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语文中考一模试卷(北京市14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精选汇编基础应用专题)(1)

基础应用专题

朝阳区

一、基础。运用(共14分)

"人无信不立。""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五月,学校围绕"信"开展了系列综合实践活动。

1.甲图是对"信"字的解说。(注《说文解字》:"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本义是语言真实。后引中为诚实有信用。)字源组的同学从"信"的字源出发,了解"信"的传统内涵,探究"信"的现代意义。下列词语中"信"的意思表示诚实有信用的一项是(2 分)

A. 讲信修睦 B.将信将疑 C.信手拈来 D.杳无音信

2. 书法组的同学搜集到启功先生的两幅书法作品,作品的内容是"言必信"和"行必果"。请你欣赏这两幅作品,完成(1)-(2)题。(共4 分)

(1)这两幅作品属于 书(字体)。从两幅作品中"必"字第 笔的") (撇)"的变化,可以看出启功先生书法"随心而出"的特点。(2 分)

(2)下面是对这两幅作品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字形点画活泼,字字断开,干净洒脱。

B.刚劲中含娟秀,严谨中有生动,清隽儒雅。

C.大气磅礴,庄严肃穆,如"金刚怒目,壮士挥拳"。

D.作品内容强调"信",这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调研组的同学们走进"老字号",挖掘其百年不衰的原因,整理出下面一段文字。请阅读语段,完成(1)-(2)题。(共6分)

①视信誉为生命,用心血镌刻承诺,是许多"老字号"历千百年而基业长青的(ào)_ 秘。②提起来让人(shù) _ 大拇指的过硬质量,就是"信"之所在。③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坚持诚信敬业。④"江南药王"胡庆余堂秉承"采办务真,修制务精"的原则,至今悬挂着"妙手回春"的匾 额。⑤不只"老字号"这样,海尔初创时期,张瑞敏抢起大锤砸冰箱的故事,亦令人津津乐道。⑥归根到底,皆在于一个"信"字。⑦"信"之珍重,一如眼睛和生命。⑧能否诚实守信,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

(1)根据拼音依次填写汉字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奥 树 B.奥 竖 C.懊 竖 D.懊 树

(2)语段中有两个句子表达欠妥,请找出,写出序号,并修改。(4 分)

答:

4.《西游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奇幻的神魔世界:孙悟空能七十二变,神仙能呼风唤雨,妖精 能幻化人形...《海底两万里》描绘了人们在大海里的种种惊险奇遇,体现了人类自古以来渴望上天入地、自由翱翔的梦想。请调动你的阅读积累,在横线处填写词语,将对联补充完整。(2 分)

①__ 书写取经故事,浪漫奇幻;

凡尔纳探索 ②__ ,神秘斑斓。

1. 答案:A(评分标准:2分)

2.(1)答案:行 四

(评分标准:共2分。每空1分)

(2)答案: C(评分标准:2分)

3.(1)答案:B(评分标准:2分)

(2)序号:答案:④⑧

修改:答案示例:第④句:匾额内容改为"真不二价"。

第⑧句:删去"能否"

标准:共4分。找出两个病句2分,修改21分)

4.答案:①吴承恩②海底世界(评分标准:共2分。每空1分)

大兴区

一、基础•运用(共14分)

学校组织同学们开展语文课外学习活动,其中一组的探究主题是"书法欣赏",以下是同学们整理出来的材料。请根据要求,完成第1 ~5题。

① 学习书法先从开始,再学习,最后是。而欣赏书法作品,与创作相反,欣赏必须从整体开始,再到局部,继而深入内核。

②一幅优查的书法作品,首先应能从整体上感染欣赏者,如果失去了整体美,局部的"美"也失去意义,并预示着这幅作品的失败。要把握整体,就要与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作品的整体布局、意味都会在一定空间距离外闪现出来。有些作品每个字的笔画、结体还不错,甚至还有一定的功力,而整体却相当凌乱。就像合唱队里的各声部演员,不管高、中、低音,都扯着喉咙唱高八度,即使每个人的声音都高尤、优美,不仅失去了旋律,也就失去了音色和谐的美。

③书法作品的章法布局之美,在书法技巧中虽是一个独立部分,但又与运笔的节奏、墨韵的变化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字形的大小、长短、伸缩以至用笔的轻重(ji)徐,配以墨色的浓淡枯润变化,在笔势的管束下,组合成一个均衡统一的整体。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章法布局上下承接、疏密有致;结构强调欹正开合,同一字形,绝不重复,能尽字之真态,寓欹侧于平正【甲】点画注重提按顿挫,同一点画,写法多样,无法而有法,能寓刚健于优美。全篇自始至终流露着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给人以高雅清新的艺术感受,成为后人学习行书的典范。反之,过于工整【乙】齐平而无变化,或杂乱无章而乏气韵,以及一些或过于拘塞或过于疏散的章法,就不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根据拼音所写的汉字、画线字的笔顺,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疏散sǎn轻重急徐 "秀"的最后一笔是" (横折折折钩)"

B. 疏散sǎn轻重疾徐 "秀"的最后一笔是" 丿 (撇)"

C. 疏散sàn轻重疾徐 "秀"的最后一笔是" 丿 (撇)"

D. 疏散sàn轻重急徐 "秀"的最后一笔是" (横折折折钩)"

2.根据上下文,在文段画横线处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整体布局结构基本笔画

B.章法布局基本点画结构

C.基本笔画整体布局结体

D.基本点画结体章法布局

3. 第②段画线的句子里,有一处语言表述不恰当,请找出来加以改正。(2分)

句子修改:

4.请在材料中的【甲】【乙】两处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2分)

5.下面是四位同学欣赏苏轼的《寒食帖》时在笔记本上写下的感受,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点画线条,粗细不一,浓淡相宜。

