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析测试的角度,其实很早就想解释一下可口可乐的配方剖析问题。但是一来是手懒,再者又怕“可口可乐”找我麻烦(强行自我加戏,应该想多了),一直就没有整理这方面的材料。

昨天在网上随意看到一篇“一本正经”的头条,引起我的兴趣,就评论了一句。

可口可乐的正确配料(可口可乐当真有难以破解的)(1)

说实话,我很反感医生去解释化学问题,尤其是搬运网络消息、没有实际文献出处的那种。没有这段话,我还真没注意可口可乐里的配料表中含有磷酸。

特地搜集了两个样本,可口可乐和零度,都写着“磷酸”字样。

可口可乐的正确配料(可口可乐当真有难以破解的)(2)

可口可乐的正确配料(可口可乐当真有难以破解的)(3)

查了英文包装的可口可乐配方表,也注明了有磷酸。

所以,可口可乐的配料中有磷酸是真实情况。

那么?为什么我对医生的头条提出质疑呢?

“磷成分比较高”这段表述有两个问题:

1.未标明磷的存在形式;

2.比较高是一个模糊概念,未明确含量。

脱离剂量说副作用是极其不严肃、不严谨的,医生这个群体天然有权威,如果提供的信息有问题的话,误导性会很强。我以前多次在“北京卫视”里看到医生错误地解释化学问题(例如自来水里的氯离子形成氯气之类、茶水腐蚀不锈钢制保温杯等),老实说,很恼火、很反感。

回过头来说磷酸,磷酸是一种全世界范围内都被广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主要用作酸味剂。

可乐型碳酸饮料最大使用限量:5.0 (g/kg)备注:可单独或混合使用,最大使用量以磷酸根(PO43-)计,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1包装饮用水除外)

换句话说,0.5%的磷酸是添加上限,实际含量应该小于这个值。

那么,可乐配料表中有磷酸,可乐里就有磷酸么?

答案是不一定,准确地说可乐溶液中有氢离子(提供酸度),还有磷酸根离子。这位医生所引内容本身想说的就是磷酸根含量较高,会影响钙的吸收,这句话是否正确,我一会儿再说。

为什么选择磷酸作为酸味剂,是因为磷酸本身是比较强的酸,更重要的是磷酸及磷酸盐能形成一个缓冲体系。缓冲体系是一个比较专业的术语,我在这里不解释,只说效果。

使用磷酸作为酸味剂最终的输出效果就是,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包括食品添加剂品质是否稳定、水质如何变化),都可以获得比较稳定的酸度(口感)。这个作用有点像焦糖色素,酱油啊、醋啊加入一定量的焦糖色素都能获得看起来很均匀统一的颜色。

磷元素也是重要的营养素,我们的骨头主要成分就是钙的磷酸盐。

这就是和医生所说矛盾的地方,钙离子会与磷酸根离子形成磷酸钙沉淀,所以有人想当然地认为钙会因此沉积造成吸收不好。但是大家别忘了,我们喝下去的可乐会进入胃里,而我们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盐酸是比磷酸更强的酸,能溶解磷酸钙,此时磷酸根还是磷酸根,钙离子还是钙离子,前后没有变化,何来吸收不好呢?

进入我们身体中的磷酸根会被身体代谢为磷的有机化合物,最终服务于我们的肌体,部分依然去参与造骨。钙也会被我们吸收,或者成骨或者成为结石……

至此,我觉得我对第一条的解释可以告一段落了。

接着再说可口可乐的配方能被破解么?

我的答案是——可以。

网络上有过说法,什么多个高管掌握可口可乐的神秘配方,必须同时在场才能如何如何。

这个说法和那位医生的说法其实如出一辙,只有网络上的互相引用自洽,但是没人能提供资料出处。

可口可乐是老产品了,配方并非一成不变,从成分上我们可以简单地一分为二:天然原料与合成原料。

合成原料(化工品,例如上面配料表中的各种食品添加剂)现在已经无处遁形,基本上利用色谱法可以全部解析出来。

天然原料(例如糖浆)很难完全解析,但是天然原料也很难保持组分稳定,利用液相色谱技术可以把大部分成分解析出来。那小部分,嘿嘿,我只要配得差不离你也品不出来。

可口可乐在色谱技术面前很难有什么秘密可言,可口可乐真正值钱的是“可口可乐”这个牌子,而不是什么配方。

试想如果一家具备其他所有生产条件的饮料厂逆向解析出可口可乐的配方(相信我,费不了多大力气),100%复刻或者99%接近可口可乐的口味,它是继续生产假冒的“可口可乐”,等着成为被告、添加赔偿、获刑入狱还是稍微修改(也可以不修改)口味生产“□□可乐”的民族品牌收益更大呢?显然是后者。

所以,可口可乐哪有什么神秘配方?可口可乐最大的秘方就是没有秘方。

可口可乐的正确配料(可口可乐当真有难以破解的)(4)

对了,网络上还有一个“可乐杀精”的传言,据说是浸泡而不是内服可乐,当然了,这个实验我没找到原始出处。

最后,还是希望医生朋友们谨慎发表意见,多查文献少百度,毕竟你们的话会很多人在意,你们要对读者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