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2 09:14 陈 静

极地科考不容易(极地科考最强法宝)(1)

图 “雪龙2”号从深圳首航南极。本报记者 陈 静摄

极地科考不容易(极地科考最强法宝)(2)

图 “雪龙2”号配备了“雪鹰301”直升机,一旦遇到特别密集的浮冰,可以出动直升机侦查探冰。本报记者 陈 静摄

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日前缓缓驶离深圳邮轮中心码头,正式开始了自己的首次南极之旅。在今年的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中,它将和自己的“大哥”“雪龙”号共同完成考察,中国南极考察“双龙探极”时代正式来临。

长122.5米、型宽22.32米的“雪龙2”号从规划建造到首航南极历经10年,被人们称为极地科考的“最强法宝”。

破冰是“雪龙2”号的“看家本领”,1994年,“雪龙”号作为中国唯一一艘能够在极地冰区航行的极地科学考察船投入使用。“‘雪龙’号的原设计是一艘冰区运输船,后来才改造成科考船,这就让它的能力有些‘先天不足’。”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为稼如是说。

和“大哥”相比,“雪龙2”号在冰区航行的能力大大提升了一个台阶。“雪龙2”号船长赵炎平告诉经济日报记者,“雪龙2”号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撞破冰能力,可突破极区20米当年冰冰脊,能以2节至3节的航速在冰厚1.5米外加0.2米雪的环境中连续破冰航行。“‘雪龙2’号采取船艏船艉双向破冰船型设计,以往只能船头破冰,在浮冰密集的地方掉头可能需要12小时,现在可以直接尾向破冰航行。”

在今年的36次南极考察任务中,“雪龙2”号将承担给“大哥”开路的任务,成为名副其实的“开路先锋”。今年11月下旬,两艘船预计将抵达中山站附近,到时候,“雪龙2”号将走在前面,为“雪龙”号开出冰道。“更强的破冰能力,意味着科研人员能更早进入极地、更晚离开,延长科考作业的时间窗口、扩大科考作业的范围。”秦为稼表示。而在另一方面,更强的破冰能力,也意味着“两兄弟”都能更靠近科考站,从而大大提升物资运输能力。“今年我们计划把中山站1000吨的历年积存垃圾都运回来,让南极科考更绿色。”“雪龙2”号轮机员祖成弟说。

“雪龙2”号还是一条“聪明”的船,全身都是新装备。赵炎平告诉记者,“雪龙2”号是一条智能化船舶。“船体内部有很多传感器,主要用来监测船体结构的震动、温度等,根据这些数据,就能计算出破冰的时候对船体有没有损害。”

在自身的“聪明”之外,“雪龙2”号在科考能力上也有了巨大提升。“月池”是个屡屡被船上科考队员们提及的名词,走进甲板上的月池车间,这里看起来似乎只有一个平淡无奇的吊车,下面就是普通的地板。“你知道吗?这个地板可以打开。这就是所谓的月池,它由上盖、底盖、防浪板、抽排水装置、除冰装置等组成一套系统。整套装置都由国内自主设计制造。地板一打开主甲板往下贯穿5层甲板,直通海底。过去在密集冰区,装备无法下放和回收,现在可以避开海冰进行作业。”“雪龙2”号首席科学家何剑锋告诉记者。

对海底沉积物的取样是海洋沉积学研究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在“雪龙2”号上,配有一整套海底沉积物采样系统,包括箱式采泥器、蚌式采泥器、多管采泥器、电视抓斗、沉积物捕获器等。其中,电视抓斗是一套现代化技术集成度高、使用灵活方便的观测与采样系统,通过该系统,“雪龙2”号不仅能抓取深达4500米的沉积物,还能观察到海底沉积物形态和活动状态,以及周围生物群落的分布特征。

此外,“雪龙2”号还配备了一系列包括物理、低温等专业实验室和大量的通用实验室。在通用实验室中,仔细观察会发现所有试验台都配有脚轮。“雪龙2”号实验室主任陈清满介绍说:“这就是为了保证实验室的机动性,可以按照每次科考任务的不同重新布置。”

陈清满还告诉记者:“实验室里的仪器设备使用的是50赫兹的交流电,为了减少频率上产生的一些误差,船上专门配备电动发电机对发出的电进行整流,保证精密设备不会受到影响。”

责编:樊俊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