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纪念左联五烈士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沉重地说:“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在这五位青年中,柔石与鲁迅的交往最为密切。鲁迅对他来说,是亦师亦友的存在。柔石曾在北大旁听过鲁迅的中国小说史课程,后来到上海,又住得离鲁迅很近,还和鲁迅同办“朝花社”。

鲁迅说,柔石的作品虽不免悲观,但他总相信人是好的。每当鲁迅说起人的可怕,他都会惊恐地睁大眼睛,不敢相信,总觉得人心不至于沦丧到那般地步。但他终究还是向鲁迅先生表示,要“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后就写出了《为奴隶的母亲》。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现实主义思想精神内涵(柔石为奴隶的母亲)(1)

《为奴隶的母亲》是柔石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这篇小说发表后,就受到了鲁迅先生的赞扬,后来被翻译成外文,让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看了之后深受感动。

提到母亲,人们都会觉得伟大。是的,这篇小说中的母亲是伟大的,是令人感动的,但她却遭受了无尽的屈辱和万般的无奈。她是一个母亲,但在典妻的陋习之下,她沦为了被奴役的妻子,被剥夺的母亲。

柔石终究还是相信了鲁迅先生所说的“人心惟危”,并用客观冷静的笔触将之暴露出来。我们看了之后,简直会透不过气来。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现实主义思想精神内涵(柔石为奴隶的母亲)(2)

柔石这篇小说脱胎于他的真实见闻。一年春节,柔石回乡探亲,看到了一个衣衫褴褛、脸肿得发亮的盲人乞讨者。一打听才知道,这个人年轻时身强力壮,很会干活,还能养家糊口。但他三十多岁时被抓了壮丁,后来虽然逃了回来,但染上了“黄胖病”,只能干点杂活,赚点“脚力钱”。

后来他又双目失明,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他先是把女儿卖作了童养媳,又两次把妻子典当给别人做“传宗接代”的工具,最后还是沦落为乞丐了。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现实主义思想精神内涵(柔石为奴隶的母亲)(3)

柔石一直放不下这个故事,“想写出来,让更多的人晓得如今还有这样的事……”于是就有了《为奴隶的母亲》。

小说中的男人插秧虽然插得好,但还是欠了很多债。穷人能染的恶习也都染上了,没有人再愿意借给他钱,可他又得了病,还有一个五岁的儿子要养。

他是农活的好手,却还是境况不佳,债台高筑,是当时被压迫被剥削的底层的缩影。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叫穷病。”无奈之下,这个男人就被沈家婆撺掇着把妻子典当给了地主。离恶最近的,也是穷。就在一年之前,他还将刚出生的女儿浸在了沸水中。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现实主义思想精神内涵(柔石为奴隶的母亲)(4)

妻子当然不情愿被典出去,她放不下自己五岁的儿子,但她就像是一件物品,只能顺从男人的摆布。

买她的是一个没有儿子的五十多岁的地主,因为怕老婆而不敢纳妾,就把她买来传宗接代。

对于她的丈夫来说,她是一件可以像物一样典当出去的东西;对于这个地主来说,她只是一个临时的生育工具。

虽然地主是个读过书的秀才,对她也不错,但那终究还是有目的地善待。尽管日子比原先过得好多了,但她一方面十分想念自己家中的儿子,备受煎熬,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地主老婆的阴阳怪气。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现实主义思想精神内涵(柔石为奴隶的母亲)(5)

她为地主生了一个儿子,就在地主为了取名而发愁时,她想起自己家中的儿子春宝,就说起名叫秋宝吧。

老秀才听了非常高兴,想起《尚书》中的“乃亦有秋”,说自己已经到了秋年,秋天又是收获的季节,自己也是“乃亦有秋”了。

他夸她不读书却聪明,可她只是苦涩地笑笑,她不过是想她的孩子罢了。作者如此写来,让人觉得心酸又讽刺。

她幻想过留在地主家,把春宝也接过来,因为她觉得自己的男人可能没有几年了。但这无异于痴人说梦。秀才有意留她,他老婆也不会同意。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现实主义思想精神内涵(柔石为奴隶的母亲)(6)

作为一个妻子,她是一个像奴隶一样可支配的附属品。被典当出去后,她只是别人的一个生育工具。作为一个母亲,她被剥夺了三次作为母亲的资格。这就是作为奴隶的母亲,被奴役被剥夺的母亲。

当她被典当的时候,她不能再作为春宝的母亲。当他为地主生下了孩子,却只能是儿子暂时的“婶婶”,后来也只能被迫离开。可当她回到原来的家,春宝却已经不认得她这个母亲了。

柔石通过这个故事,控诉了典妻陋习对妇女的残酷伤害,也批判了封建思想对人性的异化和扭曲,可谓字字泣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