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两件事那还是乐乐上大班,在老师建议下参加的市里举办的一个围棋比赛,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孩子调皮的结果是怎样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孩子调皮的结果是怎样的(相比调皮的孩子)

孩子调皮的结果是怎样的

这是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两件事。

那还是乐乐上大班,在老师建议下参加的市里举办的一个围棋比赛。

围棋比赛设在泉州市一个有名的私立学校,孩子要在那里住两个晚上,他和一起学围棋的两个哥哥住在一起,陪同的都是妈妈。

A哥哥和B哥哥一个一年级,一个二年级,妈妈是好朋友,在同一个小学读书。

乐乐爸爸来的时候,给他买了点零食,其中有乐乐最爱吃的棒棒糖。因为我们平常是禁止他吃糖的,所以他很宝贝,把几个棒棒糖数来数去,最后藏到他床上的柜子里。

中午比赛完回到宿舍,乐乐第一件事就是去拿他的棒棒糖,结果发现少了一根。他告诉我糖没了。我说是不是数错了。他说没有,他数了好几遍。我想一根糖没什么大事,就安慰他说不管是记错还是吃了,再买就是。但他很坚持,说他仔细回想,认为是两个哥哥拿的,因为房间就他们三个孩子。

我当时挺尴尬,因为根据聊天,俩孩子都属于比较有钱的,再说现在谁还会少一根糖啊。但乐乐是小孩子,他不会想那么多,直接跑去问那两个哥哥,当时他们妈妈也都在。

乐乐先问B,B说,谁稀罕你的棒棒糖。乐乐又去问A,A也说同样的话。几个妈妈在旁边安慰他说再给他买一个。比较戏剧性地是,A说没有之后,B说了一句,可我明明看到你口袋里有一根棒棒糖。更戏剧性地是,A脸红了,然后从口袋里拿出了那根糖,承认糖是他拿的。

这下乐乐高兴了,说我没说错吧,于是A的妈妈教育了孩子几句,然后给乐乐道歉,几个妈妈开开玩笑,这事就过去了。

第二件事情,还是有关这个A的。

当时比赛总共7场,据A的妈妈介绍,孩子各方面表现很优异,参加过很多比赛,成绩都很不错,但是围棋没学多久,他妈妈给他定的目标是不求拿前几名,只要赢一半,也就是4场,他就算完成任务了。

最后一天的下午是各组冠亚军比赛,分数靠后的,就没机会了,所以上午最后一场将决定A是否赢了4场,这也是他参加的最后一场比赛。

中午休息时,老师来给B做赛前培训,因为他进入了总决赛。老师讲解棋谱时,说这个是上午A犯的错误,不然他就赢了,你下午可不能犯同样的错误。

结果坐在旁边的A妈妈说了一句,我们不是赢了吗,我刚还和孩子说,他达到了目标,准备比赛完带他去哪里玩呢。

这下轮到老师诧异了。老师说,A你赢了吗,我怎么看分数是输了,如果是分数错,我下午要去找裁判的。

房间的人都看着A,然后A低下头,说我输了,我没有赢4场。

这种情况下,大家都是打圆场过去,只记得A妈妈脸色很不好看,至于后来她妈妈怎么处理,我们也只能凭猜测和想象了,估计A回去后会被处罚的严厉些。

看到我的介绍,大家会认为A就是那种很调皮捣蛋的孩子,所以才能做出这种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

恰恰想法,A和B相比,看起来要文静的多。衣服穿得整整齐齐,不像乐乐,再好看的衣服,再新的衣服,跑一圈就不能看了。晚上睡觉,生活习惯也很好,很多事情,他妈妈只要讲一下,他就会照做,做的也很有条理。反倒是B很有个性,他妈妈叫他做事,或是说他什么事情做不好,他都会磨蹭,会发一下脾气抗议。听他妈妈话里的意思,家里条件很好,就这一个孙子,爷爷奶奶很宠,所以变成了这副样子。

乐乐也是比较倔强的孩子,那时又小一点,所以做什么事情,我都要哄一下或者多唠叨两句,以致于我和B的妈妈对他们俩说教时都拿A做榜样。

A表面上看是那种老师和家长都会喜欢的别人家的孩子。听话,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好,听他妈妈讲,拿过很多比赛的奖,还是市级省级的,想来学习成绩也是名列前茅的。

可为什么看起来如此乖巧懂事的A会做出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呢?

很多教育理论都说,每一个孩子行为背后反映的都是家长的教育方式,每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这句话某种程度上是有道理的。

我观察过,A的妈妈看起来不是特别厉害,但是说什么、做什么都很有计划和安排,这种计划和安排同样表现在对A的陪伴上。

当时上午比赛第一场是8点半,我们吃完饭是8点10分左右,一般其他家长剩余的时间就逛校园了,或者看孩子玩,大人聊天。只有A的妈妈不是,她随身背着A的课本和一些参考书,即使那么有限的时间,A都要跟妈妈复习词语和英语。她妈妈的意思是每天任务很重,来参加比赛打乱了计划,所以要抽时间补,不然计划都完不成。

当然,我们大部分家长对她都表示钦佩和羡慕,钦佩她有如此的耐心和毅力,也羡慕他儿子可以如此地听话,难怪人家孩子会成绩好,附带批评一下自己的孩子。

可是结果真的会如A妈妈期望吗?

