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有同学问“垂髫”是什么年龄,学孟子的《富贵不能淫》时,又有同学问“加冠之年”是多少岁。孩子们的课外积累太“单薄”了!“令尊”不知道是父亲,“在下”竟用来说别人,尤其对古代年龄的称谓更是一头雾水。今天托台风“梅花”上岸的福,有时间把这些课外知识整理出来,给大家借鉴一下!

古代对年龄的称谓的意义(中学生应该知道的古代对各年龄段的称谓)(1)

中国古代对各年龄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2至3岁:孩提

4~7岁:垂髫

8~14:总角

女子

13~14岁:豆蔻年华

15岁:及笄之年

16岁:碧玉年华

20岁:桃李年华

24岁:花信年华

男子

13~15岁:束发之年

20岁:弱冠之年

30岁:而立之年

40岁:不惑之年

50岁:知命之年

60岁:花甲 、 耳顺之年

70岁:古稀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鲐背之年、耄耋之年

100岁:期顾之年

古代对年龄的称谓的意义(中学生应该知道的古代对各年龄段的称谓)(2)

不满周岁的婴孩儿,还包裹着小被子,所以叫襁褓之中。 2~3岁的儿童。自由自在,不谙世事,心清如许,就是最美好的孩提时代。

四到八岁的儿童统称为垂髫(tiao):(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人把头发看成是非常珍贵的东西。胎发式样虽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剃发时要留下少许,不能剃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留“老毛”。小儿剃头时,常把囟门近旁的头发留下一撮,这种头发称为"鬌"(tuo三声)。每次剃发留一点,久而久之鬌便深垂下来,这便是髫。幼儿稍长,便不再剃发。《桃花源记》中有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垂髫为古代幼儿特有的发式,也是其代称。

古代对年龄的称谓的意义(中学生应该知道的古代对各年龄段的称谓)(3)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总丱。这是古代八至十四岁的总体发式。

我们经常说的豆蔻年华就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少女(年),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多数时候形容娇羞可爱的少女。

男孩到了十五岁,要把原先的两个 总角解散,扎成一束髻,“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开始立志学习了,孔子亦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古代对年龄的称谓的意义(中学生应该知道的古代对各年龄段的称谓)(4)

及笄:女子十五岁行笄礼,15岁结发,用笄贯之,成人了,可以出嫁了。古时婚嫁有点早啊,现在刚读初二的年龄!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孟子三章中“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三十而立,男子三十岁应该修身立志,有所作为了。按现在年龄二十岁高考,二十四岁大学毕业,二十七岁研究生毕业,学有所成,正是大显身手,立业成家的好年华。

四十而不惑,不论男女到了四十岁后,不应该有困惑了,凡事三思而后行,不能糊里糊涂,一意孤行。

古代对年龄的称谓的意义(中学生应该知道的古代对各年龄段的称谓)(5)

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尽人事也知天命!五十岁人生过半,经历了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大彻大悟了,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也要乐天知命,用顺其自然的心态去过随遇而安的生活。

六十花甲,六十年一个甲子,天干地支又重新轮回。人生七十古来稀,孔圣人寿至七十三岁,何况寻常人等?耄耋之年,耄指九十岁,耋指八十岁。期颐之年指一百岁,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活到百岁不是梦!

同学们,记住了这些古代年龄称谓,不但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学常识,而且在人前谈论起中国古文化时也会底气十足。何乐而不为呢?

,