B.结字或大或小,或疏或密,参差错落。

C.章法布局疏密有致,不拘一格,飘逸自然。

D.行文跌宕起伏,缠绵相连,满纸如云烟缭绕。

6.在"书法临摹"小组里,有位同学在临摹启功先生的书法对联时,不慎将下面两副对联的顺序打乱了,请你帮他理清其中任意一副对联的顺序。(只填序号)(2分)

答:上联:下联:

7.在"书法创作"小组里,同学们对《水浒传》中宋江在浔阳楼题的七绝诗产生了兴趣。请你根据诗意和阅读体验,想象一下宋江当时用的是哪一种书体题写的这首诗,并简要说明理由。(2分)

诗文如下:

心在山东身在吴①,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注:①宋江家在山东郓城,被发配至江州,江州属吴地。

答:

一、基础·运用(共14分)

1. C(2分)

2. D(2分)

3. "不仅失去了旋律"中"不仅"改为"但(是)"(2分)

4.【甲】 ; 【乙】 、(2分)

5. D(2分)

6. C A或D B(2分)

7. 答案示例:行书,宋江的诗是他被刺配江州、醉酒后一气呵成的,是发泄不满并借以咏志之作。行书运笔节奏较快,自由灵活,适合反映宋江当时的那种豪气干云的内心世界。(2分)

东城区

一、基础·运用(共15分)

2018年新年伊始,一档演绎经典诗词的节目——《经典咏流传》走进公众视野。同学们为此开展了语文课外学习活动。以下是同学们整理的材料,请你根据要求,完成1-5题。

在这个舞台上,既有"旧词新曲"的重新诠释,也有"化词入乐"的创造性chǎn发。创作者借助音乐,把古典诗词精准地嵌入当代语境时,古典诗词便不难与现代人的情感与心灵发生深深的共鸣与碰撞。

事实上,旧词新唱一直是经典传承的一条蹊径。只有把传统文化从"过去完成式"化为"现在进行时",经典才能真正地焕发出新的光彩。不少古典诗词名作都曾被谱以新曲,乘着歌声的翅膀,"飞入寻常百姓家":有的成为学堂歌,对中小学生起到了音乐启蒙的重要作用;有的因慷慨激昂,契合抗日救亡的时代主旋律而被传唱一时。改革开放后,以王立平谱曲的《红楼梦》系列歌曲、谷建芬谱曲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作品又让古典诗词焕发了新的生机。随着流行音乐的péng 勃发展,除了"旧词谱新曲"的方式,另一种"化词入乐"的创作手法更被广泛用。今人以古诗词名篇的题目、诗句为基础,大胆地采用"拿来主义",从现代人的角度来诠释古典诗词,让听众在欣赏优美音乐的同时,也悄然走近了古诗词。

1.(1)对文中加点字注音和划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乐(lè) 应(yìng) "转"字第四笔是竖

B.乐(lè) 应(yīng) "转"字第四笔是竖

C .乐(yuè) 应(yìng) "转"字第四笔是提

D. 乐(yuè) 应(yīng) "转"字第四笔是提

(2)请根据文段中的汉语拼音,将词语写在答题纸的田字格内。(2分)

2.节目邀请了知名歌手音乐人、港台节目主持人、文学院教授、文化名人兼作曲家作为鉴赏团成员,他们依次登台亮相。

(1)请你根据以下"出场宣言",分别找出与说话者身份搭配最恰当的选项(填写序号)。(2分)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经典走向大众,让传统焕发新生。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时光千年,距离万里,诗与歌让同文同种的我们用心交流。

C.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让我们用曾经的盛世文化去拥抱今天的文化盛世!

D.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是一次经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的碰撞!

①知名歌手音乐人_______ ②港台节目主持人_______

(2)如果你被邀请成为鉴赏团的成员,请仿照以上句子,也为自己设计一句符合身份的"出场宣言"。(2分)

答:

3. 伴随节目的播出,两个人的名字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位是93岁高龄的潘鼎坤教授,另一位是中国科学院的陈涌海教授。教了60多年数学的潘老师,心中有一个火热的诗歌梦,他会用诗词歌赋来解释抽象的数学原理。在他眼中,诗词与数学就如同一对双胞胎:[甲] 。研究量子力学的陈涌海教授,拿起吉他表演时,一下子就把诗仙 《将进酒》原作里波澜壮阔的场面给带出来了。都说科学是人类的未来,传统只是代表过去,陈教授却用他的举动告诉我们:[乙]

(1)"诗仙"是指: (1分)

(2)从下面句子中选择恰当的语句填写在[甲][乙]处(填写序号即可)。(2分)

A.能够看到多远的历史,你才能够抵达多远的未来。

B.他们从事着看似与文艺不沾边的工作,但他们的生活因为诗歌与音乐而丰富。

C.一个是表达客观世界的规律,一个是表达内心世界的感受。

4.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很多网友在观看节目后不约而同地表达了一个观点:这档节目让自己在悄无声息间,被传统诗词的美所震撼。以《别君叹》为例,当留存八百多年的南宋古琴和着歌者的吟唱响起时,观众仿若回到了古时,送君千里,思绪悠悠。

一千两百年前,当交通全靠马,通信全靠信件的时候,要送别自己的朋友,就是此去一别,相见遥遥无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将离情放在了酒和诗里。

一千两百年后,虽然有了飞机、高铁和网络,离别之情仍能触动每个人。曹轩宾这样唱道:"低吟白雪逢阳春①,送君别去无知音。"这是新加的词,也勾画出了千年绵延的离别。

千年变换,变的是物,不变的是情。

注:①《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楚国两首高雅的乐曲,现泛指高雅深奥的艺术。

答:

5.本节目内容异彩纷呈,题目《经典咏流传》也很有特点,请你结合开场词和主题曲说说对这一题目的理解。(2分)

开场词: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经典永流传,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

主题曲(节选):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让唇齿留香满心田

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惹人恋/歌一阕词让荡气回肠咏流传

答:

一、基础·运用(共15分)

1(1)C(2分) (2)阐 蓬(一个1分,共2分)

2(1)①D ②B(一个1分,共2分)

