,当然短剑盾牌占优。
但是别忘了,汉军士卒腰佩着环首刀。一旦陷入混战,汉军弃长矛,而持短戟与环首刀,并执盾牌而斗,不会输于罗马剑盾。
而汉军甲士在陷阵突击时,还有一种叫做“钺戟”的兵器。
此图为笔者手绘。
钺戟类似于欧洲斧枪。这是利斧与短矛组合的长柄兵器,可以用斧劈击盾牌,以矛捅刺敌兵。
三:罗马士兵与汉军个人武艺对比。
冷兵时代的武艺,就是对冷兵器的运用技艺。无非就是射击与刺击二者。
在弓弩射击技术上,汉军碾压罗马。
而兵刃刺击,则各有千秋。
无论剑盾或者矛戟,格斗搏杀,运用之术无非就是一戮一打(劈扫)。
不要幻想谁有神奇精妙武功,真打,谁练习的更勤好,速度快、力量大,谁就获胜。
凭借铠甲坚厚,防护面积大,汉军白刃战优于罗马。
比较了这么多,可见罗马士兵与汉军,武艺各有所长,但在编制、兵力数量,兵员来源,铠甲、远射\近战等武器装备数量与质量上,汉军是远强于罗马军团的!
那么,再来比较罗马军阵与汉军的列阵野战。一:
罗马军团列阵野战,通常将士兵分为青年兵、壮年兵、成年兵三层。
(1)青年兵组成的第一横列。
(2)壮年兵组成的第二横列。
(3)成年兵组成的第三横列。
罗马军团的壮年\成年兵,武器装备与青年兵类同,但刀矛剑甲等质量更好些,且年龄在三十岁以上,从军经历及战斗经验丰富,是为军团的核心骨干。
而缺乏战斗经验、且盔甲简陋的青年兵,则组成了军团的第一横列。
- 武器装备为背负二根标枪、一柄宽刃短剑及一块卵形圆盾。
从这一点看,罗马军团习惯把没有多少战斗经验的青年兵推在军阵前排,怎么看都有些炮灰兵的样子。
由此可证,前排当炮灰,那真是西方人的传统!
二:
与罗马军团前排炮灰兵相反,中国古代兵家决不会干这种极不人道之事!
- 罗马军团前排青年剑盾兵皆为临阵经验不足者。
而汉军中凡能执刀盾的,却都为惯习战斗的积年悍卒,这大概就是东西方观念差异所致,自古皆如此。
汉军列阵野战,前排士卒无一不为精锐中挑选出来的选锋,由一悍勇之将率领,人人身披双层重铠,执短矛铁戟,利斧刀盾相杂,只待进击鼓擂响,便率先向敌军阵发起突击,以求将敌阵击破一个口子,然后,后队人马将会从这突破口涌入,直插敌阵纵深,直到将敌军阵队列搅乱,使其首尾不能互顾、联络不畅,指挥失灵,然后全军崩溃。
这就是汉军的每战皆有选锋“先登陷阵”之战法。
这样的战法,也符合中国兵家思想中的“首战告捷、一击制胜”的交战用兵原则。
三国时代的名将,蜀汉关羽、黄忠;曹魏张辽、乐进、于禁、典韦等,及东吴甘宁等等名将,无不是任职过陷阵都尉,擅长先登突破,摧锋斩将夺旗的名将。
由此,罗马军团每战斗开始,即用前排新兵的生命去消耗敌方体力,然后老兵扑上。
这样的打法,对付罗马周边没有什么军事文化与兵家传承的诸国,或有奇效。
但若遇上以精锐重甲武士先登陷阵,大队劲兵随后冲击的汉军。
只恐罗马军团的前排一旦让汉军的先登营突破,等待罗马老兵们的,即将是汉军甲士们更猛烈的波浪式冲击,崩溃覆灭,就在眼前了。
但是,汉军就算能以堂堂之阵在野战中击溃罗马军团,一般也不会选择这种硬碰硬式的打法。
因为:
“以我最小伤亡的代价,一击而让敌军付出伤亡最大化,然而让敌惊恐而崩溃覆灭。”
自从兵法盛行之后,汉军的将帅们打仗,都是在遵循着这样的原则。
罗马军团与汉军在大战时的战术运用对比。
- 从孙膑以围魏救赵,马陵道设伏射庞涓起。中国大将们,早就把战争一开,便列堂堂之阵对决当作了一种最后备用手段。
中国兵法中的诱敌深入,或设伏歼敌,或依险阻扎营,断敌通路,然后分兵迂回百里,击其侧背:或者轻骑机动穿插几百里,抄敌后路,绝其粮道,使敌军心浮动、不战自溃,然后重兵一击,全歼敌人。
- 西汉周亚夫平七国之乱,东汉末曹操官渡之战克袁绍,陆逊火烧连营,无不是如此。
这才是中国式的战斗!
而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西方军队还对这样的战斗方式感到无所适从,应对起来时,手忙脚乱。
那么当二千年前,以密集方阵决战见长的罗马军团,遇上汉军之时,战斗结果会如何,也是可想而知了。
能支撑汉军实施远距离机动作战的,就是汉军的骑兵战术运用与强大的骑兵集团。
早期的罗马军团,整支军团只编300骑兵,且分散在各支罗马大队中,平均每个大队只分配到30骑。
罗马军团后期也加强了骑兵,但在骑兵大规模集中运用上,汉军能用骑兵集团击垮以骑兵见长的匈奴,这是罗马远不能与之相比的。
汉军在幽、冀、凉、并四州,以及广阔的西域以及内附的南匈奴,乌桓、鲜卑等游牧地区与农牧交接地域上,能征召起数以几十万计自幼弓马、武艺娴熟的骑士,以组成骑兵集团。
从战国末期起,骑兵集团就已经成了中国战场上的主力,
所以,在步骑协同上,步军列阵相持、轻骑袭扰敌侧翼、重骑横突陷阵等骑兵突击战术,以及骑兵集中使用上;汉军早已经积累了几百年战斗经验,形成了军事思想体系,并已运用的如火纯青,足以能把罗马军团甩出几个时代。
所以,要讲古代的军阵哪家强,究竟哪家强?
决不能因为我们的电影拍不出中国古代军阵那种“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不动如山、侵掠如火”的森严气势感觉,就以为中国古代军阵,就只是凑了一群提着刀矛的农民临时工站个队列而已。
汉军逐匈奴,唐驱逐突厥。
而让中国古代军阵击败的匈奴与突厥,西迁之后,全能横行欧亚,纵横万里无敌手,这就已经说明一切了。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