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折叠》 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也不追求瑰丽前卫的科幻设定,虽然号称是科幻小说,却更像是一个社会寓言。郝景芳生于80年代,2002年获第四届新概念作文一等奖,即使后来选择了科幻小说作为主要创作方向,她同样坚持着严肃文学的写作
"
第74届“雨果奖”在美国揭晓。
作为科幻届最为重要的两个奖项之一,此前“雨果奖”提名得到了国内广大科幻迷的高度关注。略出人意料的是,被国内普遍看好的“三体”系列第二部《黑暗森林》无缘长篇小说奖提名。
这一次,郝景芳创作、刘宇昆翻译的科幻小说《北京折叠》获得了2016年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郝景芳继刘慈欣后中国第二位“雨果奖”得主,亚洲首位女性“雨果奖”得主。
《北京折叠》的背景被设定在若干年后的北京城。那时,城市被分为3个空间,第一空间的权贵统治者,第二空间的中产白领,第三空间的底层劳动者,这3个空间的人虽然都生活在一个城市中,却在空间和时间上相互隔离。小说讲述了垃圾工老刀帮助第二空间的研究生给第一空间的上层姑娘送情书的故事,全文以老刀的视角进行观察,讲述了不同空间之内人的生存状态的巨大差异。
可以看出,《北京折叠》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也不追求瑰丽前卫的科幻设定。虽然号称是科幻小说,《北京折叠》却致力于描写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灰色细节,并赋予其象征意味,更像是一个社会寓言。
相比于读者更为熟悉的纵横飞跃、想象宇宙式的科幻,《北京折叠》抛弃了建构一个宏大体系的做法,而采用非常细腻克制的笔触,反映普通人的生活与困境。阅读这篇作品,并不会给人以仰望星空的热望,而会让人想起更为现实的东西——北漂、蜗居、在一线城市的繁华中辛苦求生的人们——郝景芳长期生活在北京,在这篇小说中能够看出这个城市的现实状况对她的触动。
刘慈欣曾经对中国科幻群体做过这样的描述:“汇集到科幻这个广场上的人们,他们有的是因为爱科学而来,有的是因爱幻想而来,有的是因爱文学而来。”考察郝景芳的创作经历,她无疑是属于自文学的路上来的那一批科幻作家。可以说,她是个先写作文学、再写作科幻文学的作家。
文学解剖社会与人生,因此,虽然有着清华大学物理系的专业背景,郝景芳的科幻作品却很少卖弄技术细节,而是更多地将创作放在对个体的关怀之上。她的另一篇颇受好评的科幻小说《祖母家的夏天》,曾获2007年《科幻世界》科幻小说银河奖读者提名奖,探讨的是随遇而安的心境与人生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三体》太空史诗般的波澜壮阔,《北京折叠》体现了科幻小说的另一种题材与审美倾向,即在科幻的外衣下,贴近当下社会,关注现实政治,探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在某种意义上,《北京折叠》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等反乌托邦小说的一脉余绪。虽然《北京折叠》在国内从未获得过如《三体》般众望所归的地位和承认,这次的雨果奖提名,也有小说暗合了西方读者在后工业化时代解构宏大、关注细节的审美倾向的影响,然而郝景芳及其创作所代表的中国科幻的另一种可能依旧不可忽略,并值得关注。
一个完整繁荣的文学门类本就应该有足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中国科幻展现给世界和读者的,在星辰大海的邃远深沉之外,也应该有针砭现实的勇气与温情。
文字再次刊发时有删改,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文|王林知
编辑|孙凌宇 rwzkzx@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