(2)答案示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学习知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2分)

3(1)李白(1分)

(2)[甲]C [乙]A(一个1分,共2分)

4形容知音相遇难得。(2分)

5表示用吟咏、歌唱的形式表现经典;谐音"永"寓意传统文化永远流传。(2分)

房山区

一、基础·运用(共15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4分)

①"清明不只是扫墓祭拜,这一天里还有插柳、蹴鞠、放风筝的风俗,"知名作家冯骥才在第三届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论坛上说:"当这些民俗 殆尽时,清明节的内涵也将随之 。"

②冯骥才表示,国家舍弃3天的GDP,而将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增补为法定节日,不是件小事。他说,当前有不少公众特别是年轻人不了解节日文化内含。因此在平常的节日里,生活也是空空荡荡、无事可做。久而久之,传统节日便退化为普通的假日,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③他举例说,韩国的端午节至今仍保留着荡秋千等传统,日本的樱花节也必须穿和服。而中国人在清明节,除了扫墓祭拜,却并不清楚在这一天里还有插柳、蹴鞠、放风筝的风俗。冯骥才还表示,人民是节日遗产的携带者,更是节日的传承者。节日建设不应只由政府、专家打造出来,而更需要符合节日的主题。促使全民对节日实现集体认同,需从下一代抓起。同时,节日文化应该更多地与地域文化特点相结合,使之切实浸润到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孩子们在节日中享受中华文化是我们的目标、更是我们的责任。否则,节日文化传承就是空谈。

1.文中第①段有一处标点错误,第②段有一个错别字,请分别找出来加以修改。 (2分)

答:(1)应将第①段中_____改为____。

(2)应将第②段中的"__"改为"___"。

2.为第①段横线处选择词语,修改第③段中的病句。(2分)

(1)依次填入第①段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消逝 消亡 B.消失 消亡

C.消失 消散 D.消逝 消散

(2)修改第③段中的病句:__________________(1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3—7题。(11分)

①在堪称"北京小西藏"的房山区蒲洼乡,有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芦子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藏在大山里的小村庄,到了年节,却能吸引几百外村、外区县甚至外地人来祭拜先祖。原来,这里便是京冀两地"隗"(wěi)姓人的发源地。

②升族旗、唱族歌、撞传续钟、读族规祖训、祭奠先祖……隗氏家族自2007年成立文化联谊会以来,先后举办了11次祭祀先祖先烈的庆典。隗氏祭祖仪式承载着对姓氏文化的传承,彰显了家族的凝聚力。在祭祀活动中,把家规家风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宣讲,也能教导年轻人不忘家族传统美德,不忘对长辈的孝道。

③更令人称奇的是,隗氏祠堂内还悬挂着传续了18代的隗氏族谱。看着族谱上,每一代的每个名字不过占据一个小格子而已,族人们感叹,"历史留给每个人的位子,其实很小,在有限的生命里,更要传承先辈留下的美德,踏踏实实做人"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江河万里,自有源流。从创修的谱序中,我们发现,隗姓的历史大约可以溯觅到炎黄时代。据有关资料记载,隗姓氏族起源于秭(zǐ)归东南的隗国,历史名人众多:隗状,秦朝丞相,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第一任丞相;隗嚣,东汉西州名将,王莽末期封西州上将军;隗禧,三国时魏国郎中,少年时以砍柴为业,闲暇时间苦读,遂成为饱学之士,后被拜为郎中,撰有《诸经解》数十万言。当今时代,也有将军隗福临,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隗氏后人,承继家族传统,英明睿智,成就非凡,贤才辈出,不胜枚举。

④续修宗谱意义深远,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察统绪,辨承流;序亲疏,定长幼;喜相庆,患相助;病相扶,困相帮。 !宗谱记载本源,垂后而不朽,续修宗谱的意义就在于此。

3. 第②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和第④段加下划线字的笔顺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承载 (zài) "义"笔顺:

B.承载 (zǎi) "义"笔顺:

C.承载 (zǎi) "义"笔顺:

D.承载 (zài) "义"笔顺:

4. 对第③段加点字意思的理解、为第④段画横线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是一项是( )(2分)

A.与"衔枚"的"枚"意思相同 这不正是来自宗谱的伟大凝聚力么

B.与"枚列"的"枚"意思相同 这是来自宗谱的伟大凝聚力

C.与"衔枚"的"枚"意思相同 这是来自宗谱的伟大凝聚力

D.与"枚列"的"枚"意思相同 这不正是来自宗谱的伟大凝聚力么

5. 晓明是隗氏后人,曾随家长在清明节参加过"隗氏家族祭祖大典",他记得族谱上有一副对联,但有些字句记忆模糊了,请你帮他补全。(2分)

上联:□ □ 功 绩 昭 □ □

下联:子 孙 □ □ □ 千 秋

6. 祭奠祖先,存续族谱,传承族规家训,可以约束后辈的行为,传承优秀的家族文化。其中家训是对子孙立身处世的教诲。以下书法作品的内容选自同一封名人家书,寄托了父亲对儿子的殷殷嘱托。你更欣赏那一幅?请从书体和内容两方面说明理由。 (3分)

第一幅 第二幅

答:我欣赏:

理由是:

7.前面两幅书法作品中的两句话,均出自 的《诫子书》,他是"智"与"忠"的典范,其另一句名言" ,死而后已"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传奇故事多见于 (人名)的《 》(2分)

一、基础·运用(共15分)

1.答案:(1)应将第一段中的":"(冒号)改为","(逗号)。(1分)

(2)应将第二段中的"含"改为"涵"。(1分)

评分标准:本题2分。(1)将":"(冒号)改为","(逗号)得1分,其它

不得分;(2)将 "含"改为"涵",改对得1分,其它不得分。

2.答案:(1)B(1分)

(2)在"孩子们"前加"让"(1分)

3. A(2分)

4. D(2分)

5.答案示例:(1)祖德功绩昭百世 子孙英明映千秋

(2)祖宗功绩昭万代 子孙成就耀千秋"

