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贺建

《小燕子》是一首广为传唱的儿童歌曲,同时也是影片《护士日记》的插曲。歌曲抒发了剧中人对新生活的热爱和歌颂。这部电影早已被人们淡忘了,但《小燕子》这首歌却被传唱开来。歌曲清新流畅、自然朴实,毫无斧凿之痕。现在传唱时,一般只唱原曲的前半部分,这是孩子们最熟悉不过的歌了。

我的歌照亮你成长的路儿歌(一首儿歌让人们记住了他)(1)

这首儿歌是王路1955年创作的。《小燕子》首次发表于1956年6月1日《长江文艺》6月号上。后来王路与北京音乐家王云阶将其改编成电影《护士日记》插曲。经著名电影演员王丹凤演唱,从此这首儿歌唱遍华夏神州,经久不衰。

《小燕子》作者是确山县人

王路1922年出生于确山县。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他从小就很聪慧,当时整个确山县有100多名小学毕业生,只有王路一人考取了汝南的一所省重点中学,后来就读于河南大学文学系。大学毕业后,王路成为开封一家报社的记者,写过许多匡扶正义的报道,后投身革命。之后,王路辗转湖北黄石、鄂州等地,先后在多所学校任教,最后在湖北师范学院离休。

我的歌照亮你成长的路儿歌(一首儿歌让人们记住了他)(2)

王路(资料图)

近日,记者前往确山县王路先生的家乡,见到了确山县原文史办主任张同忠。王路先生回家乡时,张同忠曾和王路见过一次面。他记忆中的王路待人和蔼、比较清秀。张同忠编辑的《确山史志》里是这样记载王路的:王路(1922~2000年),原名王祖培,确山县盘龙镇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7岁读私塾,后入县立一小四年级学习,1933年春考入省立汝南初中,秋入国立开封中学,被《民言日报》报社聘为特约记者,开始发表诗歌、短文。1938年,王路考入河南省立安阳高中,1939年回确山任教,后在鲁苏皖豫边区学院就读国文专业,1944年毕业,到沈丘国立二十一中二分校教书,后到镇平建阳中学任教。

1945年,王路任开封《青年日报》副刊主编,不久到《正义报》报社任副刊编辑兼资料室主任,之后回确山任民众教育馆馆长,兼编《确山日报》。1948年到湖北蒲折嵩云联中教书,1950年秋到湖北鄂城一中任教,1953年调入湖北大冶师范学校工作,1958年被打成“右派”,1961年调到湖北黄冈高中教语文,“文革”中受到追害。

1979年后,王路调任湖北黄石师范学院讲师,后晋升历史系副教授。他的小说《刘老汉种瓜》在《长江文艺》上发表,上海美术出版社根据故事内容编绘连环画册连印多次,被湖北省文联评为新中国成立后优秀作品二等奖。王路还创作有儿童文学小说《鸽子》。他的儿歌《小燕子》配曲后作为电影《护士日记》的插曲流行海内外,被收入优秀歌曲集《春夏秋冬》。

经久不衰的《小燕子》

在子女的记忆里,王路爱讲故事,尤其爱讲老家的故事。1955年5月,王路因眼疾住院治疗。躺在病床上的他,忽见窗外燕子飞过,想起六一儿童节马上要到了,当即伏案写下《好菜园》《花婶婶儿》《小黑孩儿》《小老鼠儿》《小燕子》5首儿童诗。这组诗最早刊登在当时王路任教的大冶师范的墙报上,后经人推荐,发表在1956年6月号的《长江文艺》上。

《小燕子》诞生时,王路告诉子女:“酝酿《小燕子》时,我想到了和母亲在确山老家生活时,屋檐下每年春天都有燕子筑巢,燕子总让人想念老家、想念妈妈。”

歌词中的大工厂、新机器,正是新中国经济建设起步的写照,饱含着作者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和满满信心。

我的歌照亮你成长的路儿歌(一首儿歌让人们记住了他)(3)

春风得意 文静/作

儿歌的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简单而真挚的情感能够给孩子们美好的享受以及熏陶。好的儿歌对孩子的成长作用是巨大的。《小燕子》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驻马店金阳光幼儿园园长红霞告诉记者,她从小就是唱着《小燕子》长大的。不知道是不是受歌曲的影响,她一直对燕子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看见燕子就喜欢。她认为,儿歌是人的一生中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幼儿在自然、社会、品行等方面的启蒙教育,都必不可少地要借助儿歌作品。可以说儿歌是幼儿阶段最有效的语言学习手段之一。

黄淮学院音乐系党委副书记胡万里认为,王路先生创作的《小燕子》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重视趣味性,所以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儿歌。

胡万里表示,儿歌《小燕子》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直到今天仍然给我们很多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