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配方文字(饮食字传烹制篇)(1)

(张一清 著 / 梁 艳 读)

美食配方文字(饮食字传烹制篇)(2)

“炊”这个字左边的“火”表示字的意思与火有关;右边的“欠”,一般认为是吹奏的“吹”省掉了口字旁,在这里,表示字的读音与它接近;左右合在一起,表示烧火做饭。

例如唐代诗人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炊”的解释是:“爨也”。

而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则认为“炊”是古代齐国一带通行的说法。

关于“炊”这个字,也有人持这样一种意见,认为它右边的“欠”或许还可以看作是字义的组成部分。

因为“欠”这个字的甲骨文写作,描画的是一个跪坐的人张大嘴巴,表示打哈欠,所以也暗含着呼出气流的意思。

而烧火做饭,必须借助气流来生火并使火燃烧变旺。

因此,“炊”就表示以气流助燃,也隐含着用嘴“吹”的意思。

美食配方文字(饮食字传烹制篇)(3)

九歌图卷之河伯 元 张渥

而且在古代,“炊事”的“炊”确实也可以代替“吹气”的“吹”。

例如唐代史学家刘子玄《思慎赋》中即有“烈火照其潜燎,冲风炊其上抟”之语,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火光映射着潜藏的火源,狂风席卷着烟气升腾、聚成云团。

诗句中的“冲风”指的是暴风、烈风。例如《 楚辞·九歌》:“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

烟气积聚成云团,这种现象显然与炊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而且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种寥廓而又直击心灵的景致,早已深深地嵌入了人们的脑海之中。

明朝诗人胡安有一首以《固原》为题的诗,诗中写道:“柳色凋残雨未收,阳关西去更堪愁。平川落照连秦苑,古道炊烟覆驿楼。刁斗风清初禁夜,毡帷月冷尽防秋。云山最是凄凉地,今夜边关第一州。”

“固原”指的是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固原市,它是中华大地上最古老的城池之一,建城历史悠久,地处西部边陲,是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刁斗”也称“金柝”“焦斗”,指的是古代军队的一种用具,形状与大小似斗,铜质,有柄,白天用来烧饭,晚上则用来敲击巡逻。

胡安的诗大概是在晚秋时节西行至固原时写的。

身处边关,又逢秋雨绵绵,回望落日余晖中的中原,眼前却是炊烟笼罩中的驿站,还有耳边传来的戍边军营中伴着月色的巡更鼓声,这令诗人内心深处不禁产生出凄凉的意绪。

美食配方文字(饮食字传烹制篇)(4)

京口送别图卷 明 沈周

经历过官场浮沉,也曾辅导过皇子读书,但最终还是弃官归家的明代文人华察也写过一首《秋日观稼楼晓望》,虽然诗中有远离尘世之后的独居惆怅,但是诗人却依旧惦念着秋收。

全诗是这样写的:“日出天气清,山中怅幽独。登高一眺望,风物凄以肃。流水映郊扉,炊烟散林屋。秋原一何旷,薄阴翳荒竹。时闻鸟雀喧,因念禾黍熟。悠悠沮溺心,千载犹在目。”

在南宋诗人张九成笔下,“炊烟”则成了“人烟”的象征。

他在《正月二十日出城》中写道:“江山多景物,春色满汀洲。隔岸花绕屋,斜阳明戍楼。人家渐成聚,炊烟天际浮。”

炊烟意味着烧火做饭,也就是一定有人在烹饪。

“饪”这个字左边的“饣”表示字的意思与食物有关,右边的“壬”表示字的读音与它接近。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它的解释是:“大熟也。”意谓食物完全成熟,大致相当于现在我们所说的“十成熟”。

很显然,“饪”最初指的是烹制食物的成熟程度,所以《论语》中还记录了孔夫子的话:“失饪不食。”

也就是不吃烹煮失当、生熟程度欠妥的食物。这倒是非常符合现在大家都比较关注的养生与健康理念,不熟或者过熟、甚至已经焦煳的食物一定是不利于人体健康的。

“饪”虽然原本与“熟”相关,但是“饪熟”这种说法指的却是“烹调”了,例如《魏书·列传第七十四·孝感》:“饪熟之节,必亲调之。”

这说的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一位孝子赵琰尽心侍奉双亲,总是亲自下厨为父母做饭。

后来“饪”这个字也产生了“烧煮食物、做饭菜”的含义,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烹饪”了。

例如南宋大诗人陆游《食荠十韵》云:“采撷无阙日,烹饪有秘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