(3)祖先功绩昭百代 子孙贡献照千秋

评分标准:本题2分,每空0.5分。句式工整,语义顺畅,符合文段内容即可得分。

6.答案示例:

(1)我欣赏第一幅。它采用楷书字体,端正严谨,清健挺拔。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希望他依靠安静的内心,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文字智慧理性、简练谨严,与书法风格相得益彰。

(2)我欣赏第一幅。它采用楷书字体,端正严谨,清健挺拔。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希望他依靠安静的内心,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3)我欣赏第二幅。它采用行书字体。内容上劝勉儿子不追求名利,生活俭朴以表明自己高尚的志趣;心情平稳沉着,才可有所作为。文字宁静超脱,清新旷远,与书法的秀雅灵动,舒展俊逸相得益彰。

(4)我欣赏第二幅。它采用行书字体,秀雅灵动,舒展俊逸。内容上劝勉儿子不追求名利,生活俭朴以表明自己高尚的志趣;心情平稳沉着,才可有所作为。

评分标准:本题3分。书体及特点1分。没判断书体,但书体特点正确也给1分,书体判断错误不给分。内容2分。第一幅,解读"静"的意义和"俭"的意义各1分;第二幅,解读"淡泊"的意义和"宁静"的意义各1分。意义解读大致正确即可得分。

7.答案:诸葛亮 鞠躬尽瘁 罗贯中 《三国演义》

评分:每空0.5分,共2分。 "鞠躬尽瘁"写拼音也可。

丰台区

一、基础•运用(共15分)

为准备"回溯汉字往事"的语文探究活动,你和同学们一起搜集整理了关于"结绳记事"和"历代书法"两组材料。请根据要求,完成1~2题的学习任务。

1.在给同学讲述下面这段关于"结绳记事"的文字之前,你要先确定读音、书写、用词、标点使用的准确性。请认真阅读语段,完成(1)~(4)题。(共8分)

"上古无文字,结绳以记事",人类最初的历史以绳索串连,"结"就是最早的史记。我们无法得知,在没有文字的漫长岁月中,人们如何以 ① (简要/简单)的绳结存留纷繁复杂的事件内容。据说,那些绳结只记录 ② (性命攸关/朝不保夕)的大事,例如地震、洪灾、日食、月食以及星的陨落等等。如果是这样,那么一个个绳结留下的,就是一次次关乎生死存亡、吉凶祸福的记忆。事实上,绳子很难保存数十万年,现在我们只能看到存留在上古陶片上的"绳文" 那是绳索的纹理拓印在湿软的陶罐表面,经过火烧而固化下来的印迹。那些常常被认为是装饰的"绳文",也许就是人类最初的记事符号。凹凸的绳结痕迹,仿佛是数十万年前人类的心事,它饱含着后来者越来越读不懂的惊慌、恐惧、渴望,饱含着后来者越来越读不懂的求平安的巨大祝祷。读不懂,但是我们感觉得到它的美丽。

(1)对语段中加点字的注音、笔顺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拓印(tuò) 祈求(qǐ)"辰"字的第二笔是"丿"

B.拓印(tà ) 祈求(qí)"辰"字的第二笔是"一"

C.拓印(tà ) 祈求(qí)"辰"字的第二笔是"丿"

D.拓印(tuò) 祈求(qǐ)"辰"字的第二笔是"一"

(2)根据语意,语段中①②处应填入的词语是(2分)

A.①简要 ②性命攸关B.①简单 ②性命攸关

C.①简要 ②朝不保夕D.①简单 ②朝不保夕

(3)画线句方框内应填入的标点及其理由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破折号,用以表示语意的转换,句意由说明绳文难以保存转换到介绍绳文印迹的保存方法。

B.冒号,用以提示下文,引出对"我们只能看到存留在上古陶片上的'绳文'"这句话的句意解说。

C.破折号,用以表示解释说明,因为后面的语句是对前面"上古陶片上的'绳文'"的具体解释。

D.句号,用以表示语意的结束,因为前一个句子语意已经表达完整,后面语句是新的语意的开始。

(4)"结"意蕴丰富。它能维系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在"结盟"、"团结"、"缔结"等词语中,"结"表向心、凝聚之意,我们熟知的《三国演义》中刘关张" ① ",就是兄弟一心、同生共死的典范; "结"也表示事情的收束,结局、完结、 ② 等词语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提示人们做事要有始有终。(2分)

2.为了呈现历代书家的书法特点,你要逐一展示并解说收集到的四幅名家作品。在以下解说中,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蔡邕创制汉隶,他的作品用笔方圆兼备,蚕头雁尾,工稳典雅,后人学隶书常以之为典范。

B.钟繇被尊为"楷书鼻祖",他处于隶楷错变之时,楷书中有隶书余风,体势微扁,古雅精妙。

C."书圣"王羲之摆脱了汉魏笔风,他的书法笔势秀美遒劲,布局疏朗有致,气韵生动潇洒,纵横自如。

D."草圣"张旭的狂草风格是在张芝、王羲之行草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狂放,书写随意,潦草难认。

3.小林想给初一的同学推荐几本名著,请帮他做好准备工作,完成(1)~(2)题。(共5分)

(1)在翻找自己读过的名著时,小林发现一张掉落的插图。根据画面内容,他应将此页放回《 ① 》一书中去,理由是 ② 。(2分)

(2)小林准备制作一张介绍《骆驼祥子》的荐书卡,草稿如下:

①我要向大家推荐一部京味儿十足的现实主义小说——鲁迅先生的《骆驼祥子》。②小说以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为主线,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旧社会苦难生活的人力车夫。我写了一副对联为书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画像:③祥子朴实,拼死拼活闯岁月;虎妞忠厚,有爱有恨了一生。

这段文字有三处错误,请你帮助他改正。(3分)

句①有一处常识错误,应改为:

句②有一处语病,应改为:

句③对其中一个人物的特点把握有误,应改为:

