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培根哲学讲座(世界哲学源流史英国经验主义之二)(1)

英国经验主义之二:弗兰西斯.培根4

培根不同意旧有的即他认为的亚里士多德的归纳法。他从批判亚氏出发,创造了自己的方法。培根的归纳法,可以称之为排除归纳法,也可以称之为列表归纳法。前者代表的是他的分析原则,后者代表的则是他的表达方式。  所谓列表归纳法,即将分析过程亦即归纳过程列入几个表内。英国的昆顿先生介绍了三个表,第一表称为" 存在表" ," 在这个表中列出所要研究的本质可感觉的特性,同时对通常伴随这种本质特性出现的各种现象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说明。" 第二个表称为" 缺限表" ," 在这个表中所列的是:伴随所研究本质的各种现象存在,在这一本质自身却没有出现的事例。" 第三个表称为" 程度表" ,本表" 列出所研究的事物本质的大小程度,并同时列出一些其它易变特性的大小程度。" 通俗地说,第一个表内所列的,是凡与所归纳对象有关的特性均悉数列出;第二表的作用,在于挑出那些非本质(有缺限的)特性,目的是对照第一个表,将其从归纳结论中剔出;第三个表则是对前二表归纳内容的复考,从而归纳出第一个表中所剩内容的真正本质。  这种归纳法显然比单纯利用三段式方法进行的归纳要复杂得多也科学得多。所谓科学得多,是说它适应了实验科学的基本要求;它不再是从概念到概念,而是以实验性手法,从具体事物的各种特性中归纳出对这事物的规律性认识。  培根介绍他的方法时,确实用了大幅度,下了大气力。他以" 热" 为例,亲自做了一个列表试验。  第一,将" 在热性上一致的各种事例" 列入" 存在表"。这类事例共有28项之多,其中包括:  " 太阳的光线,特别是夏天的并当中午的;  带火的流星;  燃烧性的雷电;  山口中喷射出的火焰;  燃着的固体;  天然的温泉;  滚沸的或加了热的液体;  一切带绒毛的质体,像羊毛、兽的皮和鸟的绵毛;  由燧石与钢相互猛烈撞击而打出的火花;  生石灰浇上水;  马粪和类似的动物排泄物,当新鲜的时候  甚至尖锐的、极度的冷也产生一种灼热的感觉。  诗句中有曰' 北风尖冷兮如灼' ;  其他事例。"  搜罗的够全的,然这些内容虽然发热或是热的但不能说明它们就是热,于是列第二个表将那些非本质性因素予以排除。  近似物中热性缺如的各种事例,其内容包括32项之多,其中有:  " 对照正面的前表第一例——(一)月亮、星和慧星的光线在触觉上不觉到热;在满月之下倒会感到一种严冷;  " 对照前表第二例——(二)在所谓空气的中界中,太阳光线并不发出热。  " 对照前表第四例——(九)有某种闪光,发光但不燃烧。它们来时,没有雷声相随。"  如此等等。通俗地说,有些内容,例如光,虽然列入第一表,作为" 热性一致的各种事例" 之一,然而,光并非热,因为" 表业已证明,月亮也有光,但当满月的时候,人们不觉得热,反而觉得冷。  还有第三个表,即" 热的各种程度或比较表"。这个表所列内容依然很多,共有32项。培根先生连批带讲,写了好长一段。比如他说:" 太阳愈近于地平垂直线也即愈行近中天时,所给的热就愈大" ;" 太阳和其他行星当其在近地点时,由于距地球较近之故,比它们在远地点时所给的热要多一些" ;" 总之,天体的热有三条途径来增加:一是对地平的垂直度,二是接近地球即所谓近地点,三是与众星的会聚或结合" 。  比较之后,培根还不满足,他又对归纳内容进行了一次列表排拒。比如" 排拒之一" :" 由于太阳光线,所以排拒四大元素的性质" 。 又如" 排拒之九" :" 由于空气大部分是冷的但却保持稀薄,所以排拒稀薄性" 。 经过如此复杂——培根先生所讲比我这里征引的还要复杂10倍——的归纳之后,培根先生终于得出结论:" 热是一种扩张的、受到抑制的、在其斗争中作用于物体的较小分子的运动。" 饶是如此,后面还是加了两点修饰。  老实说,培根得出的热的结论正确与否甚至都不重要,关键是他提供了一种方法,这方法既符合实验科学的大思路,又体现于经验哲学——培根式的经验哲学的本质特征。同时,它也是前人所未曾系统发现或预见过的。

