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延绵至今,号称上下五千年,这绝对不是自负和夸张,而是名副其实的传承千年,自从华夏大地上人类出现开始,就已经有了相关的历史记录,所以说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程度是第一无二的,并且有不少称之为精华的东西一直延绵传承到了今天。

朱熹说少年易老难学成(朱熹问学生为何叫)(1)

文字自然是中国古代最为普遍的呈现方式,有话说从前,书信很慢,所以一生只能爱一个人,甚至在古代,谁信也是一种比较罕见的交流方式,毕竟纸这种东西都是皇家或者贵族才能用的起的东西,平民一般使用的都是竹简等比较笨重的。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虽然从古至今留下了许多文献作品,但是大多数都是由官方的专门人员记载下来的,其中的文字大都和我们现在所看的纪录片一样,一板一眼,没有任何趣味性,所以相比之下,我们更能接受的反而是那些具有趣味性的故事。

朱熹说少年易老难学成(朱熹问学生为何叫)(2)

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在古代的时候,一系列的相关教学从来不会被老师和学生的身份所限制,老师也大都不会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有的时候,真理所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只要能回答出老师所问的问题即可。

比如朱熹问学生:为何叫“买东西”不是“买南北”?10岁小孩一语道破。

抬杠的先河例子

不得不说老师能问出这个问题,多少有点抬杠的成分在里面,但是这种“抬杠式提问”其实从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要说抬杠界的祖师爷,自然是咱们庄生晓梦迷蝴蝶的庄子先生了,你永远想不到那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是出自一个杠精。

朱熹说少年易老难学成(朱熹问学生为何叫)(3)

早些年的时候,庄子和朋友一起在桥上游玩,庄子看到河中的鱼上蹿下跳有感而发,于是说了一句,“你看那条鱼玩的多快乐啊”这时候一起游玩的朋友开玩笑一般的回了一句“你又不是那条鱼,你怎么知道那条鱼很快乐呢?”

也不知道这位朋友究竟是什么心态,竟然敢和诡辩论大师庄子起冲突,庄子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调侃朋友的机会,开口回到,“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其不知道鱼的快乐呢?”仿佛掉入了为所欲为的死循环,所以朋友选择不再回答。

朱熹说少年易老难学成(朱熹问学生为何叫)(4)

其实这种例子在哲学上很常见,比如有人为了逃避还债,就告诉追债的,借钱的是当时的我,不是现在的我,这理由虽说牵强,但是也没错,而后很快得到了追债者的拳脚相加,并被告知,打你的是刚才的我,不是现在的我。

其实类似这样的问题也很多,比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现有女还是先有男?这些问题看起来虽然无法回答,但是在细心钻研之下,总能得到一个看似抬杠,但又无理由反驳的正确答案,比如我们常说鸡蛋,是先鸡后蛋,所以是先有鸡后有蛋。

朱熹说少年易老难学成(朱熹问学生为何叫)(5)

朱熹的发问

我们都知道,朱熹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所以对于类似的发问也很多,有的时候只是生活中最常见的问题,但是却是问得一众学生哑口无言,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而且朱熹经常通过这种提问方式来开发学生的思维,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

比如有一次在上课期间,朱熹突然就问下面坐着的学生,为什么我们经常说“买东西”就是不说“买南北”呢?同样都是方位词,为什么在购物的时候只说是东西,不说是南北呢?

这个问题一出,让台下的学生们全都摸不着头脑,因为这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一个词,即使在以前放狠话的时候,都会产生这样的对话,你知道我是谁吗?我只知道你是个南北,不是东西。不得不说这个问题就算是放到现在都不一定有人能回答。

朱熹说少年易老难学成(朱熹问学生为何叫)(6)

并且这个词语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使用还都是比较广泛的,除了买东西,拿东西,装东西,看东西等等类似的词语还有好多,但是唯独不知道这个东西究竟是为何这样说。

很快,面对朱熹的发问,下面学生就有些急躁了,老师这不明显是在抬杠吗?这就好比问,人为什么是人。狗为什么是狗,东西就像一类物品的统称一样好像从一开始就是那么叫的,所以从来不会有人在意为什么这么叫。

朱熹说少年易老难学成(朱熹问学生为何叫)(7)

当然这种话并没有在老师的面前说,而是成了散学之后广泛讨论的话题,这毕竟是老师布置的作业,所以很多人都在讨论。

答案出现

可能最终谁也没能想到答案竟然来自一个年仅十岁的小朋友吗,他回答说,“因为妈妈带我去购买生活所需的时候主要是在东市和西市,所以才说是买东西啊。”不得不承认这个解释还是相当到位的因为在宋朝的时候,各方面是非常发达的。

朱熹说少年易老难学成(朱熹问学生为何叫)(8)

不仅仅是农业,制造业,手工业都是世界顶尖的水平,甚至还出现了金属冶炼和之前从未有过的服务业,这都是前所未有的,就连之前排在末尾的商业也是相当的发达,而东市和西市也就是当时最为主要的两个交易地点。

其实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关于市的记录,比如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砖头,北市买长鞭。”相信到了现在依然会有人疑问,为什么花木兰买个东西不能够一次买完呢?有一个很戏谑的答案就是“花木兰是女生,比较爱逛街。”

其实就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来看,可能对于商品的划分比较细致,所以在购买的时候就需要多跑一些地方才能将需要的东西购买齐全,但是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南北朝时期,南市和北市的存在感已经很低了,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直在降低。

朱熹说少年易老难学成(朱熹问学生为何叫)(9)

到了后来的宋元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甚至直接将二者取代了,一并融入到了东市和西市之中,所以到了朱熹发问的时候,已经没有后面两者的存在了。

总结

对于古代来说,时代是不断发展的,正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解决此类奇葩问题的时候,应该综合过去未来一起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