一、基础·运用(共15分)

1.(8分)(1)(2分)C

(2)(2分)B

(3)(2分)C

(4)(2分)①桃园三结义 ②结果(结束)

2.(2分)D

3.(共5分)

(1)(2分)①《鲁滨逊漂流记》 ②理由:插图描绘的是流落荒岛的鲁滨逊和"星期五"在海边造独木舟的情景。

评分说明:每空1分;②能概括出插图事件即可。

(2)(3分)句①:"鲁迅"改为"老舍"

句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苦难生活。

句③:"虎妞忠厚"改为"虎妞泼辣"

评分说明:每空1分。

海淀区

一、基础·运用(共17分)

你所在的学校开展寒假游学活动。同学们在齐鲁大地游泉城,登泰山,访曲阜。探究文化底蕴,领略齐鲁魅力。请根据要求,完成1—5题。

1. 趵突泉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下面这幅书法名帖是书法大家 赵孟頫有感于趵突泉美景而作。请欣赏并完成(1)—(2)题。(4分)

(1)这幅名帖的书体是 。有同学对其作了如下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品用笔清晰流畅,点画圆润,外柔内刚。

B.作品筋骨劲挺周正,情感奔放,喷薄而出。

C.作品用墨浅深自如,浓淡皆宜,俊美典雅。

D.作品布局匀称均衡,章法平和,温厚疏朗。

(2)根据下面的提示,请你推断上面书帖中"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性孤"句中"濯"字的意思是。(1分)

提示:濯,金文 ,由(水)、(羽毛)、(隹,小鸟)组成。

2. 访问老舍故居时,同学们了解到,老舍先生曾把济南称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他为这座

城市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___________》,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温润灵秀的济南。同学们还了解到,老舍先生的目光更多地停留在普通民众身上。他创作的讲述北平城人力车夫悲惨命运的小说《____________》、表现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小说《四世同堂》,都是这类题材的代表作品。(2分)

3. 同学们登上泰山,饱览大好山川的同时,了解到泰山丰富的文化底蕴。请根据要求,完成(1)—(2)题。(4分)

(1)有位同学在网上查阅关于泰山文化的资料时,看到了下面一组连环画,他根据连环画内容,想用下面成语(俗语)替换第6幅图中画横线的俗语,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有眼不识泰山 B.掩耳盗铃 C.管中窥豹 D.自欺欺人

(2)泰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举行过皇帝封禅大典的名山,帝王将相、名人宗师对它仰慕备至,因而泰山常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和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下列选项中的泰山不含喻意的一项是(2分)

A.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B.人心齐,泰山移

C.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 D.仰之如泰山北斗

4. 曲阜之行中,当地某中学的学生陪同学们拜孔庙,谒尼山,访杏坛。回京后,同学们纷纷在微信中给曲阜的学生留言,不约而同地用到了《论语》中的语句。下列留言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你们丰富的知识,独到的见解,让我佩服不已。"见贤思齐焉",我将以你们为榜样,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

B.曲阜同学热情周到,彬彬有礼,侃侃而谈。"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你们真不愧是圣人故里的谦谦君子啊!

C.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我们一定会信守承诺,经常与大家交流感兴趣的古都文化,共同品味京华魅力。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曲阜的朋友们,欢迎你们到北京相聚,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首都风采,再续友情!

一、基础·运用

1. (1)答案:行书(1分) B (2分)

(2)答案:洗、洗涤(1分。意思对即可)

2. 答案:①济南的冬天 ②骆驼祥子(2分。每空1分)

3.(1)答案:A(2分)/C(1分)

(2)答案:C(2分)

4. 答案:B(2分)

怀柔区

1、 基础·运用(共15分)

在我国,竹子倍受人们喜爱,古今文人墨客,嗜竹咏竹者众多。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刻地了解竹文化,学校开展了语文课外学习活动,探究的主题就是"中国竹文化",请你根据同学们的探究任务,按照要求,完成1-7题。(共15分)

任务一:了解"竹"的造字本义

《说文解字》"竹,冬生草也。象形。"甲骨文""像两根细枝上垂下的六片叶子。古代造字,"草"和"竹"相似而相反:叶片朝上为"艸"(草),叶片朝下为""(竹)。竹的造字本义:空心,有结,长笋。也指"竹简"。古代还指箫、笛一类的竹制乐器,为"八音"之一。 所以作为部首,从"竹"的字大部分是和乐器、竹器以及记载文字的东西有关。草的造字本义:百卉也,地面上片状生长的禾本科植物。作为部首,从"草"的字大部分与草木有关。

1.根据任务一探究的结果,判断下列词语的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书藉 万籁俱寂 B. 萧瑟 功亏一篑

C. 编纂 名列前茅 D. 落第 一筹莫展

任务二:了解"竹"的生长过程

在中国的最东边生长着一种竹子,名叫"楠竹",又称"毛竹"。毛竹在最初的四年里只长3厘米。但从第五年开始,毛竹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向上蹿升,仅6周的时间就发生了不可思yì( )的变化,可以长到15米,多棵竹子很快就长成郁郁葱葱的竹林。之前的四年里,毛竹的根在土壤里伸了数百平米,它并不是没有成长,而是在扎根。深深地扎根,坚持着,等到时机成熟,登上别人遥不可的巅峰。

2.阅读任务二的内容,找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第二行加点字"蹿"的正确读音为cuàn。

B. 括号处应填写的汉字为"议","不可思议"这个词在这里形容毛竹六周内生长的速度快,让人感觉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C.第三行画线词语"郁郁葱葱"中"郁郁"形容竹林茂盛的样子。

D.第三行斜体字"延"的第四笔是竖折;最后一行斜体字"及"的第一笔是撇。

3.下列成语概括上文毛竹的成长历程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厚积薄发 B. 成竹在胸 C.蓄势待发 D. 养精蓄锐