(3)关于科学分科  分科在东方人特别我们中国人这里是个颇带历史生疏性的概念。孔子习六艺,六艺也算分科。但其内涵与西方人的概念有本质性区别。西方则古有分科传统,比如亚里士多德一生就分别撰写了《政治学》、《生物学》、《动物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种种。这在中国的先秦时代是不可思议的,在宋明大儒那里也是不可思议的。中国古代固有天、算、农、医之类的分科事实,却少有明确的学科系统和学科概念。之所以如此,因为至少自汉代起,官学以儒为本,儒学以经为本,一切唯经是举,分科已无必要,也无可能。

西方固有分科传统,但分科也与分科不同,中世纪时,一切以神学为主导,哲学不过是神学的附庸,科学不过是神学的奴仆,和中国的以经为本相比,更好似天下的乌鸦一般黑。以现代人的观点看,神学可以成为一种历史文化,但也可能成为窒息科学发展的工具,不幸中世纪时代,神学偏偏成了窒息科学发展的工具。培根一反旧说,以新时代成熟者的姿态,担当主张科学分科旗帜的责任。

培根的分科方法,包括两个要点:  一是否定神学的统治地位,坚持神学只能属于上帝和教会。据此,他将学问分成神圣的和非神圣的两大部分。把有关上帝的学问即神学划入神圣圈内——这从表面看来好像是对神学的敬重,实际上是对神学地位的限定,让它只能在宗教范围内称王称霸,不要多嘴多舌去管人间俗事。  至于宗教之外的事情,则应由科学作主。他将科学列入非神圣的学问范围,俗学管俗事,正好般配。而且他似乎还怕人们对非神圣的说法有什么误解,他不无幽默地写道:" 凭借我们对自然的理解,或者根据人类的知识去证明有关信仰的真理,在我们看来是不妥的……。我们不应该把上帝从神秘之境拉下来,以屈从我们的理性,相反地我们应该提升我们的理性,追求与神的真理相一致。"

第二个要点,是他对科学的分科进行过多层次多视角的研究。这些研究,尽管今天看来是有些过于琐碎而且似乎也不够科学,但在当时,无疑是一些大胆而又有益的尝试。  比如他按照三种不同的思维能力进行分类,即将人类非神圣性知识分非历史、诗歌与哲学三大类。为什么这么化分呢?因为" 历史依靠记忆力,诗歌依靠想象力,而哲学则依靠推理的能力" 。 又比如,他将历史按照自然、社会、宗教和文学进行分类;把哲学分为神的哲学、自然哲学和人文哲学,又将自然哲学分为物理学、形而上学等等。  培根的分科,其哲学价值大于实用价值,而且直接启发和影响了下一个世纪法国大百科全书派的创始者们。  自然,培根的学科分类,不科学处显然易见。他虽然在科学范围内排除了神学的地位,但他毕竟不是一个无神论者。他将神学与科学分开的作法,只是历史发展中的一种过渡方式。这种过渡方式正好反映出他在分科问题上还留着一条并不美丽的尾巴。特别是他对数学的作用很不理解,认为数学只是一种附助性学问,不能单独成为一门学科,从而再次证明了他只是一个科学的鼓吹者而不是科学的个中人。  纵观培根的一生和他的哲学体系,他留给后人最深刻的印象,还是他是近代实验科学的理论创始人。他的哲学代表作《新工具》,最重视的乃是实验和经验。《新工具》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其第一卷第一章第一段,开宗明义,赫然写道:" 人作为自然界的臣相和解释者,他所能做、所得懂的只是如他在事实中或思想中对自然进程所已观察到的那样多。也仅仅那样多。在此之外,他是既无所知,亦不能有所作为。" 说得确实很经验也很漂亮,置之17世纪之初的西方,就显得更经验也更漂亮了。  培根去世后,对他的评价或高或低,时高时低。在他身后重要的思想家中,法国百科全书派,俄国的赫尔岑以及德国大哲人莱布尼茨对他都非常推崇,而20世纪的哲学家如罗素、摩尔、维特根斯坦和卡尔纳普则大多对他持轻视和消极态度。历史固无循环,但历史常有侧重,轻者固可为重,重者亦可为轻,未来人对培根如何评价,此时评估为时尚早。大抵说来,那些身兼科学家又精通数学的人对培根评价常常不高,而那些以社会科学为主且不以演绎见长的人物则对他十分敬重。这实在是由于培根自身的优点、特点和缺点所致,但也有某些历史亲疏的原因在内。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