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板龙啊,身要正,心要细。”
又是一年,新春佳节。
年复一年,年味却越来越淡。
回想一下,我们这代人和上一代人记忆中的年,
是挂春联贴窗花的喜气,
是面人捏个猪八戒糖画画个孙悟空的快乐,
是舞龙舞狮的热闹。
这些仪式,或许才是年味依托所在。
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把很多传统远远抛下。
那些给我们写春联的、剪窗花的、捏面人的、
画糖画的,制作舞龙舞狮的手艺人们,
走着走着,身影也逐渐模糊消散在街头巷尾。
我们不该遗忘,他们不该消逝。
河上板龙,起源于唐朝,已有千余年历史,在萧山乃至浙江都有着不小的名气,河上板龙舞一年舞一次,其基本内容包括开光典礼、出灯、闹元宵、化灯四大部分。如今已被列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手艺人
傅叶茂
傅叶茂,杭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术家),首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作为板龙制作的核心人物,他潜心扎龙艺术与龙头装饰,以凿花为代表的手工技艺已成为一门独门绝技。
高达2米的龙头,50多公斤重,足足100多节装饰华丽繁复的龙身,由五六百人扛着,每人肩上连接龙身的木板“嘎嘎”作响,驱动着长龙在锣鼓喧天和大人小孩的欢笑中绵延前进,逶迤数百米。
那是河上溪头村村民集体记忆中最热闹的一次板龙舞,发生在10年前。
从那往后,每过一次新年,村民们心里的忧虑就加重一分。
“老傅老了。”
傅老正在制作板龙
做龙头的老傅老了
年关前一个月左右,河上溪头村家家户户开始囤年货时,溪头祠堂里也热闹起来。伴随着炒坚果的热气和卤腊肉的香味,一年一度的做板龙又开始了。
传说中,唐太宗李世民因为篡位受到惩罚,人间“大旱”,李世民向“泾河老龙”祈雨,老龙王怜悯世人,降雨后却因为触犯天条被斩成数段。百姓感怀老龙,扎起板龙,以示祭奠。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老傅,傅叶茂,坐在人群最中央。
一条板龙,光毛竹都要用500多斤,在制作过程中要将灯板两头打出孔,衔接前后龙段,再用木棍穿在其中作为固定。其中所用到的民间工艺甚多,如竹编、剪纸、布帖和绘画等,近些年来又加入了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显得更加栩栩如生。
最重要的龙头制作,前后要花20天,龙牙、龙须、龙颚样样不许少,下颚甚至能微微颤动,龙额头上粘贴的花纹也是手工刻制的,从简单花纹到繁复的“五福拜寿”等,十分精美。
这龙头,河上溪头村只有傅叶茂会做。
而他,已过耄耋之年。
今年的龙头
打下手的小孩成了传统技艺接班人
时光倒流七十多年,傅叶茂也曾经是踮着脚尖,睁大眼睛看着大人们做板龙的好奇孩子之一。因为喜爱,所以“时常会去打打下手”,在那个没有电脑、没有IPAD甚至电力供给都成问题的年代,一年一度的板龙以绝对的凌驾姿态,成为傅叶茂和小伙伴们的贺岁大片。
这份回忆太美好,以至于20年前从杭钢叶落归根回到溪头村的傅叶茂,一门心思的重新拾起这门手艺,接了这个班。
他向老艺人讨教,又自学刻纸,终成杭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如今,在傅叶茂独居的老宅中,摆满了20多年来致力板龙艺术的印记,各种板龙装饰品、龙须、剪纸……
往年舞板龙的盛景
老艺人有了小徒弟
老一辈人记忆里过年的味道,现在已越来越淡了,板龙也面临着被放进博物馆里,无力再重现的命运。CGI技术让恐龙的瞳孔都纤毫毕现,又有谁会在意板龙口中龙齿是不是整齐划一呢?
也还只有傅叶茂等几位板龙老艺人会不厌其烦地说,“扎板龙啊,身要正,心要细”,凿刻龙头时呢,是“刀刀见功夫,刀刀考验耐心”。
年轻人少有愿意学这门手艺的,傅叶茂身边也就一个徒弟。
不过,2012年起,河上小学、河上初中建立了板龙传承基地,傅叶茂时不时会去上两堂板龙制作课,他也亲切地称这些孩子们“我的小徒弟”。
教这些小徒弟时,他甚至比雕琢龙头还用心,因为他清楚,这板龙能不能继续舞下去,或许就取决于,这些孩子能不能坚持学下去。
傅老的小徒弟们
悦互动
小时候,总见到有舞龙舞狮,
你还记得那时的心情吗?
留言分享给大家吧!
我们会择优送出小礼物。
文|悦小枪·图|网络
悦杭州原创文章
谢绝一切形式转载
本号不授权,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