任务三:了解"竹"的文化内涵

①梅、兰、竹、菊"四君子",松、竹、梅"岁寒三友",这样的美誉古已有之。②唐代王维诗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③雨后的山村、清新的空气、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泉流、竹林中洗衣少女的欢笑声、莲丛中晚归的渔舟,组成一幅令人神往的画卷。④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⑤诗人把它们写进诗里,也寄托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4.语段第②句横线处缺少标点,语段后两句中有一处表达欠妥。请你依次添加和修改。(3分)

横线处添加的标点是:_______

句子修改:_____________ _

5.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借"高风亮节立天地,虚怀若谷驻人间","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等对联来勉励自己。下列是两组关于竹的对联,请你任选其一,将其补充完整(2分)

A.上联:石头解性真吾友 下联:________是我师

B.上联:丹可磨而不可夺其色 下联:竹可折而不可________

选项: (填字母序号)下联:

6.郑板桥一生酷爱竹,他的书画作品也往往与竹有关。请你欣赏下面的这幅作品,从笔画、章法、结构、内涵等方面说说这幅作品中书法的特点。(1分)

书法特点:

7.通过探究竹的文化内涵,同学们感受到竹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精神品格已然相融,这正是竹文化的核心所在。竹子中空、有节、挺拔的特性,成为人们所推崇的虚心进取、高风亮节、刚直不阿、雅然脱俗等美德的生动写照。在你读过的名著《 ① 》(填作品名称), ② (人物及其情节),表现出竹一样的 ③ (精神品格)。(3分)

一、基础运用(共15分)

1.A 2A 3B(每空2分)

4.标点 。"(1分) 病句:第⑤句,修改为:也寄托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愿望。(找出病句1分,修改正确1分)

5.(2分)答案示例:A.下联:竹子虚心是我师 B.下联:竹可折而不可毁其节(大体对上即可)

6.粗细相间、浓淡相间、瘦硬清寒等(说出一方面特点即可)

7.答案示例: 红岩 江姐面对敌人的各种酷刑毫不畏惧 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密云区

1、 基础·运用(共13分)

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北京8分钟"表演惊艳世界,也引起了同学们的广泛关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1-4题。

1. 阅读学校板报上的一段文字,完成⑴-⑵题。(共4分)

"北京8分钟"总导演张艺谋摒弃了他所 (shàn)长的人海战术,重在展现中国形象。从智能机器人、减重熊猫木偶等高科技成果,到冰屏中展示的高铁、天眼、大飞机等新成就,让世界为中国的发展而赞叹。而长城、中国结、五彩祥龙、凤凰展翅、梅花等中国传统元素的呈现,又使人感受到浓浓的中国味道。

⑴ 对文中加点字的笔顺和横线处应填写字形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世" 的第二笔是竖 善长 B. "世" 的第二笔是竖 擅长

C. "世" 的第二笔是竖折 善长 D. "世" 的第二笔是竖折 擅长

⑵请从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一副对联来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把序号填在空格中。(2分)

A B C D

上联: 下联:

2. ⑴下面是一位同学发在朋友圈的一段话。其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一个句子表达欠妥。请你分别找出来并加以修改。(2分)

①熊猫队长的创意使嘉陵江畔的艺术奇葩:川北大木偶被世人瞩目。②在歌曲《歌唱祖国》的音乐声中,熊猫队长与轮滑少年共同配合,演绎了冰球、冰壶等冬季体育项目。③当他们化身熊猫信使去收集邀请时,使现场气氛达到了高潮。

标点符号修改:

句子修改:

⑵请你为北京冬奥会邀请函补写一段话,融入北京和冬奥的元素。(要求: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方法,60字左右。参考用词:长城、冰雪、激情……)(3分)

答:

3. 某小组同学对龙凤图案很感兴趣。他们查到了京剧《龙凤呈祥》中的一段唱词:"劝千岁杀字休出口……他三弟翼德威风有,丈八蛇矛惯取咽喉,鞭打督邮他气冲牛斗,虎牢关前战温侯。当阳桥前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由此可以推断《龙凤呈祥》这一剧目取材于我国古代章回小说《 ① 》,作者是 ② 。(2分)

4.学校戏剧社将在小剧场播放京剧《龙凤呈祥》,想从以下四幅字中选一幅作为海报用字。你推荐哪一幅?请结合作品的字体及特点说明推荐的理由。(2分)

第一幅 第二幅 第三幅 第四幅

你推荐:第 幅 字体: 理由:

一、基础·运用(13分)

1. (1) (2分)B

(2)上联:(1分)C 下联:(1分)A

2. (1)标点修改:(1分)将①的":"改为"——"。

病句修改:(1分)将③的"使"字删去。或者将③的前半句改为"他们化身熊猫信使去收集邀请的行动"。

(2)(3分)修辞、北京、冬奥三个元素各1分。

3. (2分)《三国演义》 罗贯中

4. (2分)第一幅:隶书 蚕头燕尾,字体宽扁,左右舒展……

第二幅:篆书 体正势圆,左不见撇,右不见捺……

第三幅:行书 笔势流动,用笔灵活,姿态生动……

第四幅:楷书 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规矩严整……(字体、特点各一分)

平谷区

一、基础·运用(共16分)

四月初,某学校组织初三学生参观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开展了以"了解历史传承文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1—3题。(共16分)

1.活动前,一位同学在搜集资料时发现了下面一段文字。认真阅读,完成(1)—(4)题。(共8分)

孔庙前院大成门东西两侧,在古树浓荫掩映下,静静地【甲】着198 块进士题名碑。这些石碑形态(gè)异:或微微倾斜,或高高耸立;或透雕盘龙,或素朴无纹;或精美华贵,或大方简洁。石碑上镌刻着元、明、清三代51624 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名次,还记录国家、社会, 尤其是与科举考试有关的历史情况。保卫北京的于谦,实施改革的张居正,"心学"领袖王阳明,一代奸臣严嵩,戏剧大师汤显祖,大词人纳兰性德,风流才子纪晓岚,湘军统帅曾国藩,三代帝师翁同龢……科举制度使这51624人得以题名在碑石之上;反过来,这51624 名进士也(zhāng )显了科举制度、 【乙】了科举制度。石碑因文字而留存,文字因人物而生动。进士题名碑因51624 名进士而闻名天下,它如一枚活化石,静默在孔庙里,向人们讲述历史。