A妈妈说,时间来不及,所以别人玩的时候你要学习。

A妈妈说,你比赛要赢一半,达到目标我就带你去玩。

那么,也就可以想的到,A妈妈是怎样对A发出指令的。

“吃糖多对牙齿不好,所以不要吃糖,我也不会给你买。”

“我对你要求不高,你只要比赛赢一半就可以了,如果你赢不了一半,就怎么怎么样.....”

我们外人能看到的都是表面的东西,背后A妈妈是用了多久的时间,用了什么样的方式让A很听她的话,也能取得让她满意的成绩,能给外人一个乖巧懂事的印象,我不知道。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因为A在他妈妈面前,在外人面前,甚至在老师面前都有一个别人家孩子的印象,反而让很多人包括他的妈妈都忽视了孩子那些需要引起重视的细节,比如拿棒棒糖事件,比如隐瞒他输的事情。

A算起来不过是一个7岁左右的孩子。

不管他如何的懂事,如何的乖巧,自律性有多强,他始终是一个孩子,孩子的天性总是会在某一个时刻显现出来。

一个7岁的孩子,难得可以从繁重的学业中解放出来,就那10分钟的时间,别人都在玩,而他要继续学习。

糖吃多了当然不好,可是天下有几个孩子是不爱吃糖的,天下又有几个孩子看到别人吃糖,他完全没兴趣?

A是因为缺钱去拿糖的吗?我估计要么是他妈妈很少给他吃糖,要么是他妈妈限制太多,激发了他对糖的渴望。

A为什么会说谎?要么是他以前没完成目标被处罚过,要么他想完成了妈妈的要求,他可以得到梦寐以求的奖励。

不管是哪一种,A都以他小孩子的心理,以他理解的方式,在反抗他妈妈对他的教育,只是他自己可能还不明白,他妈妈也不明白。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孩子光宗耀祖,父母脸上有光,也不是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让你从小就懂得,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而是顺应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让孩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最终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

而这个陪伴,一定是有利孩子身心健康的,遵循孩子成长世界的规律的。

孩子不是大人,对很多事情的前因后果都可以分析的明白,想的透彻。

所以他可以为了兴趣去参加比赛,也可以为了家长的期望去完成任务,但他在比赛和完成任务的时候依然可以有小孩子的心性,比如吃零食,和同伴打闹,输了比赛也可以当没事,因为输的不止他一个。

但是家长如果一定要孩子表现的比同龄人成熟呢,一定要他胜过同龄人呢,一定要他比成年人表现得还成年人呢?

那么,孩子在承受不了压力的时候,在越来越多的限制自己的欲望的时候,他就会以他自己的方式来反抗,比如A.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大意是台湾的一个很有名的人,女儿是公认的别人家的孩子,儿子正好相反,从小闯祸不断,别人问他,是不是很为儿子发愁,他说不,我很为女儿担忧,因为她目前什么都做的很好,我反而不知道她缺什么,而儿子因为经常会出一些状况,我反而知道怎么和他沟通,怎么了解他,帮助他。

孩子在探索世界的时候,总会犯错,总会跌跌撞撞,可那是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

但是孩子小的时候,错误不断,闯祸不断,却是令人最头疼的,因为那意味着家长要花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和心思来和她斗智斗勇。

所以我们大部分家长都很羡慕那种别人家的孩子,老师喜欢,家长省心。

我不是说所有的别人家的孩子都会像A那样,小小年级就做出让人意外的事情,也不是说A做的那两件事情,A以后就会怎么怎么样,他还是个孩子,未来依然有很强的可塑性。

我想表达的是,就是因为如A一样的孩子,表现出了大众期待的样子,我们往往忽视了,每个孩子都不是完美的。

一个从小就被家长和老师捧在手里的孩子,难免优越感很强,某一天不是中心的时候,失落感绝对比从小挨批的孩子强很多。

一个很会看老师和家长脸色表现的孩子,背后也可能会恶作剧地戏弄那些成天被人批评的孩子。

一个因为成绩好,能力强,天天被表扬的孩子,也会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违反破坏规则。

但是为什么我们觉得那不是问题呢?

因为那些好的外在表现,让人不觉得那些问题是问题,毕竟比起哪些犯错不断的孩子,这些孩子的表现不知道要好上多少倍,那点错误吗,也不叫错误吧?

所以我们会看到复旦大学生投毒案件,看到昔日央视财经主持人芮成钢被检方带走,即使不见报,你也依然会听到某某一路榜样,一路名校,是老师和父母的骄傲,然后做了什么什么事。家长和昔日的老师都不相信,这不是那个我认识的孩子吧?

当然,没有走到最后一刻,所有的结论都不是最终的结论。

只是很多事情发生后,追根溯源,其实都是有迹可循的。

孩子本身是一张白纸,后天如何从一棵小草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不管是神一样的别人家的孩子,还是从小让父母操碎了心的孩子,都需要父母持久的恒心、耐心、爱心和等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