行走在这片时间跨度达数百年的碑林中,轻抚斑驳的碑身,仰望碑面上已模糊的字迹,一个个名字幻化成一个个鲜活的面孔在眼前一一回放。一个人、一则故事、一段历史,回眸时不免让人发出无限感慨……

(1)下列根据拼音写汉字和给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倾斜(qīng) 形态个异章显

B.倾斜(qǐng) 形态个异彰显

C.倾斜(qīng) 形态各异 彰显

D.倾斜(qǐng) 形态各异章显

(2)根据语意,从下列备选词语中分别选出一个,填入上面文段中的【甲】【乙】处。(2分)

【甲】_______(A.屹立 B.矗立)

【乙】_______(A.延续 B.延伸)

(3)根据文段的相关内容,解释文中画线的"活化石"一词的意思。(2分)

(4)该同学认为选文结尾应写出"慨叹"的内容,根据相关内容,你认为补充最恰当的一

项是(2分)

A.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D.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走进博物馆,孔庙内的"乾隆石经"受到同学们的关注。下面是班长的一段解说词。完成(1)—(2)题。

"乾隆石经"亦称"十三经刻石",是乾隆年间镌刻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刻石的统称。经文628000余字,全部为雍正年间江苏贡生蒋衡手书,历时12年。乾隆五十六年(1791)钦命动工刻石,历时三年刻成,全部刻石189块,加上一块御制告成碑,共190块。

(1)班长在向同学介绍这十三部儒家经典时有意漏掉了两个,请你根据班长的提示将其补充完整。(2分)

十三部儒家经典包括:《周易》、《尚书》、《 ①》、《周礼》、《仪礼》、《礼记》、《 ②》、《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提示: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面对"乾隆石经",宣传委即兴写了一段感言。请同学们为他补写结尾。(要求:运用一种修辞方法,字数不超过20字)(2分)

汉朝以来,十三部儒家经典一直是中国读书人的必读之书。一代代的读书人从中汲取了无尽的营养,它孕育了李白、杜甫,它孕育了范仲淹、苏轼,它孕育了梁启超、鲁迅……"十三经"所代表的精神和气质,已经深深地刻划在我们这个民族的骨骼上,已经深深地融化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里。那一百九十块石头,。

3.博物馆有很多匾额,这些匾额的文字内容大多出自儒家经典,或是褒扬孔子,或是劝诫国子监师生。下面是一位同学记录下的四块匾额的内容,依据解释判断匾额内容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A.万世师表——千秋万世的老师和表率

B.生民未有——自有生民以来,从来没有过,世上只出现这圣人

C.与天地参——于天地齐名

D.文行忠信——好学、文明举止、尽忠职守、诚信

4."柳体"以瘦硬、骨干而见长,折笔处"骨节"明显,点画爽利挺秀,结体严紧。下面书作中,是柳公权书法作品的一项是(2分)

A B C D

一、基础·运用(共16分)

1.(1)答案C (2分)

(2)答案:甲B 乙A (共2分。每个1分)

(3)答案要点:①讲述科举考试及相关情况 ②讲述进士们的相关信息

(共2分。共2点,每个要点1分)

(4)答案:选C(2分) 选A(1分)

2.(1)答案:①诗经 ②左传 (共2分。共2空,每空1分)

(2)答案示例:就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共2分。修辞1分,表达1分)

3.答案:D(2分)

4.答案:A(2分)

石景山

一、基础·运用(共16分)

班级开展以"锦绣中华"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各组同学除进行专题研究外,还根据收集整理的材料设计了一些学习任务。请你根据要求,完成1-5题(共16分)

1.第一组同学向大家介绍中国的名胜。请你根据下图和提示语,判断图中甲、乙分别是哪两处名胜.(2分)

提示语:甲:①李白曾在此送孟浩然去广陵。

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乙:③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④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第二组同学与大家分享"书里那些印象深刻的名胜"。下面是他们选取的两个片段,请你根据要求,完成(1)-(4)题(共8分)

【材料一】

有人说秋天是悲凉的,而野三坡的秋天却是浓墨重彩,绚丽奔放,像极了林语堂所爱的:"秋林古气磅礴气象"。白草畔在夏天蓊蓊郁郁,现在看上去,恰似被水化开的彩虹糖。沿着山间小路走来,树叶由绿渐渐变黄变红,一路上满是诗意。

百里峡里清风徐来,沁人的清凉赶走了夏天余留的燥热,盛放的海棠花将山谷装点得更加绚烂。两边是陡峭的石壁,脚下是潺潺的流水,行走间让人liú lián wàng fǎn,乐不思归。

满山的野果成熟了,松鼠——野三坡的小精灵。也进入休眠的状态,山林里树叶沙沙作响,那不是秋风,是松鼠在储粮。

【材料二】

"粮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滨"。唐人于树滋在《瓜州伊娄河掉歌》中这样描绘当年西津渡的盛况。王安石第二次入相离开江宁赴任正是从西津渡换乘过江,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泊船瓜洲》。虽然如今的长江航道已一再北徙,但如期而至的春风,依旧轻拂着不足千米的街道,那曾经的江南岸——西津渡古街。沧海桑田,津度不再,但湿润的青石板路还在,沉重的车轮碾过的痕迹还在,一道道券门还在,为人qí fú的过街石塔还在。人们依然可以在待渡亭理寻觅到马可·波罗离舟登岸的足迹,依然可以再创意店里边淘宝边咀嚼当年的状元饼,依然可以从小山楼敞开的窗扉遥望江际并低吟张祜的"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1)对文中加点字注音和划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乘(chèng)"轮"的笔顺一次是:

B. 乘(chéng)"轮"的笔顺一次是:

C. 乘(chèng)"轮"的笔顺一次是:

D. 乘(chéng)"轮"的笔顺一次是:

(2)请根据文中的汉语拼音,将词语写在答题卡的田字格内。(2分)

(3)【材料一】第一段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后两段中有一个句子表达欠妥。请你分别找出来并加以修改。(2分)

(4)请你说说【材料一】中的画线短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2分)

3.下面是第三组同学研究"山水与文化"的所搜集的材料。根据语境,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中国人欣赏山水的态度,从山水画和山水诗中可见一斑。多数山水画,在层峦叠嶂之间,细看总有曲径通幽,所谓"已通樵径行还得,似有人声听却无"。在涧水之上,或有小桥可通山径,隐约可达茅屋一橼,想象当是隐者的居处。即使怪石嶙峋,仍有草木点缀其间。雪景则温柔如堆絮,故宫博物院收藏后人临摹王维的《雪石图》、燕肃的《寒岩积雪图》,都使人觉得幽静之至,却又深藏着生机。五代人所绘《雪渔图》中的渔父,在水滨竹林间,冒雪瑟缩,画家却把他的衣服衬以彩笔着色,立刻使人感到寒中有暖, ①, ②, ③。 正如王维隐居于"终南别业"时,虽然"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常自闲",但是仍然邀约好友"不妨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这样的隐入山中,是十分感性的。

【甲】使人无论读诗看画,在孤高自许之中仍能感到无限的温和与安慰

【乙】说明尽管文人雅士向往隐逸生涯,却并不是真的厌恨人间

【丙】这渔父,不是无家可归,而是中国古人借艺术所表达的善意与爱惜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乙】【甲】

D.【丙】【甲】【乙】

4.下面是第四组同学研究"山水与对联"时所搜集的对联。请你任选两处名胜,推测这两处名胜张贴的对联各是什么。(只填序号)(2分)

①剪一片白云补衲 ②青山不墨千秋画

③一城春色半城湖 ④邀半轮明月看经

⑤四面荷花三面柳 ⑥流水无弦万古琴

⑦万木长毫挺笔端 ⑧一池浓墨盛砚底

A.安徽黄山 上联: 下联:

B.新疆天池 上联: 下联:

C.山东济南大明湖 上联: 下联:

D.甘肃兰州白塔寺 上联: 下联:

5.第五组同学研究"山水与书法"。下面是他们选取的楷书四大家的集字(指将某一书家的字迹搜寻并集成的书法作品),请任选一副判断书家,并说明理由。(2分)

顺义区

一、基础运用(15分)

本学期开始,某学校为宏扬中华文化,提升个人品质,组织开展了以"用文化自信塑造当代学子"为主题的系列班会活动。请你跟随他们的活动完成题目。

1.对这项活动同学们拟写了宣传语,并对其中划线句加以修改,你认为修改方案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中流砥柱,是我们个人内心深处的后花园。一个国家的强盛,在国际的地位和话语权,②不是看其经济总量和军事力量的强弱,而是在于其文化是否源源不断地向海外输出,为世界所认同、接受。③我们的中华文化有着多样的历史底蕴和新陈代谢的时代气息,是极具生命力和创造性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根。作为处于日新月异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有足够的文化自信,④圆满自己的中国梦,中华文化实现发扬光大。

A. ①改为:文化,是我们个人内心深处的后花园,是一个民族的中流砥柱。

B. ②改为:不是看其经济总量的多少和军事力量的强弱。

C. ③改为:我们的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蓬勃的时代气息

D. ④改为:构筑自己中国梦的坚固,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2.同学们在老师组织下观看了纪录片《节气--时间里的中国智慧》,请根据其中一段解说词回答下列问题。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与生物长期适应温度条件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有关,它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3月21日春分节气,从惊(zhé)的桃始华、仓庚鸣到春分的玄鸟至、雷发声,大自然逐渐结束"默片"时代,变得更加地有声有色。

俗语说:"春不分不暖,夏不至不热"。春分一到,气温回暖就驶入了"快车道",从春分到清明,正是一年之中气温【甲】速度最快的时节,雨水明显增多,在温热阳光的催逼下,那些枯(zào)了一冬的繁枝之上,渐渐布满了层层叠叠的红及烟气淋漓的白,于是处处燃烧起来,到了一年中色调最绚烂的季节。

过去的人们讲究:春分祭日,秋分祭月。此俗历代相传。最早从周代就开始了。《礼记》说:"祭日于坛" 。过去,在老北京,皇帝在春分时祭日,要去日坛,虽然比不上祭天的典礼,但仪式也颇为隆重。要行三跪九拜的大礼。

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清明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来临。"水至美则曰清","日月双悬则曰明",天地之间,温暖晴和,是时清明。二十四节气名称大多记【乙】,如谷雨、芒种、小(shǔ)、霜降、大寒等,用形容词来定义节气,"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一个。

谷雨,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它的到来,意味着春寒皆去,天气渐暖。

此时,残花即将落尽,春将告别。在南方," ",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丙】人们:时至暮春了。

此去经年,谷雨之后便要开始告别这一年的春天了,那即将迎来的夏天,定会是一场别致的体验,生活便要如此,总是对未来的美好充满着期待。

(注:仓庚,亦作" 仓鶊 ",黄莺的别名。 )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和对"年"字笔顺的说明,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惊蛰 枯燥 小暑 "年"字第3笔是横

B.惊蜇 枯躁 小署 "年"字第3笔是竖

C.惊蛰 枯燥 小署 "年"字第3笔是横

D.惊蜇 枯藻 小暑 "年"字第3笔是竖

(2)文中】【【丙】三处填写词语最合适的一项是(2分)

A. 甲:高升 乙:事物 丙:播报

B. 甲:飞升 乙:景物 丙:喻示

C. 甲:升级 乙:气候 丙:点醒

D. 甲:攀升 乙:物候 丙:告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